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动力电池性能测试中辊压工艺参数对电池厚度及性能的影响

三方检测单位 2020-11-15

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辊压是动力电池极片制造的核心工序,通过机械外力使涂布后的极片致密化,直接决定极片厚度、密度及均匀性,而这些参数又深度关联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与一致性。在性能测试中,辊压工艺参数的细微调整都会引发厚度波动,进而影响电池最终性能。本文结合实际生产与测试数据,解析辊压压力、辊缝间隙、辊压速度、辊温及二次辊压等参数对电池厚度及性能的具体影响。

辊压工艺的基础逻辑:从厚度控制到性能传递

辊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极片活性物质密度,减少孔隙率,同时保证厚度一致性。涂布后的极片(如正极NCM或负极石墨)厚度通常为140-180μm,辊压后需降至100-140μm,对应密度从2.5-3.0g/cm³提升至3.2-3.8g/cm³(正极)或1.5-1.8g/cm³(负极)。但厚度控制并非简单“压薄”——极片受弹性变形影响,实际厚度会比辊缝设定值大(弹性回复率通常为3%-8%),因此测试中需通过“设定辊缝→实测厚度→校准辊缝”的闭环调整,确保最终厚度符合设计值。

厚度一致性是辊压的关键指标,测试中常用在线激光测厚仪监测,每片极片取10个点(头部、中部、尾部各3点,两侧各1点),计算厚度标准差(≤0.5μm为合格)。若标准差过大,会导致电池组装后内部压力不均:厚处压力大易刺穿隔膜,薄处压力小导致活性物质利用率低,最终反映在循环寿命(如标准差1.0μm时,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下降10%)与一致性(电压偏差从10mV扩大至30mV)上。

辊压压力:密度与活性物质完整性的平衡

辊压压力是影响极片密度的直接因素,但需在“密度提升”与“颗粒破碎”间找平衡。以三元NCM811正极为例:压力从100kN增加至200kN时,极片密度从3.2g/cm³升至3.6g/cm³,厚度从160μm降至125μm,容量密度同步从180mAh/g升至200mAh/g;但压力超过220kN后,活性物质颗粒破碎率从5%跃至20%,孔隙被破碎颗粒堵塞,电解液浸润时间从2h延长至6h,首次充放电效率从85%降至78%。

负极石墨的压力窗口更窄:石墨为层状结构,压力过大会导致层间结构破坏,不可逆容量增加。测试显示,石墨负极压力从80kN升至120kN时,密度从1.6g/cm³升至1.8g/cm³,容量提升10%;但压力超过140kN,石墨层间开裂,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从90%降至75%(未破碎时为88%)。因此,压力设定需匹配材料特性:三元正极一般180-220kN,石墨负极100-130kN,磷酸铁锂正极150-190kN。

辊缝间隙:从“设定值”到“实际厚度”的弹性修正

辊缝间隙是厚度控制的“基准值”,但实际厚度需考虑弹性回复。例如,某涂布极片厚度150μm,辊缝设120μm,弹性回复率5%,则实际厚度为120×(1+5%)=126μm。测试中需通过“标准试样校准”调整辊缝:用已知厚度(如100μm)的不锈钢片测辊缝实际间隙(若测值为102μm,说明辊缝“虚高”2%),则目标实际厚度126μm时,辊缝应设120×(100/102)=117.6μm。

辊缝不均匀是常见问题,多因辊子平行度偏差(如两端间隙差3μm),会导致极片边缘比中间厚3-5μm。测试中通过在线测厚仪监测极片两侧厚度,若偏差超过2μm,需调整辊子轴承的垫片(每调整0.1mm垫片,间隙变化约1μm)。此外,辊缝需随涂布厚度波动实时调整——若涂布厚度从150μm增至155μm,辊缝需同步从117.6μm增至121.5μm,否则实际厚度会超出公差(±2μm)。

辊压速度:变形均匀性与生产效率的权衡

辊压速度影响极片在辊间的变形时间:速度越快,变形越不充分,厚度波动越大。例如,速度从5m/min升至15m/min时,极片通过辊间的接触时间从0.6s缩短至0.2s,厚度标准差从0.3μm升至1.0μm。速度过快还会导致“黏辊”——极片表面活性物质因未充分变形而粘在辊上,形成“麻点”,测试中极片剥离强度从0.7N/mm降至0.5N/mm,易引发电池充放电时掉粉。

但速度过慢会降低生产效率,因此需匹配材料特性:正极NCM塑性较好,速度可设8-12m/min;负极石墨塑性差,速度设5-8m/min。测试中通过“速度-厚度”曲线优化:某工厂将负极速度从10m/min降至7m/min,厚度标准差从0.8μm降至0.4μm,同时保持产能(从120片/h降至90片/h,但次品率从3%降至0.5%)。

辊温调控:塑性提升与弹性回复的优化

温度是常被忽略的参数,但能显著改善材料塑性,减少弹性回复。例如,正极NCM811在25℃时弹性回复率6%,50℃时降至4%——温度升高使活性物质颗粒塑性变好,辊压时变形更充分,回复更小。负极石墨对温度更敏感:60℃时石墨层间滑动阻力降低,密度从1.7g/cm³升至1.8g/cm³,且厚度均匀性提升(标准差从0.5μm降至0.3μm)。

但辊温需低于粘结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如PVDF为150℃,SBR为80℃),否则粘结剂软化会导致极片“粘辊”或强度下降。测试中,正极辊温设40-60℃(PVDF粘结剂),负极设50-70℃(SBR粘结剂),用加热辊(内置导热油)控制温度波动±2℃。某工厂将正极辊温从25℃升至50℃后,弹性回复率从6%降至4%,厚度偏差从0.7μm降至0.4μm,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从85%升至90%。

二次辊压:释放内应力,减少长期厚度膨胀

一次辊压易导致极片内应力积累,静置后厚度反弹(如第一次辊压到130μm,24h后回复到135μm)。二次辊压通过“分步压薄+静置释放应力”,可降低弹性回复率。例如,某负极极片:一次辊压直接到125μm,回复率5%(最终131μm);二次辊压先到130μm(第一次),静置24h后回复到135μm,再压到125μm,最终回复到127μm(回复率1.6%)。

二次辊压的核心是“释放内应力”——内应力会导致电池循环中极片膨胀(如一次辊压电池循环1000次后厚度膨胀8%,二次辊压仅5%)。测试中,二次辊压的电池因内应力小,活性物质颗粒不易脱落,隔膜挤压变形量减少30%,短路风险从1.2%降至0.3%。此外,二次辊压还能提升厚度一致性:某工厂二次辊压后,极片厚度标准差从0.5μm降至0.3μm,电池电压偏差从15mV缩小至8mV。

参数协同:从单因素到多变量的闭环优化

辊压参数并非独立,需协同调整。例如,正极NCM811:辊压压力200kN、辊缝117.6μm、速度8m/min、辊温50℃、二次辊压(130μm→静置→125μm),最终厚度126μm,密度3.6g/cm³,弹性回复率4%,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92%;若调整辊温至60℃,压力可降至180kN(保持密度不变),同时弹性回复率降至3%,厚度偏差更小。

测试中,需通过“DOE实验设计”(设计of Experiments)优化参数:选取压力、辊缝、速度、辊温4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测试厚度、密度、弹性回复率、循环寿命等指标,最终找到“最优参数组合”。例如,某工厂通过DOE优化后,极片厚度标准差从0.8μm降至0.3μm,循环1000次容量保持率从88%升至93%,同时产能提升15%(速度从7m/min升至9m/min)。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