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性能测试中国标GB/T 31484与GB/T 31485的差异
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GB/T 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与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是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性能测试的核心国标,二者共同构成电池性能评估的关键维度,但定位与侧重差异显著。GB/T 31484聚焦电性能(如容量、功率、低温特性等),GB/T 31485聚焦循环寿命与容量保持率,明确二者差异对企业产品设计、检测单位合规性验证及整车厂选型均具重要指导意义。
标准核心定位的本质差异
GB/T 31484的核心是评估动力蓄电池的“即时电性能”,即电池在特定条件下的电参数表现,直接关联车辆的动力输出、续航能力及环境适应性。例如,电池的常温容量决定了满电续航里程,低温功率决定了冬季启动能力,功率密度决定了加速性能——这些参数是电池“能不能用”的基础。
而GB/T 31485的核心是评估电池的“长期使用寿命”,即电池在反复充放电循环或贮存后,容量衰减的速度与极限。它关注的是电池性能的“时间维度变化”——比如经过1000次循环后,容量是否还能保持80%以上;满电贮存1个月后,容量是否还能保持85%以上。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与可靠性,是电池“能用多久”的关键。
简单来说,GB/T 31484回答的是“电池现在好不好用”,GB/T 31485回答的是“电池未来能用多久”,二者从“即时”与“长期”两个维度,共同构成电池性能的完整评估体系。
例如,一款电池的常温容量达到标称值的100%(GB/T 31484达标),但循环100次后容量就衰减到70%(GB/T 31485不达标),那它虽然“现在好用”,但“用不久”,无法满足车辆的实际需求。
测试项目的核心方向区分
GB/T 31484的测试项目围绕“电性能参数”展开,覆盖了电池在不同场景下的电性能表现:常温容量测试(日常使用的基础容量)、低温容量测试(冬季续航能力)、高温容量测试(夏季续航能力)、能量密度测试(单位质量的续航能力)、功率密度测试(加速与爬坡能力)、内阻测试(充电发热与效率)、低温启动功率测试(冬季车辆启动能力)等。
这些项目直接对应车辆的日常使用场景——比如,低温启动功率测试模拟的是北方冬季早晨,车辆从车库出来时的启动场景;功率密度测试模拟的是车辆加速或爬坡时的动力需求;内阻测试则关系到充电时的热量产生,影响电池的安全性与寿命。
GB/T 31485的测试项目则围绕“寿命与衰减”展开,主要包括:常温循环寿命试验(模拟日常充放电)、高低温循环寿命试验(模拟季节变化)、倍率循环寿命试验(模拟快充场景)、贮存后容量保持率试验(模拟长期停放)、循环后内阻变化试验(反映内部衰减程度)等。
例如,常温循环寿命试验要求电池以1C倍率充放电,直到容量衰减至初始值的80%,记录循环次数——这模拟的是用户每天充电一次(一年365次循环),用5年就是1825次循环,若电池循环寿命达到2000次,就能满足5年使用需求;高低温循环试验则在-20℃与45℃交替环境下循环,模拟北方冬季与南方夏季的极端气候,考核电池在温度波动下的寿命。
温度条件的细节差异
GB/T 31484需要覆盖更宽的温度范围,以验证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电性能稳定性。其中,低温测试可低至-40℃(如低温容量、低温启动功率),高温测试可达55℃(如高温容量、充放电效率)。
例如,-40℃低温容量测试的流程是:将电池放入-40℃恒温箱中,放置4小时(确保电池内部温度均匀),然后以0.2C倍率放电至截止电压,记录放电容量,计算容量保持率(相对于常温容量)。这个测试模拟的是东北极寒地区的冬季,车辆在室外停放一夜后的续航能力——若容量保持率达到50%,说明原本500公里的续航,在-40℃下能跑250公里,基本满足日常需求。
