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动力电池性能测试中液冷系统流量对快充性能测试的影响

三方检测单位 2020-11-03

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快充是动力电池核心性能指标之一,其测试准确性直接关联车辆续航体验与用户满意度。而快充过程中,动力电池单位时间产热可达常规充电的3-5倍,热管理成为瓶颈——液冷系统因高效散热能力成为主流方案,流量则是液冷系统的“神经中枢”:它直接决定散热效率、温度稳定性与测试条件一致性,进而影响快充性能测试的可靠性。本文从测试场景出发,拆解流量对快充测试的多维度影响,及实际操作中的控制要点。

液冷系统在快充性能测试中的基础定位

动力电池快充时(如3C充电,15分钟充满),大电流会引发极化热(与电流平方成正比)与化学反应热激增。以某三元锂电池为例,3C快充产热速率约0.5W/cm²,是常规充电的4倍。若热量无法及时散出,电池温度会快速攀升至40℃以上,触发BMS(电池管理系统)降流保护,直接影响快充速率。

液冷系统通过“液冷板-冷却液-散热器”路径实现散热:液冷板贴合电芯底部,将热量传导至内部流动的冷却液;冷却液携带热量至散热器,通过风扇或风冷散至外界。这一过程中,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液冷板的冷却液体积)是核心变量——根据热传导公式Q=mcΔT(Q为散热量,m为质量流量,c为比热容,ΔT为冷却液进出口温差),流量越大,单位时间载热能力越强,散热效率越高。

在快充性能测试中,“温度控制”是基础条件(通常要求电池温度稳定在25-35℃)。流量的作用正是将温度锁定在这一范围:若流量不足,散热能力不足,温度超标;若流量异常波动,温度会随之起伏。因此,流量是测试条件的“定盘星”,直接决定测试数据是否能反映电池真实快充能力。

例如某实验室测试某款磷酸铁锂电池时,初期未固定流量,仅控制冷却液温度为25℃:流量3L/min时,电池温度升至38℃,BMS降流;流量5L/min时,温度稳定在32℃,快充时间缩短12%。这说明,流量是测试中不可忽视的“隐形变量”。

流量对电池温度均匀性的影响机制

电池包由数十甚至上百颗电芯组成,液冷板需覆盖所有电芯以保证散热均匀。若流量不足,冷却液在液冷板内流动速度慢,会出现“入口凉、出口热”的现象——入口处冷却液温度低,带走热量多;出口处冷却液已吸收大量热量,降温能力下降。

这种温差会传导至电芯:靠近液冷板入口的电芯温度低(如30℃),靠近出口的电芯温度高(如35℃)。而电芯的快充性能对温度敏感:温度每升高5℃,锂离子扩散速率加快,但超过35℃后,副反应(如电解液分解)加剧,会导致局部容量衰减。测试中,若电芯温差过大,局部电芯会提前触发保护,导致整个电池包的快充速率下降,测试数据无法反映整体性能。

某车企电池包测试中曾出现过这样的问题:流量设定为3L/min时,液冷板进出口温差达8℃,电芯温差达6℃;将流量提升至5L/min后,进出口温差缩小至3℃,电芯温差降至2℃以内。此时,电池包快充时间稳定在18分钟,而此前因温差问题,快充时间波动达15%。

更关键的是,温度不均匀会导致“测试结果误判”:若某几颗电芯温度过高,BMS会整体降流,测试出的快充时间会比实际更长——但这并非电池本身性能问题,而是流量不足导致的温度不均。这种情况下,测试数据会误导研发方向,比如误以为电池需要优化化学体系,实则只需调整液冷流量。

流量波动与快充速率稳定性的关联

快充性能测试的核心是“速率稳定性”——即电池在快充过程中,能否保持稳定的充电电流,直至充满。而BMS会实时监测电芯温度,若温度波动超过阈值(如±2℃),会自动调整电流:温度升高,电流降低;温度降低,电流回升。

