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

服务热线:

水质中微塑料化学表征检测的提取与鉴定流程

三方检测单位 2018-10-26

化学表征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微塑料作为水环境中新兴污染物,因其粒径小、分布广、难降解特性,对水生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水质中微塑料的化学表征检测是解析其环境行为与风险的关键,而提取与鉴定流程则是确保数据准确性的核心环节——从复杂水体基质中分离目标物,再通过化学手段明确其组成、结构等信息,直接影响后续环境风险评估的可靠性。本文围绕这一流程展开详细阐述,覆盖样品前处理、提取优化及多技术鉴定的关键细节。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避免污染的基础环节

水质中微塑料检测的第一步是样品采集,需优先选择玻璃或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的容器——塑料容器会释放微小颗粒,导致背景污染。例如,采样瓶需提前用超纯水清洗3次,晾干后使用,确保无残留塑料碎屑。

采样点的选择需覆盖水体的不同区域:表层水(0-0.5m)是微塑料的主要分布层,中层水(1-3m)反映垂直迁移特征,底泥上覆水则关联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过程。每个采样点需采集3个平行样,保证数据的重复性。

样品保存同样关键:采集后立即置于4℃冷藏箱中,24小时内送实验室处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会分解部分有机基质,可能包裹或破坏微塑料,影响后续提取效率。

预处理阶段需先进行均质化:将水样摇匀或用磁力搅拌器低速搅拌5分钟,确保微塑料在样品中均匀分布;随后用5mm不锈钢筛网过滤,去除树叶、碎石等大颗粒杂物,避免堵塞后续滤膜或干扰密度分离。

基于密度差异的微塑料提取:分离效率的核心

密度分离是水质微塑料提取的经典方法,原理是利用微塑料(密度通常在0.8-1.6g/cm³)与水体中泥沙、黏土(密度>2.0g/cm³)的密度差,通过重液实现分层。常用重液包括氯化钠溶液(1.2g/cm³)、碘化钾溶液(1.6g/cm³)及氯化锌溶液(1.7g/cm³),需根据目标微塑料的密度选择——比如聚乙烯(0.92g/cm³)、聚丙烯(0.90g/cm³)可浮于氯化钠溶液,而聚氯乙烯(1.4g/cm³)、聚苯乙烯(1.05g/cm³)则需用碘化钾溶液。

操作时,将预处理后的水样缓慢加入重液中,搅拌1分钟使微塑料充分分散,随后静置24小时——浮层即为富含微塑料的组分,下层则为沉降的无机杂质。为提高效率,可采用离心辅助:3000rpm离心10分钟,加速分层过程,将静置时间缩短至2小时。

需注意,单次密度分离的回收率约为70%-85%,因此需进行二次分离:将第一次收集的浮层用超纯水稀释后,再次加入新鲜重液,重复上述步骤,可将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此外,重液的回用需谨慎——碘化钾溶液易吸潮变质,多次使用后密度下降,需定期用密度计校准。

基质干扰的消解去除:纯净样品的保障

水体中的有机物(如藻类、腐殖质)和无机物(如碳酸盐、黏土)会包裹微塑料或占据滤膜空间,干扰后续鉴定。消解的目标是去除这些杂质,同时保留微塑料的结构完整性。

氧化消解是最常用的方法:向样品中加入30%过氧化氢(H2O2),按液固比10:1混合,置于60℃水浴锅中反应24小时——H2O2会分解有机物产生氧气和水,不会破坏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耐氧化塑料。需注意,温度超过80℃会导致H2O2快速分解,降低消解效率;而浓度过高(如50%)可能腐蚀微塑料表面,产生虚假官能团。

针对无机物干扰,可采用酸消解:向样品中加入1mol/L硝酸(HNO3),室温下搅拌2小时,去除碳酸盐类杂质;若存在大量黏土,可加入1mol/L盐酸(HCl),反应1小时后用超纯水冲洗至中性。

酶消解则适用于含有生物组织的样品(如浮游生物残骸):加入蛋白酶K(浓度1mg/mL),在50℃水浴中反应4小时,温和分解蛋白质,避免对微塑料造成物理损伤。消解完成后,需用0.45μm滤膜过滤,收集残留的微塑料颗粒。