GB/T 31485的温度条件则更聚焦“寿命相关的典型场景”,温度范围更窄:常温循环试验为25℃±5℃(模拟春、秋季的日常环境),高低温循环试验为-20℃与45℃交替(模拟冬、夏季的极端温度),贮存试验为25℃±5℃或45℃±2℃(模拟车辆长期停放的场景)。
例如,45℃贮存试验的流程是:将满电状态的电池放入45℃恒温箱中,放置1个月(模拟夏季车辆停放在户外停车场,连续高温),然后取出电池,在25℃环境下放置2小时,以0.2C倍率放电,计算容量保持率。若保持率达到80%,说明夏季停放1个月后,电池容量只衰减了20%,不会影响后续使用。
此外,GB/T 31484的温度预处理时间更长(低温4小时、高温2小时),而GB/T 31485的预处理时间更短(常温1小时、高低温2小时)——这是因为GB/T 31484需要确保电池内部完全达到目标温度,才能准确测试电性能;而GB/T 31485的寿命试验周期长,缩短预处理时间可提高试验效率,同时不影响寿命评估的准确性。
充放电倍率的设定差异
充放电倍率是指电池充放电电流与标称容量的比值(如1C表示1小时充满或放完),不同的倍率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也是二者的重要差异之一。
GB/T 31484的倍率设定更强调“瞬间或极端功率需求”,目的是验证电池的即时功率输出能力。例如:
- 功率密度测试:要求电池以3C倍率放电18秒,记录放电功率——这模拟的是车辆加速时的瞬间动力需求(如0-100km/h加速8秒,需要电池输出高功率);
- 低温启动功率测试:要求电池在-20℃下以3C倍率放电10秒,记录放电功率——这模拟的是冬季车辆启动时,电机需要的瞬间功率(若功率不足,车辆无法启动);
- 高倍率放电测试:要求电池以5C倍率放电5分钟,验证电池在高功率输出下的稳定性——这模拟的是车辆连续爬坡时的动力需求(如爬长坡需要持续高功率输出)。
GB/T 31485的倍率设定则更贴近“日常使用的长期寿命”,目的是评估电池在长期充放电后的衰减情况。例如:
- 常温循环寿命试验:以1C倍率充放电(模拟日常慢充慢放,如家庭充电桩充电,1小时充满);
- 倍率循环寿命试验:以2C或3C倍率充放电(模拟快充场景,如公共充电桩快充,30分钟充满);
- 高倍率循环试验:以4C倍率充放电(模拟超级快充场景,15分钟充满)。
电性能指标与寿命指标的差异
GB/T 31484的指标以“即时电参数”为主,直接反映电池的当前性能,主要包括:
- 常温容量:≥标称值的95%(确保日常使用的基础续航);
- 低温容量保持率:-40℃≥50%、-20℃≥70%(冬季续航能力);
- 高温容量保持率:55℃≥85%(夏季续航能力);
- 能量密度:单体≥120Wh/kg、模块≥100Wh/kg(单位质量的续航能力);
- 功率密度:单体≥200W/kg、模块≥150W/kg(加速与爬坡能力);
- 内阻:≤初始值的150%(充电发热与效率)。
这些指标是电池“能不能用”的基础门槛——若常温容量只有标称值的80%,说明续航里程比宣传的少20%,用户会抱怨;若低温启动功率不足,冬季车辆无法启动,直接影响使用体验。
GB/T 31485的指标以“长期衰减参数”为主,反映电池的使用寿命,主要包括:
- 常温循环寿命:单体≥1000次、模块≥800次(容量衰减至80%时的循环次数);
- 高低温循环寿命:≥500次(-20℃与45℃交替循环,容量衰减至80%);
- 倍率循环寿命:2C≥800次、3C≥600次(高倍率充放电下的寿命);
- 贮存后容量保持率:25℃3个月≥85%、45℃1个月≥80%(长期停放后的性能);
- 循环后内阻变化:≤初始值的200%(反映内部衰减程度)。
指标阈值的设定逻辑差异
GB/T 31484的指标阈值基于“车辆使用的基本需求”,即电池必须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否则无法上市销售。例如:
- 低温启动功率要求≥一定值(如单体≥100W/kg),是因为车辆在-20℃下启动需要至少10kW的功率(假设电池质量100kg,100W/kg就是10kW),若功率不足,电机无法转动,车辆无法启动;
- 能量密度要求≥120Wh/kg(单体),是因为要满足整车续航里程的要求——假设整车重量1.5吨,电池质量500kg,120Wh/kg的电池能量就是60kWh,能跑500公里(12kWh/100公里),符合当前主流电动车的续航需求;
