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

服务热线:

电子浆料化学表征检测的固体含量与分散性

三方检测单位 2018-12-25

化学表征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子浆料作为电子元器件制造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芯片、传感器等产品的可靠性。在化学表征检测中,固体含量与分散性是两项基础却关键的指标——固体含量关联浆料的浓度、干燥后的膜层厚度与致密度,分散性则影响颗粒均匀性与导电/导热性能的稳定性。准确检测这两项指标,是优化浆料配方、控制生产工艺的核心环节,也是保障终端产品性能一致的重要前提。

固体含量的定义与检测意义

固体含量是电子浆料中不挥发固体物质(如金属颗粒、陶瓷粉、导电炭黑等)的质量占浆料总质量的百分比。它是浆料浓度的直接体现,也是连接配方与工艺的核心参数:固体含量过高,浆料粘度会急剧上升,导致印刷、涂覆等工艺难以执行;过低则干燥后膜层厚度不足,无法形成连续的功能层(如导电膜、绝缘膜),直接影响元器件的导电、导热或绝缘性能。

在配方研发阶段,固体含量的调整是平衡“性能”与“工艺性”的关键——例如导电银浆中,银粉(固体)比例越高,导电性能越好,但粘度也越高,若超过印刷设备的极限,会导致网版堵塞。生产环节中,固体含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批次间的膜层厚度一致性:若某批次固体含量比标准高2%,干燥后的膜层厚度会增加约10%,可能导致芯片封装时的厚度超标,影响装配。

因此,固体含量检测不仅是“测数值”,更是“控变量”——通过精准数据反向调整配方中的树脂、溶剂比例,或生产中的混合工艺,确保浆料在“能生产”与“性能好”之间达到平衡。

固体含量的常用检测方法与操作要点

热重分析法(TGA)是固体含量检测的“金标准”。其原理是将样品置于热天平中,按设定程序加热(如从室温升至300℃,升温速率10℃/min),挥发性成分(溶剂、低分子添加剂)逐渐挥发,剩余质量即为固体含量。操作中需注意两点:一是温度程序需匹配浆料成分——若浆料含沸点250℃的溶剂,加热温度需设为300℃以确保完全挥发,但不能超过固体成分的分解温度(如银粉的熔点961℃,不会被破坏);二是样品量需控制在5-10mg——过少会导致称量误差,过多则加热不均,影响结果准确性。

干燥法是更常用的批量检测方法:取约5g浆料置于恒重的铝箔皿中,放入105℃鼓风烘箱,烘至质量变化小于0.1%(通常需2-4小时),计算剩余质量占比。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但需注意:若浆料含热敏性固体成分(如某些有机导电聚合物),105℃可能导致其分解,此时需降低温度至80℃,延长干燥时间至6-8小时。

两种方法的对比清晰:TGA适合研发阶段的精准检测(误差≤0.5%),但设备成本高;干燥法适合生产中的批量监控(误差≤1%),效率更高。企业通常会结合使用——研发用TGA优化配方,生产用干燥法控制批次稳定性。

分散性的本质与对浆料性能的连锁影响

分散性是电子浆料中固体颗粒在液相介质(树脂、溶剂)中的均匀分布程度,本质是“颗粒间斥力与引力的平衡”:当斥力(如静电斥力、空间位阻)大于引力(范德华力)时,颗粒均匀分散;反之则团聚。

分散性对浆料性能的影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导电银浆为例,若银粉团聚,印刷时团聚体易堵塞网版,导致线路缺印;干燥后,团聚体形成的“空洞”会断开导电通路,使电阻升高1-2个数量级;固化后,团聚体处的应力集中会导致膜层开裂,降低可靠性。再如陶瓷介质浆料,氧化铝颗粒分散不均会导致膜层孔隙率增加,绝缘电阻从10¹²Ω·cm降至10¹⁰Ω·cm,无法满足电容的绝缘要求。

即使固体含量符合标准,分散性差的浆料仍会导致终端产品性能波动——某批次LED封装浆料,固体含量70%(标准值),但因银粉团聚,封装后的LED芯片亮度偏差达15%(标准≤5%),最终全部返工。

分散性的核心表征参数与检测逻辑

分散性的检测需通过“多参数协同”判断,核心参数包括:

1、颗粒粒径分布:用激光粒度仪检测,输出D50(中位粒径)与跨度(SPAN=(D90-D10)/D50)。跨度越小,颗粒越均匀——例如D50=1μm、SPAN=1.2的浆料,比D50=1μm、SPAN=2.0的浆料分散性好,因为后者包含更多大颗粒团聚体。

