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工程机械驾驶室NVH测试与舒适性提升技术研究进展

三方检测单位 2020-12-22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程机械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装备,其驾驶室的舒适性直接影响驾驶员的作业效率与健康。长期以来,工程机械作业环境多为高温、高尘、高振动场景,驾驶室的振动、噪声(NVH)问题一直是行业痛点。近年来,随着用户对舒适性要求的提升及技术的迭代,NVH测试技术的精准化与舒适性提升技术的多元化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围绕工程机械驾驶室NVH测试的关键方法、技术演进及舒适性提升的具体路径展开,梳理行业最新研究进展,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NVH测试的核心指标与方法体系

工程机械驾驶室NVH测试的核心指标涵盖振动、噪声与舒适性三大维度。振动指标主要包括驾驶员座椅导轨处的加速度(单位:m/s²)、振动频率(1-80Hz为人体敏感频段),需符合ISO 2631-1:1997标准中“人体全身振动评价”的要求;噪声指标以驾驶员耳旁的A计权声压级(dB(A))为核心,同时需监测声功率级、频谱分布(如中低频噪声对人体影响更显著);舒适性则结合主观评价(如驾驶员疲劳度、振动感知评分)与客观指标(如振动剂量值VDV),形成“客观数据+主观反馈”的综合评价体系。

测试方法可分为三类:实车测试、台架测试与仿真测试。实车测试需模拟工程机械的实际作业工况(如挖掘机的挖掘、旋转,装载机的铲装、行驶),通过布置在座椅、地板、方向盘等位置的传感器采集数据,优点是还原真实场景,但受环境变量(如路面起伏、风速)影响大;台架测试则将驾驶室固定在振动台上,通过输入预设的振动谱(如正弦扫频、随机振动)模拟作业载荷,可控性强,适用于单一因素验证;仿真测试基于有限元(FEA)或多体动力学(MBD)模型,提前预测驾驶室在设计阶段的NVH性能,降低实车调试成本,目前主流软件如ANSYS、ADAMS已实现与测试数据的双向校核。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测试方法已从“单一指标测试”转向“多场耦合测试”——例如同步采集振动、噪声与温度数据,分析温度变化对密封材料弹性、结构刚度的影响,更贴近实际作业场景。

测试系统的技术演进:从模拟到智能感知

早期工程机械NVH测试依赖模拟式仪器(如指针式振动仪、声级计),数据精度低、分析效率慢,仅能实现单点、单参数测量。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成为主流——例如LMS Test.Lab系统可同时采集16-64通道的振动、噪声信号,采样率高达100kHz,支持实时FFT分析、频谱瀑布图绘制,快速定位共振频率与噪声峰值。

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测试的灵活性。传统有线传感器需布置大量线缆,易受工程机械运动部件干扰,而无线传感器(如基于ZigBee或LoRa协议的加速度传感器)可直接粘贴在驾驶室顶棚、车门等部位,实现非接触式数据传输,尤其适用于装载机、推土机等频繁移动的设备。此外,AI算法的融入使测试系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历史测试数据,自动识别异常振动模式(如发动机悬置失效导致的10Hz低频振动),减少人工判读的误差。

振动源识别:从“经验判断”到“精准定位”

振动是工程机械驾驶室舒适性的主要干扰源,其来源包括发动机振动、传动系统啮合力、液压泵脉动、路面激励等。早期工程师多依赖经验判断振动源(如“发动机怠速时振动大,肯定是悬置问题”),但易忽略传递路径的影响。近年来,传递路径分析(TPA)技术成为振动源识别的核心工具。

TPA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测量振动源的激励力(如发动机输出端的力信号)与路径的传递函数(如发动机悬置到驾驶室地板的传递率),计算每个路径对驾驶室振动的贡献量。例如某挖掘机驾驶室的振动测试中,TPA分析显示:发动机振动通过悬置传递的贡献占45%,液压泵脉动通过液压管路传递的贡献占30%,路面激励通过轮胎传递的贡献占25%——工程师据此优先优化发动机悬置的刚度与阻尼,将驾驶室振动加速度从1.2m/s²降至0.6m/s²。

除TPA外,运行模态分析(OMA)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现场测试。传统模态分析需通过激振器对驾驶室施加人工激励(如锤击法),但工程机械驾驶室体积大、结构复杂,人工激励难以覆盖全频率范围。OMA则无需外部激励,通过采集驾驶室在实际作业中的振动数据,识别结构的固有频率与模态形状——例如某装载机驾驶室在行驶工况下的OMA测试显示,其顶棚结构的固有频率为15Hz,恰好与发动机的二阶振动频率重叠,工程师通过增加顶棚加强筋将固有频率提升至20Hz,成功避开共振。

噪声控制:从“被动隔声”到“多维度消声”

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噪声主要来自发动机噪声(中低频)、风噪(高频)与液压系统噪声(中高频)。早期噪声控制以“被动隔声”为主——例如增加驾驶室壁板厚度或粘贴隔声棉,但易导致驾驶室重量增加(每增加10kg隔声材料,燃油消耗增加0.5%)。近年来,“隔声+吸声+消声”的多维度控制体系成为主流。

