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设备EMC测试中传导骚扰测试的频率范围及限值要求
EMC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无线充电设备凭借“无绳”便捷性,已广泛应用于手机、手表、电动汽车等场景。但其内部高频开关电路、谐振系统在工作时,会产生电磁骚扰,若通过电源线、信号线传导至电网或其他设备,可能引发干扰问题。EMC(电磁兼容性)测试是无线充电设备合规上市的必备环节,其中传导骚扰测试聚焦“有线路径”的干扰控制,其频率范围的划定与限值要求,直接决定设备是否符合国际/国内标准。本文结合主流标准与实际测试场景,详细解析无线充电设备传导骚扰测试的频率范围及限值要点。
传导骚扰测试在无线充电EMC中的基础定位
电磁骚扰按传播方式分为“传导”与“辐射”两类,传导骚扰指通过导体(如电源线、信号线)传播的电磁干扰,区别于通过空间传播的辐射骚扰。无线充电设备的核心电路(如AC-DC适配器、高频谐振变换器)工作时,电流的快速变化会在导体上感应出电压波动,形成传导骚扰。
传导骚扰测试的目标,是确保设备不会通过“有线连接”向外部释放过量骚扰——例如,无线充电发射器的电源输入线若携带高频骚扰,可能窜入电网影响相邻家电;接收器的USB输出线若有骚扰,可能干扰连接的手机数据传输。
在无线充电EMC测试体系中,传导骚扰测试是“第一道防线”——它覆盖了设备与外部系统的“物理连接点”,直接关系到电网电磁环境的稳定性和其他设备的兼容性,是各国 regulatory 认证(如CE、FCC、CCC)的必测项目。
与辐射骚扰测试相比,传导骚扰测试的可重复性更高,因为传导路径的特性(如线缆长度、阻抗)更易标准化,因此也成为企业预测试和问题定位的重点方向。
无线充电设备传导骚扰的主要路径解析
无线充电设备的传导骚扰路径与“连接接口”强相关,常见路径包括三类:一是AC电源输入线(如无线充电发射器的插头到适配器的线缆),这是骚扰进入电网的主要通道;二是DC输出线(如发射器到接收器的供电线,或接收器的USB输出线),骚扰可能通过这些线传导至充电设备;三是通信接口线(如发射器与智能终端的蓝牙/Wi-Fi模块连接线,部分设备用于功率协商)。
不同路径的骚扰特性差异显著:AC电源输入线的骚扰覆盖150kHz-30MHz频段,因适配器的开关频率(通常几十kHz到几百kHz)及其谐波会在输入线上产生波动;USB输出线的骚扰可能延伸至1GHz(如USB 3.0接口的高速数据传输),因为高频信号的边沿变化会引发传导干扰;通信接口线的骚扰则集中在特定协议频段(如蓝牙的2.4GHz,但这类高频骚扰更多以辐射形式存在,传导部分占比小)。
举例来说,某款20W无线充电发射器使用外置AC-DC适配器,其电源输入线的传导骚扰主要来自适配器内部的MOS管开关动作——当MOS管高频通断时, drain极的电流突变会在输入线上产生dV/dt干扰,这类骚扰会沿着电源线传导至电网。
需要注意的是,外置适配器本身属于无线充电系统的一部分,测试时需将适配器与发射器整体纳入,不能单独测试发射器,否则会遗漏适配器带来的传导骚扰。
传导骚扰测试频率范围的制定逻辑
传导骚扰测试的频率范围并非主观划定,而是基于“电磁传播特性”与“标准分工”的综合结果。国际上,无线充电设备的传导骚扰测试主要遵循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系列标准:若设备属于“信息技术设备(ITE)”(如手机无线充电器),适用CISPR 32;若属于“工业、科学、医疗设备(ISM)”(如大功率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器),适用CISPR 11。
频率范围的下限设定为150kHz,原因有二:一是150kHz以下的骚扰主要是工频谐波(如50Hz/60Hz的3次、5次谐波),这类骚扰由IEC 61000-3-2(低压电气设备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覆盖,不属于传导骚扰测试的范畴;二是150kHz以上的频率,无线充电设备的开关电路开始产生显著的骚扰——例如,常见的15W无线充电器的开关频率约为100kHz,其2次谐波(200kHz)刚好落在150kHz以上的测试范围内。
频率范围的上限则因接口类型而异:电源端口(如AC输入、DC输出)的上限为30MHz,因为30MHz以上的骚扰在导体上的衰减极快(趋肤效应导致电流集中在导体表面,阻抗增加),通过传导路径传播的距离有限;信号端口(如USB、HDMI)的上限可延伸至1GHz,因为高速数据接口的“眼图”(信号波形)边沿变化会产生丰富的高频谐波——例如,USB 3.0接口的传输速率为5Gbps,其信号边沿时间约为100ps,对应的谐波频率可达到10GHz,但考虑到传导路径的衰减,CISPR 32将测试上限设定为1GHz,覆盖了大部分实际影响的频段。
国内标准(如GB 32420-2015《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试方法》)直接引用CISPR标准的频率范围,确保与国际接轨。例如,GB 32420规定,无线充电发射器的电源端口传导骚扰测试覆盖150kHz-30MHz,信号端口覆盖150kHz-1GHz。
CISPR标准下的频率范围细分与场景对应
CISPR 32(ITE类设备)将传导骚扰测试的频率范围按“接口类型”细分,更贴合无线充电设备的实际应用:
1、电源端口:覆盖150kHz-30MHz,进一步分为两个子频段——150kHz-500kHz(低频段,对应开关电源的“慢开关”过程,如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电感纹波)和500kHz-30MHz(高频段,对应“快开关”过程,如MOS管高速通断、谐振电路振荡)。