2、Zeta电位:反映颗粒表面的电动电势,绝对值越大,静电斥力越强,分散越稳定。通常认为,Zeta电位绝对值≥30mV时,浆料分散性良好;若低于25mV,需调整分散剂或工艺。

3、沉降实验:取10mL浆料置于量筒,静置24小时后观察沉降层高度——沉降层≤1mL的浆料,分散性优于沉降层≥3mL的浆料,因为前者颗粒不易团聚下沉。

这些参数的逻辑关联是:粒径分布反映“颗粒大小的均匀性”,Zeta电位反映“颗粒间的斥力强度”,沉降实验反映“长期分散稳定性”——三者结合才能全面评估分散性。

分散性的常用检测方法与操作细节

激光粒度分析法是分散性检测的“基础工具”:将浆料稀释至0.1-0.5%浓度(避免多颗粒散射),超声分散3分钟(打破松散团聚),注入激光粒度仪,检测粒径分布。操作中需注意:稀释介质需与浆料液相一致(如浆料用环氧树脂,稀释用无水乙醇),否则会改变颗粒表面电荷,影响结果。

Zeta电位测试需使用电泳仪:取稀释后的浆料(0.01-0.1%浓度),注入样品池,施加电场后,颗粒会向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通过多普勒频移计算Zeta电位。测试前需校准pH计——若浆料pH=7,而测试时pH变为8,Zeta电位可能从30mV升至40mV,导致误判。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微观验证工具”:取少量浆料稀释后滴在铜网上,干燥后观察颗粒形貌——若颗粒呈单分散状态,无明显团聚,说明分散性好;若存在“葡萄串”状团聚体,则需优化工艺。但TEM耗时久、成本高,通常用于问题排查,而非批量检测。

固体含量与分散性的协同优化策略

固体含量与分散性并非独立指标,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增加固体含量会提高浆料粘度,使颗粒运动阻力增大,分散难度增加;降低固体含量虽能改善分散性,但会导致膜层变薄,性能下降。因此,需通过“配方调整+工艺优化”实现协同:

例如,某导电银浆需将固体含量从65%提高至75%(以增加膜层致密度),直接调整会导致粘度从10Pa·s升至25Pa·s(印刷上限15Pa·s),且Zeta电位从32mV降至22mV(分散性差)。解决方案是:① 更换低分子量树脂(粘度从5Pa·s降至3Pa·s),降低基础粘度;② 增加分散剂用量(从0.5%至1.0%),提高Zeta电位至35mV。调整后,浆料粘度降至12Pa·s(符合印刷要求),固体含量75%,分散性良好。

生产中的工艺优化需“以检测数据为导向”:球磨工艺是分散性控制的核心——球磨时间太短,团聚体未打破,Zeta电位25mV;时间太长,颗粒被磨碎,D50从1μm降至0.5μm,粘度升至18Pa·s(超过印刷上限)。此时需结合固体含量检测:若固体含量75%(标准值),粘度18Pa·s,可减少球磨时间30分钟,同时增加分散剂0.2%,使粘度降至15Pa·s,Zeta电位恢复至30mV。

实际生产中的检测流程与质量管控

企业的质量管控需将“固体含量+分散性”纳入“全流程检测”:

1、原材料入库检测:固体填料(如银粉、氧化铝)需测松装密度与粒径分布,确保与配方要求一致——若银粉松装密度从2.0g/cm³升至2.5g/cm³,说明颗粒团聚,需重新球磨后入库。

2、生产过程检测:每批浆料球磨后,取3个样品测固体含量(干燥法),取平均值,偏差≤±1%为合格;测Zeta电位与激光粒度分布,Zeta电位绝对值≥30mV、SPAN≤1.5为合格。若某批次Zeta电位28mV,需增加球磨时间30分钟,重新检测。

3、成品出厂检测:每批取5个样品,测固体含量(TGA复核)、分散性(Zeta电位+沉降实验),并进行印刷测试(印刷线路的线宽偏差≤5%)。若印刷时出现网版堵塞,需回溯分散性检测数据——若SPAN=1.8(标准≤1.5),说明存在大颗粒团聚,需重新分散后出厂。

某企业的实际案例:2023年某批次浆料,固体含量71%(标准70±2%),Zeta电位31mV(合格),但印刷时频繁堵网。通过激光粒度仪检测发现,D90=8μm(标准≤5μm),进一步用TEM观察,发现银粉表面吸附了过量树脂,形成“树脂包裹体”(直径5-10μm)。最终通过调整树脂用量(从10%降至8%),D90降至4.5μm,堵网问题解决——这说明,检测需“从参数到工艺”的逆向推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