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

服务热线:

灭菌验证过程中如何确保生物指示剂的活性符合要求

三方检测单位 2018-11-06

灭菌验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生物指示剂(BI)是灭菌验证的核心工具,其活性直接决定验证结果的真实性——若BI活性不足或波动,可能导致灭菌程序“假合格”,给药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埋下隐患。在制药、医疗行业,确保BI活性符合要求需覆盖“选择-储存-使用-检测”全流程,每一步都需以法规标准(如《中国药典》《USP <1035>》)为依据,通过精细化管控规避活性异常风险。

BI的选择与供应商资质审核

选择匹配灭菌方式的BI是基础——湿热灭菌需选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 7953),干热灭菌选枯草芽孢杆菌(ATCC 6633),环氧乙烷灭菌选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需确认BI的耐受性参数(D值、Z值)与灭菌程序匹配:比如湿热灭菌的BI D值应在1.5-3.0分钟(121℃),若供应商提供的D值为1.2分钟,说明其耐受性不足,无法验证灭菌程序的冗余性。

供应商资质需全覆盖审核:需索要BI的稳定性研究报告(包括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数据)、每批次的检验报告(含菌量、D值、纯度),以及供应商的GMP证书或ISO 13485认证。若供应商无法提供BI的纯度数据(需确认无杂菌污染),或稳定性数据显示“2-8℃储存6个月后含菌量下降超过10%”,需直接排除该供应商。

还需验证BI与产品的兼容性:比如液体药品中加入BI后,需确认药品成分不会抑制芽孢活性——可做“兼容性试验”:将BI加入待灭菌产品中,培养后若活菌计数与纯水中的BI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兼容;若活菌计数下降超过20%,需调整BI的接种方式(如改用载体法而非直接加入)。

储存条件的精准管控

BI的活性对温度、湿度极度敏感——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I需2-8℃冷藏,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BI需-20℃冷冻,且均需避光、防潮。储存冰箱需安装连续温湿度记录仪(精度±0.5℃),每30分钟自动记录数据,每天9:00由质量人员人工核对记录仪与冰箱显示屏的温度是否一致。

需避免反复冻融:冷冻储存的BI应按“单次使用量”分装(比如每管装10个单位),取用时分装管从冰箱取出后,立即放入冰盒,用完剩余部分需丢弃,不可再放回冷冻室。若发现整瓶BI被反复冻融(比如冰箱开门记录显示“每周取用5次”),需立即检测该批次BI的活性——取5个单位做活菌计数,若结果低于1×10^5 CFU/单位,直接废弃。

储存区域需分区:将BI与化学试剂、培养基分开存放(间隔至少1米),避免消毒剂(如含氯消毒液)或挥发性试剂(如乙醇)挥发后渗透至BI包装内,导致芽孢失活。若储存区发生试剂泄漏,需立即转移所有BI至备用冰箱,并对原冰箱进行消毒(用75%乙醇擦拭内壁),待通风24小时后再恢复使用。

使用前的活性预确认

每批BI使用前需做“双确认”:活菌计数和耐受性测试。活菌计数操作:取5个BI单位,分别加入10ml无菌生理盐水,振荡10分钟(转速200rpm),使芽孢完全脱落;然后做10倍系列稀释(10^-1至10^-6),取0.1ml涂布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55℃培养48小时后计数。平均含菌量需在1×10^5-1×10^6 CFU/单位之间,若某单位结果低于下限,需再取10个单位复测,若仍不达标,废弃该批次。

耐受性测试:取10个BI单位,放入灭菌器的最冷点(需提前通过温度分布测试确认,如湿热灭菌器的排水口附近),按拟验证程序处理(比如121℃、15分钟);处理后复苏培养,若有8-10个单位生长(阳性对照),且未处理的BI单位全部生长、灭菌后的培养基无生长(阴性对照),说明耐受性符合要求。

若活菌计数结果波动大(比如5个单位的含菌量为8×10^5、1.2×10^6、7×10^5、1.1×10^6、9×10^5 CFU),需检查BI的均匀性:比如供应商是否在生产时充分混合芽孢悬液,或是否因储存时沉淀导致下层含菌量高。可通过“振荡后再取样”改善——将BI瓶倒置振荡3分钟后再取样本,确保每单位含菌量一致。