隔声方面,双层壁板结构取代了传统单层钢板——例如驾驶室侧围采用1.5mm冷轧钢板+20mm玻璃棉+1mm阻尼板的复合结构,隔声量从25dB提升至40dB,有效阻挡发动机的中低频噪声。吸声方面,内饰材料的选择更注重“频率匹配”——例如聚酯纤维吸声棉在500-2000Hz频段的吸声系数达0.8,适用于吸收风噪;而泡沫铝材料在100-500Hz频段表现更优,可用于降低液压泵的低频噪声。消声方面,针对发动机排气噪声,工程师采用“抗性消声器+阻性消声器”的组合——抗性消声器通过膨胀腔改变声波相位,抵消低频噪声;阻性消声器通过多孔材料吸收高频噪声,综合消声量可达30dB(A)。

密封性能:舒适性提升的“隐形防线”

驾驶室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外部噪声与灰尘的传入,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早期密封设计多采用“压条+橡胶条”的简单结构,易因橡胶老化导致密封失效。近年来,密封性能的优化从“结构设计”与“材料选型”双维度展开。

结构设计上,车门密封条的截面形状从“矩形”升级为“复合唇形”——例如三元乙丙橡胶(EPDM)密封条采用“主唇+辅助唇”结构,主唇负责密封水、尘,辅助唇则通过与车门框的过盈配合(过盈量2-3mm)减少空气泄漏。同时,工程师通过“气密性测试”验证密封效果:将驾驶室封闭后,用风机向内部充气至20Pa压力,测量压力下降至10Pa的时间(标准要求≥60s),若时间过短,则需检查车门焊缝、线束穿孔等部位的密封情况。材料选型上,热塑性弹性体(TPE)逐渐取代传统橡胶——TPE具备更好的耐老化性能(使用寿命可达8年,是橡胶的2倍),且在-40℃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弹性,适用于高原、寒区作业的工程机械。

内饰材料:从“装饰功能”到“功能集成”

驾驶室的内饰材料不仅承担装饰作用,更是舒适性提升的关键载体。早期内饰多采用“硬塑料+薄海绵”结构,吸声与减振效果差。近年来,“功能集成型内饰”成为趋势——例如顶棚采用“吸声棉+阻尼层+装饰层”的三明治结构:吸声棉(聚酯纤维,厚度20mm)吸收高频噪声,阻尼层(沥青基阻尼板,厚度1mm)抑制结构振动,装饰层(PVC膜)则提供耐磨、抗污性能。

座椅的设计也更注重“人体工学”与“减振功能”的结合。例如某品牌挖掘机的驾驶员座椅采用“气囊+阻尼器”的悬挂系统,气囊可根据驾驶员体重调节高度(范围40-80mm),阻尼器则通过调整油液粘度,实现对不同频率振动的自适应减振——在1-5Hz低频振动下,阻尼力增大,减少座椅的大幅晃动;在5-10Hz中高频振动下,阻尼力减小,保持座椅的舒适性。此外,座椅面料的选择也考虑了“透气与减振”的平衡——例如采用麂皮绒面料,其表面的绒毛可吸收部分振动能量,同时具备良好的透气性,避免长时间作业导致的臀部出汗。

主动控制技术: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抵消”

随着技术的发展,主动控制技术逐渐应用于工程机械驾驶室的NVH优化。主动隔振系统(AVS)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传感器检测驾驶室的振动信号,控制器计算出反向振动指令,驱动作动器(如电磁作动器、液压作动器)产生反向力,抵消原振动。例如某装载机驾驶室采用AVS系统后,座椅导轨处的振动加速度从0.8m/s²降至0.3m/s²,效果显著优于被动隔振。

主动噪声控制(ANC)则针对噪声问题——通过麦克风采集驾驶员耳旁的噪声信号,控制器生成反相声波,由扬声器发出,实现“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相消干涉)。与被动噪声控制相比,ANC更适用于低频噪声(如发动机的100Hz以下噪声),且无需增加额外的隔声材料,可降低驾驶室重量。例如某压路机驾驶室采用ANC系统后,驾驶员耳旁的低频噪声(50-100Hz)降低了6dB(A),主观评价中“嗡嗡声烦人”的反馈率从40%降至10%。

工程案例:技术落地的实践验证

某挖掘机制造商针对其新品驾驶室的NVH问题展开改进:首先通过TPA分析识别出振动源为发动机悬置与液压泵,其中发动机悬置的传递贡献占50%;随后优化悬置的刚度(从150N/mm提升至200N/mm)与阻尼(从0.15提升至0.2),并在液压泵与驾驶室之间增加橡胶隔振垫;同时,改进驾驶室的密封结构——将车门密封条的过盈量从2mm增加至3mm,并用聚氨酯密封胶密封线束穿孔;最后,采用ANC系统降低发动机的低频噪声。改进后,驾驶室的振动加速度从1.5m/s²降至0.5m/s²,驾驶员耳旁噪声从85dB(A)降至75dB(A),主观舒适性评价从“一般”提升至“优秀”(基于ISO 15230标准的问卷调查)。

另一案例来自某装载机厂家:其驾驶室在高速行驶(30km/h)时风噪较大(驾驶员耳旁噪声达82dB(A))。工程师通过CFD仿真分析发现,风噪主要来自车门与车身的间隙(间隙量1.5mm)导致的气流分离。随后,将车门密封条改为“双唇形”结构,间隙量减小至0.5mm,并在车门外侧增加导流板(角度15°),引导气流沿车身表面流动,减少分离。改进后,风噪降低了4dB(A),驾驶员反映“高速行驶时耳边的风声明显变小”。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