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动力电池性能测试中高温存储后性能恢复能力的测试研究

三方检测单位 2020-11-22

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电动汽车与储能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动力电池常面临高温存储场景——夏季车舱静置时温度可达50℃以上,仓储运输中的温度波动也会导致电池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高温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劣化反应:活性物质结构破坏、电解液分解、SEI膜异常增长,直接引发容量下降、内阻升高。而高温存储后的性能恢复能力,是衡量电池“抗劣化韧性”的核心指标——它不仅关系到电池在恶劣环境后的“回弹”表现,更影响整车续航的稳定性与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本文围绕该测试的底层逻辑、方法设计及关键细节展开,拆解如何科学评估电池在高温劣化后的性能恢复特性。

高温存储引发的动力电池劣化机制

要理解恢复能力,首先需明确高温导致的劣化类型。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高温下最显著的劣化是负极SEI膜的异常增厚:电解液中的溶剂(如碳酸乙烯酯EC)会在负极石墨表面发生过度还原反应,生成更厚、更致密的SEI膜。这种增厚的SEI膜会大幅增加界面电阻,导致充放电时的极化增大,容量输出能力下降。

正极材料的结构损伤同样不可忽视。以三元锂(NCM)为例,高温会加速Li⁺从正极晶格中脱出后的结构坍塌——原本有序的层状结构会逐渐向无序的 Spinel 或 Rocksalt 结构转变,导致可逆Li⁺的数量减少,这部分容量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而磷酸铁锂(LFP)的橄榄石结构虽更稳定,但高温仍会导致晶粒长大,降低Li⁺的扩散速率。

电解液的分解与流失是另一个关键因素。锂盐LiPF₆在高温下会水解生成氟化氢(HF),HF会腐蚀正极集流体(铝箔)与隔膜的陶瓷涂层,破坏电池内部的离子通道;同时,电解液中的挥发性溶剂(如碳酸二甲酯DMC)会缓慢挥发,导致电解液的离子导电性下降,进一步加剧容量衰减。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劣化并非全不可逆:SEI膜的适度增厚可以通过后续的充电过程“修复”——温和的充电条件下,新的SEI膜会更薄且均匀;而正极结构的坍塌与电解液的不可逆分解,则是恢复能力的“天花板”,决定了电池无法回到完全初始状态。

性能恢复能力测试的边界条件设计

科学的测试必须先明确边界条件,确保结果的可比性与实用性。首先是高温存储的参数选择:实际场景中,电池最常面临的是50-60℃的高温(如夏季车内静置),因此测试中通常选择55℃作为标准存储温度;存储时间则需平衡加速测试与实际相关性——14天的55℃存储,大致相当于车辆使用中1年的高温暴露(依据Arrhenius方程推算)。

存储前的电池状态也需严格控制。满电状态(100% SOC)下,负极石墨嵌锂量最高,最易发生SEI膜劣化,因此测试中通常选择满电或80% SOC作为初始状态(模拟用户日常充电后的存储场景)。若选择低SOC(如20%),负极嵌锂量少,劣化程度轻,无法真实反映 worst-case 场景。

恢复过程的环境与操作同样关键。高温存储后,电池需先在常温(25℃)下静置48h——这一步是让电池内部温度与状态稳定,避免热冲击影响后续测试。恢复充电则需采用温和的制度:0.5C恒流充电至截止电压(如三元锂的4.2V),再转为恒压充电至电流小于0.05C,目的是让Li⁺缓慢嵌入电极,修复SEI膜与界面结构。

此外,恢复后的性能评估需多次循环验证。通常会进行3次完整的充放电循环(0.5C充/0.5C放),取第三次循环的数据作为恢复后的性能值——因为前两次循环可能存在极化未完全消除的情况,第三次数据更能反映稳定的恢复效果。

