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桥梁定期维护中无损探伤的重点检测部位确定
无损探伤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钢结构桥梁因强度高、跨度大、施工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重载交通场景,但长期受荷载、环境(腐蚀、风)等因素影响,易出现焊缝缺陷、疲劳裂纹、腐蚀等损伤。无损探伤是定期维护的核心手段,而确定重点检测部位是提高探伤效率、精准定位缺陷的关键——它能避免“全面扫查”的盲目性,聚焦结构薄弱环节,保障桥梁安全。本文结合钢结构桥梁的受力特点与损伤规律,详细阐述定期维护中无损探伤的重点检测部位及原因。
焊缝区域:焊接缺陷的核心敏感区
钢结构桥梁的多数构件通过焊接连接,焊缝是结构受力的薄弱环节——焊接过程中易因工艺控制不当产生裂纹、未焊透、气孔、夹渣等缺陷。这些缺陷会在长期荷载作用下扩展,最终引发结构破坏。因此,焊缝始终是无损探伤的首要重点。
对接焊缝(如钢箱梁的顶板与腹板拼接缝、桁架杆件的对接接头)需重点检测熔深是否达标、内部是否存在线性缺陷(如裂纹);角焊缝(如节点板与杆件的连接缝、支座垫板的焊接缝)则需关注焊脚尺寸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是否存在未熔合缺陷——这类缺陷会直接削弱焊缝的抗剪能力。
T型接头(如翼缘与腹板的垂直连接缝)是焊缝缺陷的“高发地”,由于焊接时熔池流动性差,易出现未焊透或根部裂纹。针对这类焊缝,通常采用超声波探伤(UT)检测内部缺陷,或用射线探伤(RT)验证熔透程度;对于表面裂纹,则配合磁粉探伤(MT)或渗透探伤(PT)补充检查。
需注意的是,工地现场焊接的焊缝(如桥梁分段拼装时的环缝)因施工环境复杂,缺陷概率更高,需比工厂焊缝增加探伤比例(通常要求100%检测)。
节点连接部位:力传递的关键枢纽
钢结构桥梁的节点是荷载传递的核心环节,需同时承受拉、压、剪等复杂应力,极易产生应力集中。例如钢桁架桥的节点板——它连接多根杆件,荷载通过节点板分散传递,若节点板与杆件的焊缝存在缺陷,或节点板本身因应力集中出现裂纹,可能导致整榀桁架失效。
刚接节点(如钢框架桥的梁-柱连接节点)的焊缝需承受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焊缝根部的微小裂纹会在反复荷载下快速扩展。针对这类节点,需重点检测焊缝与母材的过渡区域(即“焊趾”)——此处易因应力集中产生疲劳裂纹,常用超声相控阵(PAUT)进行精准定位,或用涡流探伤(ET)检测表面及近表面缺陷。
铰节点(如简支梁的支座节点)虽以转动为主,但连接部位的焊缝若存在未熔合,会导致节点“刚性化”,进而改变结构受力模式。这类节点需结合荷载测试数据,重点探伤焊缝的完整性。
应力集中区域:荷载作用的“力峰”地带
钢结构桥梁的应力集中区域通常是荷载传递的“瓶颈”——当荷载通过构件传递至截面突变、几何形状改变或约束条件变化的部位时,应力会局部放大(可达平均应力的2-3倍),极易引发裂纹。
跨中区域(如简支梁的跨中截面)承受最大弯矩,翼缘板易因拉应力过大出现表面裂纹;悬臂端(如连续梁的悬臂段)则同时承受弯矩和剪力,腹板与翼缘的交接处(“板件交界线”)是裂纹的“起始点”——这类裂纹会沿腹板垂直扩展,最终导致腹板屈曲。
