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规认证中阻燃等级测试的方法及结果判定依据
安规认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安规认证中,阻燃等级是评估产品材料防火安全性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终端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家电外壳到电线绝缘层,从建筑材料到电子元器件,几乎所有涉及火灾风险的产品都需通过阻燃测试。本文将围绕安规认证中常见的阻燃等级测试方法(如UL94、IEC60695、GB/T 2408),以及结果判定的核心依据展开,拆解每个环节的细节与关键要求。
常见安规认证中的阻燃标准体系
目前全球安规认证中,阻燃测试主要遵循三大体系:北美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标准、国际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标准,以及中国GB(国家标准)。UL标准以严格的燃烧性能要求著称,广泛应用于北美市场的电子、电器产品;IEC标准是国际通用框架,覆盖欧洲、亚洲等多数地区;GB标准则是中国市场的强制要求,多数条款等效或修改采用IEC标准。
不同体系的测试逻辑一致——通过模拟火灾场景中的火焰接触,评估材料的燃烧速度、火焰传播、滴落物风险,但具体测试条件(如火焰高度、施加时间、样品尺寸)和等级划分略有差异。比如UL94侧重垂直燃烧的分级(V0/V1/V2),IEC60695更关注针焰、灼热丝等小火焰测试,而GB/T 2408则整合了水平与垂直燃烧的要求。
企业需根据目标市场选择对应标准:若产品出口北美,需做UL94测试;若进入欧盟,需满足IEC60695;若内销中国,则需通过GB/T 2408或GB/T 5455(纺织品)等测试。
UL94标准下的阻燃等级测试方法与判定
UL94是电子电器产品最常用的阻燃标准,核心测试包括垂直燃烧(V系列:V0/V1/V2)和水平燃烧(HB)。测试前,样品需预处理:要么在23℃±2℃、50%±5%RH环境中放48小时,要么在70℃±2℃下老化168小时,模拟长期使用后的性能。
垂直燃烧测试的样品尺寸为125mm×13mm×厚度(常见1.6mm、3.2mm),垂直固定在支架上,下方100mm处放脱脂棉(检测滴落物风险)。测试时用50mm高的丙烷火焰向样品下端施加两次,每次10秒——第一次移开火焰后,若样品熄灭,再施加第二次。
UL94的等级判定围绕三个指标:燃烧时间、滴落物、余辉时间。以最高等级V0为例,要求“每次燃烧时间≤10秒,两次总燃烧时间≤50秒;余辉时间(无火焰的灼热)≤30秒;无滴落物引燃棉花”。V1允许余辉时间延长至60秒;V2则允许滴落物引燃棉花,但燃烧时间要求与V1一致。
水平燃烧HB等级针对低阻燃要求的材料,样品水平放置,火焰施加30秒后移开,判定依据是燃烧速度:厚度≤3mm时,燃烧速度≤40mm/min;厚度>3mm时,≤75mm/min,或燃烧至离点火端50mm标记线前熄灭。
IEC60695标准中的针焰与灼热丝测试方法
IEC60695是国际电工委员会针对电器产品的阻燃测试标准,核心是“小火焰”场景模拟,包括针焰测试(IEC60695-11-5)和灼热丝测试(IEC60695-2-11),适用于元器件、绝缘材料等易接触电弧或高温的部位。
针焰测试模拟电路短路产生的火花,设备是直径0.5mm的不锈钢针管,燃烧丁烷产生12mm高的火焰(温度约800℃)。样品倾斜45度固定,针焰从下方施加30秒后移开,观察两个指标:一是样品是否起火(火焰≥5mm且持续≥5秒);二是滴落物是否引燃下方20mm处的脱脂棉。
灼热丝测试模拟高温热源(如过载的电阻器),用镍铬合金丝加热至规定温度(如550℃、750℃),直接接触样品表面30秒。测试时记录:样品是否起燃、起燃时间(≤30秒)、熄灭时间(≤60秒),以及下方棉花是否被引燃——若样品不起燃,或起燃后在规定时间内熄灭,且不引燃棉花,则符合要求。
需注意的是,IEC60695的温度选择与材料的“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相关:CTI≥600V的材料用750℃;CTI≥400V用850℃——温度越高,要求越严格。
GB/T 2408标准的阻燃测试与国内安规要求
GB/T 2408是中国《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 水平法和垂直法》国家标准,等效采用IEC60695和UL94的核心要求,是国内电子、电器产品进入市场的强制测试依据。
GB/T 2408的水平燃烧(HB级)与UL94类似,样品尺寸125mm×13mm×厚度,水平放置,火焰施加30秒,燃烧速度要求一致。垂直燃烧分为V-0、V-1、V-2三个等级,测试条件与UL94几乎相同——火焰高度125mm,施加两次各10秒,判定指标包括燃烧时间、滴落物、余辉时间。
区别在于GB/T 2408对样品预处理的要求更明确:所有样品需在23℃±2℃、50%±5%RH环境中放24小时;若材料含挥发性成分(如增塑剂),需额外在50℃±2℃下干燥2小时。这是为了消除环境湿度对燃烧性能的影响——潮湿塑料会因水分蒸发吸热,暂时延缓燃烧,但长期使用后水分流失,阻燃性可能下降。
此外,GB/T 2408还参考“氧指数法”(GB/T 2406)——氧指数是材料维持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气浓度,氧指数越高,阻燃性越好(如氧指数≥32%的材料属于难燃级)。虽非强制要求,但氧指数常作为辅助判定依据,用于材料配方优化。
阻燃测试中的样品预处理要求
样品预处理是阻燃测试的关键前置环节,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不同标准的预处理条件略有差异,但核心目标一致:模拟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环境老化,消除温度、湿度对燃烧性能的影响。
以UL94为例,预处理有两种选择:一是标准环境处理(23℃±2℃、50%±5%RH下48小时);二是加速老化处理(70℃±2℃下168小时,相当于室温1年的老化)。若产品用于高温环境(如烤箱外壳),需做加速老化;若用于普通环境(如手机壳),做标准处理即可。
IEC60695的预处理更简化:23℃±2℃、50%±5%RH下24小时,但要求样品表面无灰尘、油污——这些杂质会改变燃烧速度(如油污会加速燃烧)。GB/T 2408针对吸湿性材料(如木材),增加了真空干燥选项:60℃±2℃、真空度≤10kPa下干燥4小时,确保样品含水量一致。
阻燃等级判定中的关键指标解析
无论遵循哪类标准,阻燃等级的判定都围绕四个核心指标:燃烧时间、余焰/余辉时间、滴落物、周围可燃物引燃情况。这些指标直接对应火灾风险的三个维度:火焰传播速度、二次火灾隐患、持续燃烧能力。
燃烧时间:指材料接触火焰后有火焰燃烧的持续时间,时间越短,火焰抑制能力越强——如V0要求每次燃烧≤10秒,意味着材料能快速熄灭明火。
余焰/余辉时间:余焰是火焰熄灭后的可见火焰,余辉是无火焰的灼热。余辉时间过长(如超过60秒),可能引燃周围的可燃材料(如纸张),因此V0要求余辉≤30秒。
滴落物:是最易引发二次火灾的风险点——燃烧中的滴落物会像火种一样点燃下方物品。因此V0严格禁止滴落物引燃棉花,而V2允许,这是两者的核心区别。
周围可燃物引燃情况:是测试的终极目标——即使材料本身燃烧,只要不引燃周围物品,火灾风险就可控。因此所有标准都要求在样品下方放置脱脂棉或滤纸,观察是否被引燃。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