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规认证中机械危险防护测试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安规认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安规认证体系中,机械危险防护测试是保障产品使用安全的核心环节之一。这类测试聚焦于产品因机械结构、运动部件或设计缺陷可能引发的挤压、切割、卷入等风险,通过标准化方法验证防护措施是否能有效降低或消除危险。从家用设备到工业机械,几乎所有含机械运动的产品都需通过此类测试,其结果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及用户使用安全。
机械危险的分类与识别
机械危险的识别是测试的前提,需根据产品的运动形式和结构特点划分危险类型。最常见的是挤压/剪切危险,通常产生于两个相对运动或相向运动的部件之间,比如冰箱门的铰链处、打印机的纸辊间隙,当用户不小心将手放在这些夹点时,可能被挤压或剪切。
卷入危险多与旋转运动部件相关,比如工业皮带机的皮带轮、电钻的传动轴,松散的衣物、头发或工具容易被旋转部件卷入,进而导致人体被拖拽至危险区域。这类危险的隐蔽性较强,常因用户忽视旋转部件的危险性而发生。
冲击危险来自于运动部件的突然撞击,比如弹簧驱动的玩具枪、洗衣机的脱水桶盖,当部件以较快速度撞击固定结构或人体时,可能造成挫伤或骨折。部分产品的冲击危险还可能因弹簧失效或限位装置损坏而加剧。
尖锐边缘与突出物危险则源于产品的制造缺陷或设计漏洞,比如金属机箱的毛刺、塑料外壳的飞边,或产品上突出的螺丝、挂钩。这些部位可能划伤皮肤,若突出物高度超过25mm且末端尖锐,还可能勾住衣物导致摔倒。
防护措施的有效性验证
防护装置是降低机械危险的核心手段,其强度测试是验证有效性的关键。以防护罩为例,测试时需用规定的力(比如家用设备防护罩需承受50N的静压力)作用于防护表面,观察是否出现变形、开裂或脱落。若防护装置用于工业机械,受力要求会更高,比如需承受100N以上的冲击力。
安装牢固性测试聚焦于防护装置的固定方式,比如螺丝固定的防护罩,需用扭矩扳手检查螺丝的拧紧力矩是否符合标准(比如M4螺丝需达到2N·m),并模拟运输或使用中的振动(比如用振动台进行10分钟、频率50Hz的振动测试),观察螺丝是否松动。
防护装置的可达性测试需用标准试验探棒模拟人体部位或工具的进入,比如用IEC 61032中的试具A(直径12mm的圆柱探棒)测试防护罩的孔隙,若探棒能完全伸入并接触到危险部件,则说明防护装置的孔隙过大,无法有效防护。
对于可调节的防护装置(比如滑动式防护罩),还需测试其调节范围的安全性,比如当防护罩调节至最大开口时,危险区域是否仍处于防护范围内,且调节过程中不会出现卡顿或突然滑落的情况。
运动部件的安全距离测试
安全距离是指危险部件与操作人员正常操作位置之间的最小距离,其要求因危险类型和部件速度而异。比如旋转速度为1000rpm的皮带轮,根据GB 23821标准,安全距离需不小于0.5m,若速度提升至3000rpm,安全距离需增加至0.8m。
距离的测量需结合产品的使用场景,比如家用搅拌机的搅拌刀,需测量刀头到杯盖边缘的距离,确保用户在拿取杯子时,手指无法接触到旋转的刀头。工业机器人的手臂,需测量手臂运动范围到防护栏的距离,防止操作人员误入运动区域。
部分产品的安全距离需考虑“动态安全”,比如自动门的感应区域,当有人靠近时,门会减速或停止,此时需测试感应区域的范围是否覆盖门的运动路径,确保在门关闭前能检测到人体,避免挤压危险。
对于儿童使用的产品(比如玩具车),安全距离要求更严格,比如旋转部件到外壳的距离需不小于10mm,防止儿童手指伸入。测试时需用儿童试验手指(直径8mm)模拟儿童的手指,确保无法接触到危险部件。
尖锐边缘与突出物的测试
尖锐边缘的测试常用边缘测试器或圆角规,比如EN 388标准中的边缘测试,需将测试器的刀片以45度角压在边缘上,若刀片能轻易划破测试纸,则说明边缘尖锐。家用产品的边缘半径通常要求不小于0.5mm,工业机械的边缘半径要求更高(比如1mm以上)。
突出物的测试需测量其高度和末端形状,若突出物高度超过25mm,需用试验手指(直径12mm)测试是否能被勾住。比如家具上的金属挂钩,若末端没有圆滑处理,且高度超过25mm,需增加防护套或更换为圆头挂钩。
对于塑料件的飞边,需用手触摸或用千分尺测量飞边的厚度,若飞边厚度超过0.1mm且长度超过5mm,需通过打磨或修改模具消除。部分产品的尖锐边缘可能因使用磨损而产生,比如菜刀的刀柄,需测试其防滑纹路是否会因磨损变成尖锐边缘。