红外光谱(FTIR)鉴定:官能团的“指纹”识别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通过检测官能团对红外光的特征吸收,实现微塑料的定性鉴定——不同塑料的官能团组合不同,其红外光谱具有独特的“指纹区”(1000-1500cm⁻¹)。

操作时,若微塑料颗粒较大(>100μm),可采用压片法:将样品与溴化钾(KBr)按1:100比例混合研磨,压成透明薄片后测试;若颗粒较小(10-100μm),则用衰减全反射(ATR)模式——将样品直接置于ATR晶体上,通过红外光的全反射收集光谱,无需样品制备。

例如,聚乙烯的特征峰为2920cm⁻¹(CH2不对称伸缩振动)、2850cm⁻¹(CH2对称伸缩振动)及720cm⁻¹(CH2平面摇摆振动);聚苯乙烯则在1600cm⁻¹(苯环C=C伸缩振动)、750cm⁻¹(苯环单取代C-H弯曲振动)处有明显吸收峰。

显微红外光谱(μ-FTIR)是FTIR的升级版本,通过显微镜将红外光聚焦到10μm以下的颗粒上,适合分析纳米级或微小微塑料。需注意,样品表面的残留杂质(如未消解的腐殖质)会产生杂峰,因此消解后的样品需用超纯水冲洗3次,确保表面清洁。

拉曼光谱鉴定:高分辨率的“分子探针”

拉曼光谱基于分子振动的非弹性散射,与FTIR互补——FTIR检测的是极性官能团的吸收,而拉曼光谱对非极性官能团(如C-C、C-H)更敏感,适合区分结构相似的塑料(如聚乙烯和聚丙烯)。

拉曼光谱的优势在于不受水干扰:水体中的水分子对拉曼散射的贡献极小,因此可直接测试湿样品,无需干燥,避免微塑料在干燥过程中团聚或变形。操作时,需控制激光功率:对于聚乙烯等热敏塑料,激光功率需低于20mW,避免灼烧样品;积累时间设置为10-30秒,重复3次,提高信噪比。

例如,聚乙烯的拉曼特征峰在1440cm⁻¹(CH2弯曲振动)、2880cm⁻¹(CH2伸缩振动);聚丙烯则在808cm⁻¹(C-C伸缩振动)、1303cm⁻¹(CH2弯曲振动)处有独特峰位,可通过这些差异准确区分两者。

共聚焦拉曼显微镜(Confocal Raman)可实现三维成像,清晰显示微塑料的内部结构(如分层、添加剂分布),适合分析复合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需注意,样品中的荧光物质(如腐殖质)会产生背景荧光,掩盖拉曼信号——此时可采用785nm近红外激光,减少荧光干扰。

热分析技术:定量与组成的深度解析

热重分析(TGA)通过测量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判断微塑料的热稳定性及组成比例。例如,聚乙烯在400-450℃之间发生剧烈分解,质量损失达95%以上;聚丙烯的分解温度稍高(420-470℃);而聚氯乙烯则在200-300℃之间先分解出氯化氢气体,随后在400-500℃分解主链,产生两步质量损失。

通过TGA曲线的失重台阶,可定量不同塑料的比例——比如某样品在400-450℃失重60%,420-470℃失重30%,则聚乙烯占60%,聚丙烯占30%。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则是将微塑料在高温(500-800℃)下裂解成特征小分子碎片,通过气相色谱分离后,用质谱库(如NIST)检索碎片结构,实现定性与定量。例如,聚苯乙烯裂解产生苯乙烯单体(m/z=104),聚氯乙烯裂解产生氯乙烯单体(m/z=6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裂解产生对苯二甲酸(m/z=166)和乙二醇(m/z=62)。

Py-GC/MS的优势在于能分析微塑料中的添加剂:比如聚氯乙烯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会在300-400℃裂解产生邻苯二甲酸酐(m/z=148),通过质谱检索可准确定量其含量。这对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至关重要——添加剂的毒性往往高于塑料本身。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