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NVH测试中热管理系统与噪声协同优化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性能依赖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的稳定运行,热管理系统作为“温控中枢”,需同时满足电池恒温、电机散热、空调制冷等需求。但热管理系统中的水泵、风扇、压缩机等部件,恰恰是NVH(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问题的主要来源——水泵的流体冲击噪声、风扇的气动噪声、压缩机的电磁噪声,都会通过管路、车身传递至车内,直接影响用户的驾乘体验。因此,在NVH测试中实现热管理系统与噪声的协同优化,既是提升新能源汽车舒适性的关键,也是热管理设计从“功能优先”向“体验优先”转型的必然方向。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噪声源解析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热管理、电机电控热管理、空调系统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的核心部件均会产生特征噪声。以电池热管理为例,用于循环冷却液的水泵是典型噪声源:叶轮与冷却液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流体噪声(如叶轮旋转时的涡流脱落、流体冲击叶片的脉动压力),而水泵轴承的机械摩擦、转子不平衡则会引发机械振动噪声。某款三元锂电池的冷却水泵测试数据显示,当转速达到3000rpm时,流体噪声的主频率集中在1000-2000Hz,恰好处于人耳敏感频段。
风扇作为电池和电机的辅助散热部件,其噪声以气动噪声为主——叶片旋转时切割空气产生的涡流、叶片表面的压力脉动,以及风扇与周边结构的气流干涉,都会形成宽频噪声。例如,某款轴流风扇采用等距直叶片设计时,叶片周期性扫过空气会产生120Hz的低频共振噪声,人耳会明显感知到“嗡嗡声”。
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则以电磁噪声和机械噪声为主:压缩机内部的定子与转子之间的齿槽转矩会引发电磁振动,传递至壳体后辐射为噪声;而活塞或涡旋盘的机械摩擦、制冷剂的气流脉动,会进一步叠加机械噪声与流体噪声。某款电动压缩机的测试结果显示,当运行频率达到50Hz时,电磁噪声的声压级可达到65dB(A),成为车内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
NVH测试对热管理系统的针对性方法
针对热管理系统的NVH测试,需从“部件-系统-整车”三个层级展开,精准定位噪声源与传递路径。部件级测试主要聚焦单一部件的噪声特性:例如,在半消声室中测试水泵在不同转速(1000-5000rpm)下的噪声频谱,分析流体噪声与机械噪声的占比;用麦克风阵列测试风扇的气动噪声源,可定位到叶片尖端的涡流脱落区域,精度可达5cm以内。
系统级测试则关注热管理部件的集成噪声:例如,将水泵、管路、风扇组成的冷却模块安装在试验台架上,测试模块运行时的总噪声,以及管路振动向台架的传递幅值。某款车的冷却模块测试中,通过振动传感器发现,水泵的振动通过金属管路传递至台架时,幅值放大了3倍,成为后续优化的关键路径。
整车级测试需模拟真实驾乘场景:例如,在整车转鼓试验台上,测试不同工况(如高温充电、高速行驶、空调制冷)下的车内噪声分布——用布置在驾驶员耳旁的麦克风采集噪声数据,结合车身测点的振动数据,分析热管理噪声对车内NVH的贡献度。某款车的整车测试显示,当电池热管理系统满负荷运行时,车内噪声较 idle 工况上升了8dB(A),其中60%来自水泵的流体噪声。
测试过程中,麦克风阵列、振动传感器、传递路径分析(TPA)工具是核心手段。麦克风阵列可快速定位风扇叶片的气动噪声源,TPA则能量化从水泵到车内的振动传递路径——例如,某款车的TPA结果显示,水泵振动通过管路固定点传递至车身的路径贡献了70%的车内噪声,为后续优化管路固定方式提供了依据。
部件级协同优化:从设计源头降低噪声
部件级优化是协同设计的基础,需从噪声产生的源头入手,将NVH要求融入部件的初始设计。以水泵为例,叶轮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流体噪声:传统直叶片叶轮易引发强烈的流体冲击,改用扭曲叶片(叶片进口角与出口角差异化设计)可减少涡流脱落,某款水泵的扭曲叶片设计使流体噪声降低了3dB(A);增加叶片数量(从6片增至8片)可分散流体压力脉动,进一步降低低频噪声。
风扇的气动噪声优化需聚焦叶片设计:采用翼型叶片(仿飞机机翼剖面)可减少空气阻力,降低涡流噪声;调整叶片间距为不等距(如间距差10%),可打破周期性气流扰动的共振频率,某款轴流风扇的不等距叶片设计使气动噪声降低了2.5dB(A)。此外,风扇的安装角度(如向后倾斜5°)可减少气流与风扇罩的干涉,进一步降低气流噪声。
压缩机的噪声优化需兼顾电磁与机械设计:电磁方面,通过增加定子绕组的匝数、优化转子磁钢的排布,可降低齿槽转矩(某款压缩机的齿槽转矩从0.5Nm降至0.2Nm),减少电磁振动;机械方面,采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可降低摩擦噪声,某款涡旋压缩机的滚动轴承设计使机械噪声降低了2dB(A)。
