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NVH测试中制冷系统噪声的来源及控制措施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冰箱的NVH性能(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是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核心指标,而制冷系统作为冰箱的“心脏”,其噪声贡献占比可达60%以上,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静音口碑。从压缩机的机械振动到风扇的气流扰动,从制冷剂管路的脉动传递到蒸发器的相变噪声,制冷系统的噪声来源复杂且相互耦合。因此,系统分析制冷系统噪声的产生机制,并针对性制定控制措施,是冰箱NVH测试与优化的关键环节。
压缩机:制冷系统的主要噪声源
压缩机是制冷系统中最主要的噪声源,其噪声可分为机械噪声、气动噪声与电磁噪声三类。机械噪声来自内部运动部件的摩擦与敲击,比如活塞与气缸壁的间隙过大(通常超过0.05mm时),会导致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与气缸壁发生撞击,产生“哒哒”的敲击声;轴承磨损或润滑不足时,滚珠与滚道的摩擦会发出“吱吱”的异响声。
气动噪声则源于制冷剂的压缩过程,当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时,缸内压力会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压力脉动通过制冷剂管路传递,会激发管路振动并辐射噪声;同时,压缩机吸气口与排气口的气流速度变化(可达20m/s以上),也会产生涡流噪声。
电磁噪声由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电磁力不平衡引起,比如定子绕组匝数不均、转子偏心或磁钢充磁不均匀时,电磁力会产生周期性波动,传递到压缩机机壳后,会辐射出低频电磁噪声(通常在100-300Hz范围内)。某品牌冰箱的NVH测试数据显示,压缩机的总噪声贡献占制冷系统的45%左右,是需优先控制的环节。
冷凝器风扇:气流与结构振动的叠加噪声
冷凝器风扇的噪声主要来自气动噪声与结构振动的叠加。气动噪声包括旋转噪声与涡流噪声:旋转噪声是叶片旋转时周期性切割空气产生的离散频率噪声(频率与风扇转速、叶片数成正比),比如4叶风扇在1500rpm时,旋转噪声基频约为100Hz;涡流噪声则是叶片表面气流分离形成的涡流脱落噪声,属于宽频噪声(500-2000Hz),常见于叶片设计不合理(如叶片厚度过大、翼型不流畅)的情况。
结构振动噪声则源于风扇的不平衡与电机故障:叶片重量分布不均会导致旋转时的离心力不平衡,引发风扇轴的振动,传递到冷凝器框架后辐射噪声;电机轴承磨损或润滑不良时,会产生“嗡嗡”的异响声。例如,某款冰箱的风扇叶片因注塑成型时壁厚偏差0.2mm,导致不平衡量超标,运行时产生了明显的“呜呜”声,通过动平衡校正后,噪声降低了8dB(A)。
此外,风扇的安装方式也会影响噪声:若风扇与冷凝器框架的连接螺丝松动,振动会通过框架传递到箱体,放大噪声;而风扇进风口被灰尘堵塞时,气流阻力增大,会加剧气流扰动,导致噪声升高。
蒸发器:制冷剂相变与气流扰动噪声
蒸发器中的噪声主要来自制冷剂相变与气流扰动。相变噪声是制冷剂在蒸发器内沸腾吸热时,气泡生成与破裂产生的“噼啪”声,尤其在冰箱启动初期,蒸发器温度较低,制冷剂从液态快速蒸发,气泡大量破裂,噪声更为明显;若蒸发器内制冷剂分配不均(如分配器堵塞),局部区域会因制冷剂过量导致沸腾剧烈,加剧噪声。
气流扰动噪声则是制冷剂流经蒸发器管路与翅片时产生的湍流噪声:制冷剂流速过高(超过0.8m/s)时,会在管路弯头或翅片间隙处形成湍流,产生宽频噪声;蒸发器翅片堵塞(如灰尘积累)时,气流通过翅片的阻力增大,会引发气流的涡流分离,产生噪声。例如,某冰箱的蒸发器翅片因长期使用积灰,导致气流阻力增加了30%,噪声升高了5dB(A),清理翅片后噪声恢复正常。
另外,蒸发器的材质也会影响噪声:铝制蒸发器的导热性好,但材质较薄,容易因气流振动产生辐射噪声;而铜制蒸发器虽然成本较高,但厚度更大,振动辐射噪声更低。
制冷剂管路:振动与脉动的传递载体
制冷剂管路是压缩机振动与制冷剂脉动的传递载体,其噪声主要来自振动辐射与脉动传递。振动辐射是指管路因压缩机的机械振动或系统压力波动而产生振动,通过管路壁面辐射噪声;若管路的固有频率与压缩机的振动频率重合(如管路长度过长导致固有频率降低),会发生共振,使振动与噪声急剧增大。