2、信号端口:覆盖150kHz-1GHz,针对高速数据接口(如USB 3.2、Thunderbolt)的“高频传导骚扰”——例如,USB 3.2接口的传输速率为20Gbps,其信号边沿时间约为25ps,对应的谐波频率可达到40GHz,但传导路径的衰减使1GHz以内的骚扰更具实际影响,因此CISPR 32将测试上限设定为1GHz。
对于CISPR 11(ISM类设备,如13.56MHz Qi标准的大功率充电器),其传导骚扰测试频率范围同样为150kHz-30MHz,但针对ISM设备的“工作频率谐波”(如13.56MHz的2次谐波27.12MHz),标准要求在工作频率±10%的范围内增加测试点,确保谐波骚扰不超标。
举例来说,某款采用13.56MHz工作频率的无线充电器,其2次谐波为27.12MHz(落在5MHz-30MHz频段),测试时需在27.12MHz±1.356MHz的范围内增加测试点,验证该频段的骚扰水平是否符合CISPR 11 Class A的54dBμV(准峰值)限值。
传导骚扰限值要求的层级与具体数值
传导骚扰的限值要求与“设备使用环境”强相关,CISPR标准将设备分为Class A(工业环境)和Class B(民用环境):Class A适用于工业、商业场所(如工厂的无线充电工位),限值较宽松;Class B适用于 residential 环境(如家庭、办公室),限值更严格,因为民用环境设备密度高,干扰影响更大。
以CISPR 32 Class B(民用环境)为例,电源端口的限值要求(准峰值QP/平均值AV)如下:
- 150kHz-500kHz:QP≤66dBμV,AV≤56dBμV;
- 500kHz-5MHz:QP≤56dBμV,AV≤46dBμV;
- 5MHz-30MHz:QP≤54dBμV,AV≤44dBμV;
信号端口(如USB Type-A非平衡接口)的Class B限值在150kHz-30MHz与电源端口一致,30MHz-1GHz的准峰值限值为40dBμV(典型值)——这是因为高速信号接口的“差分传输”(如USB 3.0的差分对)可降低传导骚扰,因此限值更宽松。
需要注意的是,限值的“测量方法”必须与标准一致:Class B要求同时满足准峰值和平均值限值,Class A通常仅要求准峰值限值(部分标准允许平均值放宽10dB)。准峰值测量模拟了“人类对干扰的感知”(如广播信号的杂音),平均值测量模拟了“设备对干扰的累积响应”(如计算机的死机)。
无线充电设备特有的频率与限值匹配要点
无线充电设备的“谐振工作频率”(如110-205kHz Qi标准、6.78MHz AirFuel标准)是传导骚扰的“风险源”——工作频率的谐波(2次、3次)可能落在测试频段内,需重点验证。
例如,某款采用180kHz谐振频率的无线充电器,其2次谐波为360kHz(落在150kHz-500kHz频段),3次谐波为540kHz(落在500kHz-5MHz频段),这些谐波的骚扰水平需分别满足Class B的66dBμV(360kHz准峰值)和56dBμV(540kHz准峰值)限值。若谐振电路的滤波电感参数偏差,谐波骚扰可能超过限值,导致测试失败。
此外,电池供电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如手机背夹式接收器),若没有AC电源输入,通常不需要测试电源端口的传导骚扰,但如果带有USB输出接口(用于给手机充电),则需测试USB端口的传导骚扰,覆盖150kHz-1GHz频段,限值遵循CISPR 32 Class B。
对于“多接口”无线充电设备(如带USB-C和USB-A双输出的发射器),需分别测试每个接口的传导骚扰——例如,USB-C接口(支持PD快充)的传导骚扰测试覆盖150kHz-1GHz,USB-A接口(支持QC快充)覆盖150kHz-30MHz,每个接口的限值需单独满足标准要求。
测试中频率范围与限值的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一:“传导骚扰只测到30MHz,高频段不用管”。实际上,信号端口的测试上限是1GHz,若无线充电设备带有高速USB接口(如USB 3.2),必须测试150kHz-1GHz频段,否则会遗漏高频传导骚扰——例如,USB 3.2接口的“ SuperSpeed Plus ”模式会产生2.5GHz的信号,但传导路径的衰减使1GHz以内的骚扰更易影响相邻设备(如连接的固态硬盘)。
误区二:“外置适配器单独测试,不用和发射器一起测”。根据CISPR标准,外置适配器属于无线充电系统的“组成部分”,测试时需将适配器与发射器连接,测试电源输入线的传导骚扰——若单独测试发射器,会遗漏适配器本身的骚扰(如适配器内部的EMI滤波器失效导致的20MHz骚扰)。
误区三:“平均值限值不重要,只要准峰值过了就行”。对于Class B设备,标准要求同时满足准峰值和平均值限值——例如,某设备在500kHz-5MHz的准峰值为55dBμV(符合56dBμV限值),但平均值为47dBμV(超过46dBμV限值),仍属于测试失败,因为平均值反映了骚扰的“持续强度”,会影响设备的长期稳定性。
误区四:“电池供电设备不用测传导骚扰”。若电池供电设备带有“向外供电”的接口(如USB输出),仍需测试该接口的传导骚扰——例如,某款电池供电的无线充电接收器,带有USB-C输出接口用于给手机充电,需测试USB-C端口的传导骚扰,覆盖150kHz-1GHz频段,限值遵循CISPR 32 Class B。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