部件的减振设计同样关键:水泵与车身连接时采用橡胶减振垫(硬度邵氏A40),可隔离90%以上的高频振动;风扇与电机轴采用柔性联轴器(如橡胶联轴器),可避免电机振动传递至风扇叶片;压缩机的壳体采用双层结构(内层为铸铁,外层为塑料),可通过材料阻尼衰减振动,某款压缩机的双层壳体设计使辐射噪声降低了1.5dB(A)。
热管理介质选择:隐性但关键的噪声控制手段
热管理介质(如冷却液、制冷剂)的特性隐性影响噪声表现,常被设计初期忽略。冷却液的粘度直接关系水泵的运行负荷:低粘度冷却液(如粘度8cSt@40℃)的流动阻力更小,水泵可在更低转速下满足散热需求,某款车的低粘度冷却液应用使水泵转速降低了10%,噪声降低了2dB(A);冷却液中的润滑添加剂(如钼酸盐)可减少水泵轴承的磨损,降低机械噪声,某款冷却液的润滑配方使水泵的机械噪声降低了1dB(A)。
制冷剂的选择也会影响空调系统的噪声:R134a制冷剂的气化潜热较低,需压缩机更高转速才能满足制冷需求,改用R1234yf(更高气化潜热)可降低压缩机转速约15%,电磁噪声随之降低了2dB(A);此外,制冷剂的纯度(如杂质含量<0.1%)可减少压缩机内部的磨损,避免因杂质引发的异常机械噪声。
介质的流动性优化需结合管路设计:例如,高流动性冷却液(运动粘度<6cSt@100℃)可减少管路内的流体摩擦,某款车的高流动性冷却液应用使管路的流体摩擦噪声降低了1.5dB(A);制冷剂的压降优化(如采用大直径管路)可减少压缩机的吸气阻力,降低气流噪声。
系统级协同:管路与部件的匹配设计
系统级协同需关注热管理部件与管路的集成关系,减少噪声的传递路径。管路的布局优化是核心:避免急剧弯曲(如90度弯改为45度缓弯)可减少流体冲击噪声,某款车的冷却管路缓弯设计使流体冲击噪声降低了2dB(A);增加管路的固定点(从3个增至5个)可提高管路的刚度,避免共振,某款管路的固定点优化使振动幅值降低了50%;采用柔性管路(如橡胶管代替金属管)可隔离振动传递,某款车的橡胶管路应用使振动从水泵到车身的传递率降低了60%。
管路的固定方式需兼顾减振与可靠性:采用带橡胶衬套的金属卡子(而非纯金属卡子)可减少管路振动向车身的传递,某款卡子的橡胶衬套设计使振动传递幅值降低了40%;固定点的位置需避开车身的共振频率区域(如某款车的车身共振频率为80Hz,管路固定点避开了该频率对应的位置),避免振动放大。
热管理系统的集成化设计可缩短噪声传递路径:将水泵、风扇、管路集成在一个模块化总成中(如“电池冷却模块”),可减少部件间的连接点,某款集成模块使振动传递路径从5条减少至2条,车内噪声降低了1.5dB(A);模块的安装采用四点减振支架(橡胶材质),可进一步隔离模块振动向车身的传递。
振动传递路径阻隔:从部件到车身的减振设计
振动传递是噪声进入车内的关键路径,需通过减振设计切断或衰减传递链。部件与车身的连接需避免刚性接触:水泵的安装支架采用橡胶减振器(阻尼系数0.3),可衰减70%以上的高频振动,某款车的橡胶支架应用使水泵振动传递至车身的幅值降低了60%;风扇的安装采用柔性悬挂(如弹簧加橡胶垫),可隔离风扇的气动振动,某款风扇的柔性悬挂设计使振动传递率降低了50%。
管路与车身的连接需采用柔性固定:例如,用塑料卡子(而非金属卡子)固定管路,塑料的阻尼特性可衰减振动;在管路与卡子之间增加橡胶垫(厚度2mm),可进一步隔离振动,某款管路的橡胶垫设计使振动传递幅值降低了30%。
车身的隔声设计需针对热管理噪声源:在热管理部件(如水泵、风扇)附近的车身板上粘贴隔声棉(厚度3mm,面密度1.5kg/㎡),可吸收高频噪声;在车身空腔内填充发泡材料(如聚氨酯发泡),可衰减低频噪声,某款车的车身隔声设计使车内热管理噪声降低了1.5dB(A)。
控制策略协同:动态平衡热管理与NVH性能
控制策略的协同是实现“热管理功能”与“NVH体验”平衡的关键,需通过动态调整部件运行状态,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同时降低噪声。例如,水泵的转速控制采用“分段式策略”:当电池温度低于25℃时,水泵以1500rpm低转速运行;当温度介于25-35℃时,以2500rpm中转速运行;当温度高于35℃时,以3500rpm高转速运行——低负荷下的低转速可显著降低噪声,某款车的分段策略使水泵的平均噪声降低了2dB(A)。
风扇的转速控制需与车速协同:当车速高于60km/h时,车辆的自然风已能满足部分散热需求,可降低风扇转速(如从3000rpm降至2000rpm),某款车的车速协同策略使风扇噪声降低了3dB(A);当车内噪声超过60dB(A)(人耳舒适阈值)时,暂时降低风扇转速(如降低500rpm),优先保证NVH性能,同时通过增加冷却液流量(如提高水泵转速10%)弥补散热能力损失。
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可减少部件转速突变的噪声:传统开关控制易引发转速骤升(如从1000rpm跳至3000rpm),产生冲击噪声;PWM控制通过逐步调整占空比(如每秒增加10%占空比),使转速平稳上升,某款水泵的PWM控制使转速突变的噪声降低了2dB(A)。
此外,热管理系统需与整车的NVH控制策略协同:例如,当整车处于“静音模式”(如用户选择“舒适驾乘”模式)时,热管理系统自动进入“低噪声运行”状态——降低风扇转速上限(从3500rpm降至3000rpm)、提高水泵的启动温度阈值(从20℃升至25℃),以牺牲少量散热能力为代价,换取更优的NVH体验。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