脉动传递则是制冷剂在管路中流动时的压力波动,通过管路传递到箱体,引发箱体振动辐射噪声:压缩机排气口的制冷剂压力脉动(通常在100-500Hz范围内)会沿管路传播,若管路弯头过多或直径突变,会导致脉动放大;而管路固定不牢时,脉动会引发管路的振动,加剧噪声。例如,某冰箱的制冷剂管路因未固定在箱体上,运行时管路与箱体发生碰撞,产生了“当当”的撞击声,通过添加防振卡箍固定后,噪声消除。
此外,管路的材质与形状也会影响噪声:波纹管(柔性管路)比直钢管更能吸收压力脉动,减少振动传递;而管路采用弯管设计时,应避免90度直角弯头,采用45度或圆弧弯头,降低湍流噪声。
压缩机的隔振设计:从根源削弱振动传递
控制压缩机噪声的关键是削弱振动传递,常用的措施是隔振设计。橡胶隔振垫是最常见的隔振元件,其硬度(肖氏硬度40-60)与形状(如碗形、圆柱形)需根据压缩机的重量与振动频率选择:硬度太低会导致压缩机倾斜,影响运行;硬度太高则隔振效果差。例如,某品牌冰箱采用了肖氏硬度50的碗形橡胶垫,使压缩机的振动传递率降低了60%。
弹簧隔振器适用于大重量压缩机(如变频压缩机),其固有频率低(通常5-10Hz),能有效隔离低频振动;但弹簧隔振器易受水平振动影响,需配合阻尼元件(如橡胶套)使用,避免共振。此外,压缩机底座的阻尼设计也很重要:在底座与箱体之间添加阻尼橡胶板,可吸收振动能量,减少振动传递。
压缩机的选型也能降低噪声:变频压缩机通过调整转速适应负荷变化,避免了定频压缩机的频繁启动与高频噪声;而采用直流变频技术的压缩机,电磁噪声更低,因为其定子绕组的电流更平稳,电磁力波动小。例如,某款变频冰箱的压缩机噪声比定频压缩机低了12dB(A),显著提升了静音效果。
风扇系统的优化:气动与结构的双重改进
风扇系统的噪声控制需从气动与结构两方面入手。气动优化主要是改进叶片设计:采用翼型叶片(如NACA翼型),减少气流分离,降低涡流噪声;调整叶片数(如从4叶改为5叶),使旋转噪声的频率远离人耳敏感范围(1000-2000Hz);增加叶片的弦长与扭转角,提高风扇效率,降低转速,从而减少旋转噪声。例如,某款风扇的叶片从直叶片改为NACA翼型后,涡流噪声降低了10dB(A)。
结构优化包括动平衡校正与电机改进:通过动平衡机对风扇叶片进行校正,使不平衡量控制在5mg以内,减少旋转振动;采用静音轴承(如含油轴承、陶瓷轴承),降低电机的机械噪声;电机定子绕组采用分布式绕线,减少电磁力波动,降低电磁噪声。
安装方式的优化也很重要:风扇与冷凝器框架的连接应使用减震橡胶垫,避免振动传递;风扇进风口安装导流罩,引导气流平稳进入,减少气流扰动;定期清理风扇进风口的灰尘,保持气流顺畅。
蒸发器与管路的降噪处理:优化流动与固定方式
蒸发器的降噪措施包括优化制冷剂分配与降低流速:采用多孔分配器(如4孔、6孔),使制冷剂均匀分布在蒸发器管路中,减少局部沸腾剧烈的情况;增加蒸发器管路的直径(如从6mm改为8mm),降低制冷剂流速(从1.0m/s降至0.6m/s),减少气流扰动噪声。此外,在蒸发器翅片上添加微孔(直径0.5mm),可破坏涡流的形成,降低气流噪声。
管路的降噪处理主要是固定与柔性设计:增加管路的固定点(每500mm一个),使用防振卡箍(内贴橡胶垫),避免管路振动;采用波纹管代替直钢管,吸收制冷剂脉动;管路与箱体接触处用隔音棉(如聚酯纤维棉)包裹,减少振动辐射。例如,某冰箱的制冷剂管路采用波纹管后,压力脉动传递率降低了50%,噪声降低了4dB(A)。
另外,蒸发器的安装角度也会影响噪声:若蒸发器与水平方向成15度角,可使制冷剂流动更顺畅,减少气泡滞留,降低沸腾噪声。
系统匹配:从整体角度降低噪声耦合
制冷系统的噪声控制需从整体匹配入手,避免部件间的噪声耦合。压缩机与系统的匹配:确保压缩机的额定容量与冰箱的制冷负荷匹配,避免压缩机过载运行(过载时,压缩机的机械噪声与电磁噪声会显著升高);例如,某款冰箱的压缩机额定容量为150W,而制冷负荷为200W,导致压缩机长期过载,噪声升高了10dB(A),更换为200W压缩机后,噪声恢复正常。
制冷剂充注量的控制:充注量过多会导致系统压力过高,制冷剂在压缩机内的压缩比增大,加剧压力脉动;充注量过少则会导致蒸发器内制冷剂不足,沸腾剧烈,产生噪声。通常,制冷剂充注量需根据蒸发器的容量与管路长度确定,误差控制在±5%以内。
系统模态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各部件(压缩机、风扇、管路、箱体)的固有频率,避免固有频率重合,减少共振。例如,某冰箱的压缩机固有频率为120Hz,而管路的固有频率为118Hz,接近共振,通过调整管路长度(增加100mm),使管路固有频率降至100Hz,避免了共振。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