支座附近的梁体(如钢箱梁的支座上方腹板)是剪力的集中区,腹板易出现斜向裂纹(与水平方向成45°左右)。针对这类区域,常用磁粉探伤检测表面裂纹(尤其是腹板的横向或斜向裂纹),用超声波探伤验证裂纹深度——若裂纹深度超过钢板厚度的1/3,需立即采取修复措施。
疲劳敏感部位:循环荷载的长期“侵蚀点”
钢结构桥梁长期承受车辆、风荷载等循环荷载,应力循环会使材料产生疲劳损伤——即使初始缺陷极小,也会在数千次循环后扩展为宏观裂纹。因此,疲劳敏感部位是定期探伤的“必查项”。
斜拉桥的拉索锚固点(如锚杯与拉索的焊接部位)是典型的疲劳易损点:拉索的反复张拉会使锚固焊缝承受交变应力,易出现“应力腐蚀裂纹”(SCC);悬索桥的吊索与加劲梁连接点(如吊耳板与加劲梁的焊接缝)则因吊索的摆动,导致焊缝焊趾处产生疲劳裂纹。
钢桁架桥的杆件拼接缝(如弦杆的分段拼接焊缝)也需重点关注:杆件的轴向力循环会使拼接焊缝的焊趾处产生应力集中,易引发疲劳裂纹。针对这些部位,常用超声相控阵探伤(可实时成像)监测裂纹扩展情况,或用涡流阵列探伤(ECA)检测表面及近表面的疲劳裂纹。
腐蚀易发生部位:环境作用的“弱化区”
钢结构的腐蚀(尤其是电化学腐蚀)会削弱构件截面,降低承载能力。沿海地区的桥梁受盐分影响,腐蚀速率是内陆的2-3倍;潮湿环境中的桥梁(如多雨地区)则易因水汽积聚引发“缝隙腐蚀”(如钢箱梁内部的隔板与腹板之间的缝隙)。
钢箱梁的内部隔板(如顶板与腹板之间的横向隔板)是腐蚀的“重灾区”:由于箱梁内部通风不良,水汽易积聚,隔板与腹板的焊缝处易发生腐蚀——腐蚀会使焊缝厚度减薄,甚至出现“蚀坑”,进而引发裂纹。
支座附近的预埋钢板(如支座垫板与基础的预埋钢板)因长期接触潮湿土壤,易发生“地下腐蚀”(土壤中的氯离子会加速腐蚀)。针对这类部位,需用测厚仪(如超声测厚仪)检测钢板剩余厚度(若剩余厚度小于设计厚度的80%,需更换钢板),并用渗透探伤检测腐蚀裂纹(尤其是钢板的边缘或焊缝处)。
紧固件连接部位:结构整体性的“关键节点”
钢结构桥梁中的螺栓、铆钉等紧固件是连接构件的重要部件,其失效会导致构件脱离,引发结构倒塌。因此,紧固件连接部位是无损探伤的“重点关注区”。
高强度螺栓(如钢桁架的节点螺栓、钢箱梁的拼接螺栓)需重点检测是否松动或断裂:螺栓松动会使预拉力下降,导致构件间产生相对滑移;螺栓断裂则会使荷载传递路径改变,引发相邻螺栓过载。针对螺栓,常用超声探伤检测内部缺陷(如螺栓杆的裂纹),或用扭矩扳手检测预拉力(若预拉力小于设计值的90%,需重新拧紧或更换)。
铆钉连接(如老式钢桥的杆件拼接铆钉)则需关注铆钉的腐蚀和松动:铆钉的腐蚀会使钉杆直径减小,抗剪能力下降;铆钉松动会使构件间产生间隙,易引发疲劳裂纹。针对铆钉,常用磁粉探伤检测铆钉头与板件之间的裂纹,或用敲击法(听声音)判断是否松动——若声音沉闷,说明铆钉已松动。
历史损伤修复部位:缺陷复发的“高风险区”
桥梁的历史损伤部位(如之前补焊过的焊缝、更换过的构件)因存在残余应力或修复工艺缺陷,易再次出现损伤。因此,定期探伤需“溯源”——重点复查这些部位。
例如,某钢箱梁曾因腹板出现裂纹进行补焊,补焊区域会存在残余拉应力(焊接时的热收缩导致),若补焊工艺不当(如未预热或后热),残余应力会使补焊焊缝再次出现裂纹;某桁架杆件曾因腐蚀更换,新杆件与旧节点板的连接焊缝则因“新旧材料差异”(如屈服强度不同),易出现应力集中,引发裂纹。
针对历史损伤部位,需对比之前的探伤记录(如裂纹位置、深度),用同一检测方法(如之前用超声探伤,现在仍用超声)监测缺陷变化——若裂纹扩展速率超过0.1mm/年,需调整维护频率(从每年1次改为每半年1次)。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