玻璃制品的边缘测试需更谨慎,比如玻璃杯的杯口,需用圆角规测量边缘半径,若半径小于0.3mm,需进行磨边处理,防止划伤嘴唇。部分玻璃制品还需测试边缘的抗压强度,避免因碰撞导致边缘碎裂产生尖锐碎片。
卷入危险的防护测试
卷入危险的测试常使用试验绳,比如用直径6mm的尼龙绳缠绕旋转部件(比如皮带轮),观察防护装置是否能阻止绳索卷入。若绳索被卷入后,防护装置未断裂且绳索未进入危险区域,则说明防护有效。
对于传动轴的防护,需测试防护套的包裹性,比如用防护套覆盖传动轴后,用手转动传动轴,观察防护套是否会随传动轴旋转或滑动。若防护套出现旋转,可能因摩擦产生热量,甚至导致防护套脱落,需更换为防滑材质的防护套。
工业机械中的链传动装置,需测试防护罩是否能完全覆盖链条的啮合区域,比如用试验探棒(直径8mm)测试防护罩的孔隙,若探棒能接触到链条,则需缩小孔隙或增加防护网。部分链传动装置还需测试防护罩的通风性,防止因散热不良导致链条过热。
家用产品中的风扇叶片,需测试防护罩的孔隙大小,比如用试验探棒(直径12mm)测试,若探棒能接触到叶片,则需更换为更密的防护罩。部分风扇的防护罩还需测试其抗冲击性,比如用网球以10m/s的速度撞击防护罩,观察是否出现变形或断裂。
挤压/剪切危险的防护测试
挤压/剪切危险的测试常用试验手指或试具,比如用直径12mm的试验手指测试冰箱门的铰链处,若手指能伸入夹点且门关闭时未停止,则说明防夹装置失效。部分高端冰箱会采用红外传感器,测试时需用手遮挡传感器,观察门是否立即停止关闭。
打印机的纸辊间隙,需用试验纸(厚度0.1mm)测试,若纸辊能轻易夹住试验纸并导致撕裂,则说明间隙过小,需调整纸辊的间距。部分打印机还需测试纸辊的压力,防止因压力过大导致纸张卷曲,进而引发卡纸和剪切危险。
工业冲床的模具间隙,需测试防护装置是否能防止人体进入,比如用试验探棒(直径20mm)测试模具的开口,若探棒能进入,则需增加防护栏或联锁装置。冲床的防护装置还需测试反应时间,确保在操作人员误入时,能在0.1秒内停止冲头运动。
儿童玩具中的剪刀,需测试刀刃的剪切力,比如用剪纸测试,若剪切力超过5N,需更换为更钝的刀刃。部分儿童剪刀会采用圆头设计,测试时需用试验手指(直径8mm)测试圆头的圆滑度,防止划伤儿童皮肤。
试验工具与设备的使用规范
试验探棒的使用需严格遵循标准,比如IEC 61032中的试具A(直径12mm,长度80mm)用于测试成人手指的可达性,试具B(直径8mm,长度100mm)用于测试儿童手指。测试时需将探棒以垂直或水平方向插入孔隙,确保探棒能到达危险部件。
力的测量设备需定期校准,比如拉力计需每半年校准一次,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试防护罩强度时,需将拉力计的挂钩固定在防护罩上,缓慢施加力直至达到标准要求,观察防护罩的变形情况。
振动台的使用需模拟产品的运输工况,比如家用洗衣机需进行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振动测试(频率50Hz,加速度1g),持续1小时,观察防护装置的螺丝是否松动。部分工业机械需进行更长时间的振动测试(比如4小时),确保在恶劣环境下防护有效。
温度箱的使用需模拟产品的使用环境,比如塑料防护装置需在-10℃到40℃的温度下放置24小时,测试其韧性和强度变化。若塑料部件在低温下变脆或在高温下软化,需更换为耐温材质的防护装置。
测试中的环境与工况模拟
测试需模拟产品的正常使用工况,比如家用空调需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测试风扇叶片的防护罩是否松动。部分空调的防护罩会采用卡扣设计,测试时需反复打开和关闭防护罩(比如50次),观察卡扣是否能保持牢固。
工业电机需在额定负载下运行,测试传动皮带的防护罩是否能承受皮带的张力。若电机运行时,防护罩出现振动或异响,需检查防护罩的安装位置,确保与皮带保持足够的距离。
户外使用的产品(比如割草机)需模拟雨天环境,测试防护装置的防水性,防止雨水进入危险区域导致短路或部件生锈。测试时需用喷淋装置(降雨量5mm/min)喷洒1小时,观察防护装置内部是否进水。
儿童玩具需模拟粗暴使用工况,比如用锤子以5N的力敲击玩具的防护装置,观察是否出现破裂或脱落。部分玩具还需进行跌落测试(从1m高度跌落到水泥地面),测试防护装置的抗冲击性,确保跌落时不会露出危险部件。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