接种与暴露过程的操作规范

接种BI需无菌操作:在A级洁净区或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人员需戴无菌手套、口罩,先用75%乙醇消毒双手。液体产品接种时,需用无菌注射器将BI悬液缓慢注入产品中,避免产生气泡(气泡会阻挡灭菌介质接触芽孢);固体产品(如医疗器械)需将BI载体(不锈钢片或滤膜)固定在产品的几何中心(如注射器的针筒内部),并用无菌胶带密封,防止载体脱落。

BI的放置位置需覆盖灭菌器的“最冷点”和“最难灭菌点”:比如湿热灭菌器的最冷点通常在底部排水口上方10cm处,干热灭菌器的最冷点在腔体的角落。需通过“温度分布测试”确定最冷点位置,再将BI固定在该点——若未做温度分布测试,直接将BI放在灭菌器中心,可能导致BI未暴露在最严苛的环境中,无法验证灭菌效果。

暴露过程需避免BI受物理损伤:比如环氧乙烷灭菌时,BI包装需用透气材料(如纸塑袋),不可用密封塑料袋(会阻挡环氧乙烷气体进入);干热灭菌时,BI载体需放在不锈钢托盘上,不可直接接触灭菌器的金属壁(金属壁温度可能高于腔体温度,导致BI过度受热失活)。

复苏培养的标准化操作

复苏培养是判断BI活性的关键步骤——需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用营养肉汤。培养基需现配现用,或使用商业预制培养基(需确认有效期内无变质)。

培养条件需严格:嗜热菌需55-60℃培养48小时,常温菌需30-35℃培养72小时。培养箱需提前1小时预热,确保温度稳定后再放入样本。若培养温度偏差超过±1℃(比如55℃培养箱实际温度为53℃),需延长培养时间(如从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或重新培养——温度不足会导致芽孢无法萌发,误判为“灭菌合格”。

需做“双对照”:阳性对照(未暴露的BI培养,应全部生长)和阴性对照(灭菌后的培养基培养,应无生长)。若阳性对照未生长,说明培养基失效或培养温度错误;若阴性对照生长,说明培养基被污染,需重新进行灭菌验证。

洗脱操作需充分:BI载体(如不锈钢片)需放入10ml无菌生理盐水中,振荡10分钟(转速250rpm),或用超声清洗器(功率200W,时间5分钟)辅助洗脱——确保芽孢完全从载体上脱落。若洗脱不充分,可能导致活菌计数偏低,误判BI失活。

批次追溯与记录管理

需建立BI的“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每批BI分配唯一编号(如“BI-20240305-01”,含年份、月份、日期、批次号),记录内容包括:供应商批次号、接收日期、储存冰箱编号、温度监控数据、使用前活性检测结果、使用日期、放置位置、复苏培养结果、废弃日期(若有)。

记录需实时录入电子系统(如LIMS系统),并由质量人员审核签字。若发现某批次BI活性异常(如活菌计数低于下限),可通过追溯系统快速定位原因:比如查看储存温度记录,发现“3月10日冰箱温度达到10℃,持续2小时”,即可确认是储存温度超标导致失活。

记录需保存至灭菌验证结束后至少5年(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若某产品发生灭菌失败投诉,可通过BI记录追溯:比如查看该批次产品对应的BI批次号、活性检测结果、复苏培养结果,确认是否因BI活性不足导致验证结果不准确。

常见活性异常的规避策略

活性降低的常见原因及规避:①储存温度超标——安装冰箱报警系统(温度超过8℃时短信提醒),授权专人管理冰箱钥匙;②反复冻融——按单次使用量分装BI;③接种污染——在A级洁净区操作,每接种10个单位更换一次手套;④培养温度错误——在培养箱上贴“嗜热菌专用”标签,避免混淆。

活性过高的常见原因及规避:①含菌量超过上限(如1.2×10^6 CFU/单位)——要求供应商在生产时严格控制芽孢浓度,每批BI需做3次平行计数,确保结果一致;②杂菌污染——使用前做纯度检测(取BI悬液涂布平板,培养后若有非目标菌生长,废弃该批次)。

若发现某批次BI活性波动大(如含菌量在8×10^4-1.2×10^6 CFU之间),需检查供应商的生产工艺:比如是否在混合芽孢悬液时充分搅拌,或是否因包装时沉淀导致下层含菌量高。可要求供应商提供“混合工艺验证报告”,确认悬液均匀性符合要求(RSD<5%)。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