- 内阻要求≤初始值的150%,是因为内阻过大会导致充电时发热严重,增加电池起火的风险,同时降低充电效率(内阻大,电能转化为热能的比例高)。
GB/T 31485的指标阈值则基于“电池寿命的行业共识”,即电池的使用寿命应与车辆的使用寿命匹配(通常为5-8年),同时平衡电池成本与用户需求。例如:
- 常温循环寿命要求≥1000次,是因为用户每天充电一次,一年365次循环,5年就是1825次循环,若电池循环寿命达到2000次,就能满足5年使用需求,同时留有一定余量;
- 贮存后容量保持率要求≥85%(25℃3个月),是因为用户可能会有长期停放车辆的需求(如出差3个月),若容量保持率达到85%,说明停放3个月后,电池还能跑原来的85%里程,不会影响后续使用;
- 倍率循环寿命要求2C≥800次,是因为快充是未来的趋势,用户希望电池在快充下也能有较长的寿命——若2C循环寿命达到800次,每天快充一次,能使用2.2年(800次÷365天≈2.2年),加上慢充的循环次数,总寿命能达到5年以上。
企业研发阶段的应用差异
在电池企业的研发阶段,GB/T 31484是“性能优化的核心依据”,企业会针对电性能不足的问题,调整电池的材料或结构。例如:
- 若低温容量保持率低(如-40℃只有40%),企业会调整电解液配方,添加抗冻剂(如乙二醇二甲醚),降低电解液的凝固点,提高低温下的离子导电性;
- 若功率密度不足(如只有150W/kg),企业会优化电极结构,增加导电剂(如碳纳米管)的含量,提高电极的导电性能,从而提升功率输出;
- 若内阻过大(如初始内阻10mΩ,循环后变成20mΩ),企业会改进集流体(如使用更薄的铜箔、铝箔),降低集流体的电阻,从而减少整个电池的内阻。
GB/T 31485则是“寿命优化的核心依据”,企业会针对寿命不足的问题,改进电池的材料或工艺。例如:
- 若循环寿命短(如只有800次),企业会使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如NCM811),因为高镍材料的容量更高,且循环过程中结构更稳定,衰减更慢;
- 若贮存后容量保持率低(如45℃1个月只有75%),企业会优化电池的密封结构,使用更耐高温的密封胶(如硅酮胶),防止电解液泄漏或挥发,从而减少容量衰减;
- 若倍率循环寿命低(如2C只有500次),企业会改进隔膜材料,使用更薄、更耐高温的隔膜(如聚酰亚胺隔膜),提高隔膜的离子导电性和机械强度,防止高倍率充放电时隔膜破损,导致电池短路。
整车厂选型与质保的应用差异
对于整车厂来说,GB/T 31484的结果用于“动力匹配”,即根据电池的电性能参数,选择适合自己车型的电池。例如:
- 若整车定位为“高性能电动车”(加速快、爬坡能力强),会选择功率密度高的电池(如单体≥250W/kg),因为功率密度高,瞬间动力输出大,能满足加速需求;
- 若整车定位为“北方专用电动车”(冬季续航衰减小),会选择低温容量保持率高的电池(如-20℃≥80%),因为低温容量保持率高,冬季续航衰减少,用户体验好;
- 若整车定位为“长续航电动车”(续航500公里以上),会选择能量密度高的电池(如单体≥150Wh/kg),因为能量密度高,单位质量的能量多,能装更多的能量,实现长续航。
GB/T 31485的结果则用于“质保与成本控制”,即根据电池的寿命参数,设定电池的质保期,并评估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例如:
- 若电池的常温循环寿命达到2000次,整车厂可以将电池质保期从5年延长至8年,提升产品竞争力——因为2000次循环对应每天充电一次,能使用5.5年(2000÷365≈5.5),加上余量,8年是合理的;
- 若电池的贮存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0%(25℃3个月),整车厂可以减少车辆长期停放后的维护成本——因为用户不需要频繁充电维护,降低了4S店的服务成本;
- 若电池的倍率循环寿命达到1000次(2C),整车厂可以宣传“快充5年质保”,吸引喜欢快充的用户——因为1000次2C循环对应每天快充一次,能使用2.7年,加上慢充的循环次数,总寿命能达到5年以上。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