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终端EMC测试中杂散辐射与带外辐射的区别说明
EMC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无线通信终端的EMC(电磁兼容性)测试中,杂散辐射与带外辐射是两个高频出现但常被混淆的关键指标。两者均属于“非有用信号辐射”,但本质、影响及测试要求存在显著差异——明确二者区别,既是满足 regulatory compliance 的核心前提,也是制定干扰抑制策略的关键依据。本文将从定义、机制、频率、标准、影响、测试、抑制等维度,系统拆解二者的差异。
杂散辐射与带外辐射的定义边界
杂散辐射的本质是“无线终端正常工作时,除有用信号(载波及调制信号)外,所有通过空间发射的无用电磁能量”。它涵盖谐波辐射(如功放产生的2次/3次谐波)、寄生辐射(如混频器的非预期响应)、互调产物(非线性电路中不同频率信号产生的新频率),以及电源/时钟噪声耦合到发射链路的辐射。例如,手机发射1.8GHz 4G信号时,功放非线性产生的3.6GHz 2次谐波,就是典型杂散。
带外辐射则是“有用信号所在系统频段内,但超出自身传输带宽的辐射”。其核心是“系统内非信道频率”,比如LTE终端发射20MHz带宽信号时,边带扩展到相邻的20MHz LTE信道(同一频段内),这部分超出自身信道的辐射即为带外。它是“系统内部的邻近信道泄漏”,而非跨系统干扰。
简言之,杂散是“跨系统的无用辐射”,带外是“系统内的非信道辐射”——前者跳出终端所属系统频段,后者仍在系统内但超出血道带宽。
产生机制的本质差异
杂散辐射的根源是“电路非线性与非预期耦合”。发射链路中的功放、混频器、振荡器等非线性器件,会导致输入信号产生谐波失真(如A类功放的谐波比AB类更明显);混频器的寄生响应会生成非预期混频产物(如本振谐波与输入信号混频的频率);此外,电源纹波(开关电源噪声)或时钟谐波(19.2MHz晶振的倍数频率)耦合到发射链路,也会产生杂散。
带外辐射的核心是“调制与滤波不完美”。调制过程本身会产生边带扩展(如QPSK调制的旁瓣),若未用升余弦滚降滤波器,旁瓣会泄漏到信道外;发射链路的滤波器(如SAW滤波器)带外抑制不足,无法完全滤除边带信号;或终端频率误差(晶振偏移)导致信号中心频率偏离,泄漏到邻近信道。例如,LTE终端频率误差超±0.1ppm,可能导致信号泄漏到相邻15kHz子载波,形成带外辐射。
两者本质区别:杂散是“非线性或耦合的非预期频率”,带外是“调制或滤波缺陷的信道外泄漏”。
频率范围的划分逻辑
杂散辐射的频率范围是“超出终端所属系统工作频段的所有频率”。比如支持4G(1.8GHz)与Wi-Fi(2.4GHz)的手机,4G发射链路的杂散可能覆盖9kHz-6GHz的非4G频段(如2.4GHz Wi-Fi、1.575GHz GPS)。测试中,杂散的测量范围通常从9kHz开始,覆盖所有可能干扰其他系统的频率。
带外辐射的频率范围是“系统频段内但超出血道带宽的部分”。以LTE Band 3(1.8-1.9GHz)的20MHz信道为例,带外是1.85GHz±10MHz之外,但仍在1.8-1.9GHz频段内的频率。它的边界严格受限于系统频段——一旦超出系统频段,就属于杂散。
总结:杂散是“系统外所有频率”,带外是“系统内非信道频率”。
测试标准中的不同要求
3GPP、ETSI等标准对二者的要求明确区分。以3GPP TS 36.101(LTE终端标准)为例:
杂散辐射测试要求“测量超出E-UTRA频段(LTE系统频段)的所有频率辐射功率”,核心是“辐射杂散(RS)”测试——在9kHz-6GHz范围内,杂散功率需低于限值(如2.4GHz Wi-Fi频段限值-30dBm/MHz)。对相邻系统(如Wi-Fi、GPS)的频段,标准会给出更严格限值,避免干扰。
带外辐射测试聚焦“系统内超出血道的辐射”,核心指标是“邻近信道泄漏比(ACLR)”与“发射机带外辐射(OBUE)”。ACLR要求邻近信道(如中心频率±5/10MHz)的辐射功率与有用信号功率的比值≥30dB;OBUE要求传输带宽外10MHz到系统频段边界的辐射功率≤-13dBm/MHz。
简言之,杂散测试关注“跨系统干扰风险”,带外测试关注“系统内邻近用户干扰”。
对通信系统的影响维度
杂散辐射的影响是“干扰其他系统正常工作”。例如,手机杂散泄漏到1.575GHz GPS频段,会导致GPS接收机无法捕获卫星信号,定位误差增大;泄漏到2.4GHz Wi-Fi频段,会干扰Wi-Fi设备接收,降低下载速率。这种影响是“跨系统、外部的”,可能导致其他系统功能失效。
带外辐射的影响是“干扰同一系统内其他用户”。比如LTE终端带外泄漏到相邻LTE信道,会增加相邻用户的背景噪声,降低信噪比(SNR),导致通话卡顿、数据丢包。这种影响是“系统内、内部的”,主要降低同一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与用户体验。
两者差异:杂散是“对外系统干扰”,带外是“对内系统干扰”。
测试方法的具体区别
杂散辐射测试是“宽频率扫描”。终端需工作在最大发射功率(模拟最恶劣情况),用频谱分析仪或EMI接收机在9kHz-6GHz范围内扫描,记录所有超有用信号频率的辐射功率。为避免环境干扰,测试在电波暗室进行,终端放置在转台上,测量水平/垂直极化的多角度辐射功率。
带外辐射测试是“系统内针对性测量”。以ACLR测试为例,需用信号发生器模拟LTE基站下行信号,让终端进入闭环发射状态(根据基站功率控制调整发射功率),再用频谱分析仪测量邻近信道的辐射功率,计算与有用信号的比值。测试时,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RBW)需与终端传输带宽匹配(如20MHz信号用30kHz RBW),确保准确捕获带外辐射。
此外,带外测试需“基站模拟器”(如Anritsu ME7873L)模拟真实通信环境(因带外辐射与闭环功率控制相关),而杂散测试不需要——杂散大小与功率控制无关,只需终端满功率发射。
抑制措施的针对性差异
杂散辐射的抑制针对“非线性与耦合”:1)用数字预失真(DPD)等线性化技术降低功放谐波;2)在发射链路加带通滤波器(SAW/腔体滤波器)滤除谐波与寄生辐射;3)优化PCB布局(分开电源与发射线路,增强接地完整性),减少噪声耦合;4)对敏感部件(振荡器、混频器)加金属屏蔽罩,防止噪声泄漏。
带外辐射的抑制针对“调制与滤波”:1)用滚降系数大的调制方式(如α=0.22的升余弦滚降)减少旁瓣;2)提高滤波器带外抑制(用高Q值腔体滤波器,带外抑制≥60dB);3)优化频率同步算法(用高精度晶振或GPS discipled oscillator)降低频率误差;4)加邻近信道抑制电路(如自适应均衡器)减少边带泄漏。
例如,杂散超标可能需换更高线性度的功放或加滤波器;带外超标则需优化调制参数或换抑制更好的滤波器——二者策略无交集,需针对性处理。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