性能恢复能力的核心评估指标

评估恢复能力的指标需兼顾“容量回弹”与“内阻修复”,常用的有三个:容量恢复率、内阻恢复率与充电效率恢复率。

容量恢复率是最直观的指标,计算公式为“恢复后稳定容量 ÷ 高温存储前初始容量 × 100%”。例如,某三元锂电池存储前容量为100Ah,存储后容量衰减至92Ah,恢复后容量回到97Ah,则容量恢复率为97%。这个指标直接反映电池活性物质的可逆利用程度。

内阻恢复率关注界面性能的修复,通常采用1kHz交流内阻(EIS测试)计算:“恢复后交流内阻 ÷ 存储前交流内阻 × 100%”。若存储前内阻为30mΩ,存储后升至40mΩ,恢复后降至32mΩ,则内阻恢复率为80%(注意:内阻恢复率越低,说明修复效果越好)。

充电效率恢复率则反映副反应的抑制情况。充电效率=放电容量÷充电容量×100%,高温存储会导致副反应加剧(如SEI膜生成),充电效率下降;恢复后,若充电效率从存储后的95%回到存储前的99%,则恢复率为96%。这个指标能间接体现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测试中的干扰因素与排除策略

测试过程中需重点排除三类干扰,确保结果有效性。第一类是温度波动:恒温箱的温度精度需控制在±1℃以内,若温度波动过大(如55℃±3℃),会导致不同电池的劣化程度差异,影响对比结果。解决方法是使用带有PID控制的高精度恒温箱,并在存储期间每2小时记录一次温度。

第二类是电池的自放电异常。高温存储期间,电池会因内部副反应产生自放电,若某节电池的开路电压(OCV)下降超过50mV/天,说明其内部存在严重的漏电流或短路,需从测试样本中剔除——这类电池的劣化并非由高温存储引起,会干扰恢复能力的评估。

第三类是恢复过程中的充电速率。若使用1C及以上的快充速率,会导致电池内部极化增大,Li⁺无法均匀嵌入负极,反而会加剧SEI膜的劣化,降低恢复效果。因此,必须采用温和的充电制度(如0.5C),并在充电过程中实时监测电池温度,确保不超过35℃。

不同电池体系的恢复能力差异

不同正极材料的电池,恢复能力差异显著。以三元锂(NCM811)与磷酸铁锂(LFP)为例:55℃存储14天后,NCM811的容量衰减率约为8%(从100Ah降至92Ah),恢复后的容量为97Ah(恢复率97%);而LFP的容量衰减率仅为5%(从100Ah降至95Ah),恢复后的容量为93Ah(恢复率86%)。

这种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劣化机制的不同:NCM811的高温劣化主要源于SEI膜的增厚(可逆),而LFP的劣化更多是正极晶粒长大(不可逆)。因此,NCM811的恢复能力更强——SEI膜可以通过充电修复,而LFP的晶粒长大无法逆转。

另一个例子是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固态电池的电解液(如硫化物陶瓷)不会挥发或分解,高温劣化主要来自正极与固态电解质界面的反应,恢复能力较弱(因为界面反应多为不可逆);而液态电池的电解液可逆性更强,恢复能力更优。

测试结果的有效性验证方法

要确保测试结果能反映实际使用场景,需通过三种方式验证。第一种是重复测试一致性:对同一批次的5节电池进行3次高温存储-恢复循环,若容量恢复率的变异系数(CV)小于2%,说明测试方法稳定可靠。

第二种是实车数据相关性验证:将测试中的高温存储-恢复结果与实车2年的使用数据对比。例如,测试中55℃存储14天的容量衰减率为8%,对应实车2年的容量衰减率为10%,恢复率为97%对应实车充电后的续航回升率为95%,说明测试结果能有效预测实际性能。

第三种是微观表征验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负极SEI膜的厚度——存储后SEI膜厚度从50nm增至100nm,恢复后降至60nm;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正极结构——NCM811存储后的 Spinel 相含量从5%升至15%,恢复后降至8%。这些微观数据能直接验证性能恢复的机制,确保测试结果的科学性。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动力电池性能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