流量波动会直接引发温度波动。例如测试中,若泵故障导致流量从5L/min骤降至3L/min,冷却液载热能力下降,电池温度会在5分钟内从30℃升至36℃,BMS会将充电电流从3C降至2.5C,快充时间延长10分钟。这种波动并非电池本身性能缺陷,而是测试条件不稳定导致的。

某实验室曾做过一组对比测试:固定流量5L/min时,充电电流稳定在3C,快充时间16分钟;流量在4-6L/min间波动时,电流在2.8-3.2C间震荡,快充时间最长达19分钟。数据显示,流量波动1L/min,会导致快充速率波动约7%,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此外,流量波动还会影响“快充曲线的平滑度”——测试中需要记录充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流量波动,曲线会出现明显起伏,无法准确评估电池的“恒流充电比例”(恒流阶段越长,快充性能越好)。例如某电池恒流阶段本应占比70%,但因流量波动,恒流阶段缩短至60%,误判为电池性能不足。

流量一致性对测试重复性的关键作用

测试重复性是验证电池性能一致性的核心——同一批电池,在相同条件下测试,结果偏差应控制在5%以内。而流量一致性是“相同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每次测试流量不同,温度条件就不同,结果偏差会被放大。

例如某电池厂测试同一批10颗电芯:第一次流量5L/min,温度30℃,快充时间15分钟;第二次流量4L/min,温度33℃,快充时间17分钟;第三次流量6L/min,温度28℃,快充时间14分钟。三次结果偏差达20%,无法判断是电芯本身差异还是测试条件差异。

流量一致性的关键是“测试前校准”与“过程稳定”。某车企优化测试流程后,要求每次测试前用标准质量流量计校准流量传感器(误差≤0.1L/min),并将流量稳定在5±0.2L/min。优化后,同一批电芯测试偏差缩小至3%以内,准确识别出2颗性能略差的电芯(快充时间比均值长8%)。

此外,流量一致性还影响“不同实验室间的数据可比性”。若A实验室流量用5L/min,B实验室用4L/min,即使其他条件相同,测试结果也会偏差10%以上,导致数据无法对接。某行业联盟曾统计,因流量不一致导致的跨实验室数据偏差,占总偏差的35%。

测试中流量的实时监控与校准要点

为避免流量问题影响测试结果,实际操作中需做好“监控”与“校准”两步:

首先,测试前校准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易受管路压力、冷却液粘度影响,需定期用标准装置(如质量流量计)校准,确保显示值与实际值误差≤2%。例如某测试中,流量传感器显示5L/min,实际仅3L/min,因未校准导致测试结果错误,后来校准后才发现问题。

其次,测试过程中实时监控流量。需用数据采集系统(如NI cDAQ)接入流量传感器,设置“流量波动阈值”(如±0.5L/min),若超过阈值则报警。某测试中,管路因异物堵塞,流量从5L/min降至2L/min,系统及时报警,避免了无效数据产生。

最后,测试后验证流量数据。需导出流量曲线,检查是否有突变或持续波动:若曲线平滑,说明流量稳定;若有尖峰或下降,需排查原因(如泵故障、管路泄漏),并剔除异常数据。

实际测试场景中的流量问题案例

某新能源车企在开发某款高端车型电池包时,初期未重视流量控制:测试时用手动调节阀调整流量,每次测试前凭经验设定,导致流量波动达±1L/min。结果快充时间数据偏差达20%,无法确定电池是否满足15分钟快充目标。

后来,该企业引入“自动流量控制系统”:通过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时调整泵的转速,将流量稳定在5±0.2L/min。优化后,同一批电池测试偏差缩小至5%以内,准确验证了电池包的快充性能——最终该车型快充时间稳定在14-16分钟,符合设计要求。

另一案例来自某第三方实验室:因流量传感器长期未校准,显示流量为5L/min,实际仅3.5L/min。测试某款三元锂电池时,电池温度升至39℃,BMS降流,快充时间延长至22分钟,实验室误以为电池性能不达标,后来校准传感器后重新测试,流量恢复5L/min,温度稳定在32℃,快充时间缩短至16分钟,纠正了之前的错误结论。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