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农副

食品农副

服务热线:

谷物类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重点关注项目

三方检测单位 2020-01-18

农药残留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谷物类农产品是全球人口的主食核心,其农药残留水平直接关系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由于谷物生长周期长、病虫害类型多,种植过程中需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多类农药,而不同农药的毒性、残留特性及使用频率差异,决定了检测需聚焦高风险项目。本文结合农药使用场景、毒性风险及残留规律,梳理谷物类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重点关注方向,为精准监测提供参考。

有机磷类农药:高毒风险的常规监测重点

有机磷类农药是谷物种植中最早广泛使用的杀虫剂之一,以敌敌畏、乐果、毒死蜱等为代表,其核心作用机制是抑制生物体内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累积,引发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急性中毒症状。这类农药因杀虫谱广、成本低,长期用于小麦、玉米等谷物的蚜虫、螟虫防治,即便近年来高毒品种被限制,中低毒有机磷仍占杀虫剂使用量的30%以上。

从残留特性看,有机磷类农药易受温度、湿度影响分解,理论残留期约7-14天,但实际种植中因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仍易在谷物中形成高残留。例如,毒死蜱在小麦扬花期过量喷施后,麦粒中残留量可高达0.5mg/kg,远超我国GB 2763-2021规定的0.1mg/kg限量。

检测方面,有机磷类农药常用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GC-FPD)分析,该方法对磷元素响应灵敏,能有效区分谷物基质中的干扰成分。部分高毒品种如甲胺磷、对硫磷已被禁止使用,但仍需作为违禁添加项目重点筛查。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广谱使用下的累积风险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模拟天然除虫菊素合成的广谱杀虫剂,以氰戊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为代表,具有低急性毒性、高杀虫活性特点,广泛用于谷物的鳞翅目害虫(如玉米螟、稻纵卷叶螟)防治。

与有机磷不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脂溶性强,易在谷物的脂肪组织(如胚芽)中累积。例如,溴氰菊酯在小麦胚芽中的残留量可达麦粒整体的3-5倍,而谷物加工中的碾磨环节难以完全去除。即便单次使用剂量符合标准,长期种植也可能导致残留叠加,增加慢性暴露风险。

这类农药的检测常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因拟除虫菊酯含氯或溴原子,ECD对卤族元素响应敏感,能精准识别低浓度残留。需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存在拟除虫菊酯与有机磷混配使用的情况,检测时需兼顾两类农药的交叉干扰。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速杀性背后的神经毒性隐患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以灭多威、克百威、异丙威为代表,最大特点是杀虫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控制谷物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害虫,因此在谷物抽穗期等关键节点常用。

尽管这类农药的残留期较短(通常1-2周),但急性毒性极高——克百威的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仅为19mg/kg(大鼠),远超有机磷类的乐果(LD50约150mg/kg)。更需关注的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通过谷物表皮渗透至内部,即便收获前停药,仍可能在麦粒中检测到残留。

检测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因含氨基甲酸酯基团,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结合柱前衍生法,或利用免疫分析法(如ELISA)实现快速筛查。我国GB 2763-2021对玉米中克百威的限量仅为0.02mg/kg,足见其高风险属性。

杀菌剂类农药:病害防控中的隐性残留问题

谷物生长过程中易受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真菌病害侵袭,需使用多菌灵、百菌清、三唑酮等杀菌剂。与杀虫剂不同,杀菌剂多为内吸性或保护性农药,能渗透至谷物组织内部或在表面形成保护膜,因此残留更具“隐性”。

以多菌灵为例,作为广谱内吸杀菌剂,它能通过谷物根系或叶片吸收,传输至穗部,即便收获后,麦粒内部的多菌灵残留仍可维持数月。而百菌清虽为保护性杀菌剂,但脂溶性强,易吸附在谷物表皮的蜡质层中,常规清洗难以去除。

这类农药的检测需针对化学结构选择方法: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可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百菌清等氯代芳烃类适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部分杀菌剂(如三唑酮)会代谢产生毒性更强的衍生物,检测时需覆盖母体及代谢物。

除草剂类农药:预处理环节的易忽视风险

谷物种植前或苗期需使用除草剂控制杂草,以草甘膦、乙草胺、莠去津为代表。这类农药虽不直接作用于谷物,但因内吸传导或土壤残留,仍可能进入谷物植株并累积至籽粒。

草甘膦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通过抑制植物EPSPS酶发挥作用,若施药时风速过大,可能漂移至相邻谷物田,导致麦粒中残留超标。乙草胺是土壤处理剂,会在土壤中形成药层,被谷物根系吸收后传输至籽粒。

除草剂的检测难点在于极性差异:草甘膦为强极性化合物,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离子色谱法;乙草胺等酰胺类适合GC-MS。我国GB 2763-2021对小麦中草甘膦的限量为1mg/kg,玉米中乙草胺为0.05mg/kg,需重点关注。

烟碱类农药:新型农药的环境与生物累积风险

烟碱类农药(如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是近20年发展的新型杀虫剂,以高效、低毒、持效期长为特点,广泛用于谷物蚜虫、飞虱防治。尽管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但环境与生物累积风险逐渐凸显。

吡虫啉是烟碱类代表,作用机制是结合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导致麻痹死亡。研究发现,吡虫啉在小麦中的残留期可达6个月以上,且能通过雨水冲刷进入土壤,被下一季谷物吸收。此外,烟碱类农药对蜜蜂毒性高,但谷物中的残留仍需关注。

检测上,烟碱类农药含氮杂环结构,适合用LC-MS/MS分析,能同时检测多个品种及代谢物。部分品种(如噻虫嗪)会代谢为毒性更强的噻虫胺,检测时需覆盖代谢产物。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