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NVH测试的噪声问题排查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用户对充电体验的要求从“能充”转向“好充”,充电系统的噪声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用车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充电过程中出现的高频啸叫、低频震动、不规则异响等问题,不仅可能暗示部件故障,更会直接降低用户对车辆品质的感知。而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测试作为系统性排查工具,能从声源识别、传播路径分析到振动耦合机制拆解,精准定位充电系统噪声的根源,是新能源汽车企业解决充电噪声问题的核心技术手段。
充电系统噪声的常见声源分类
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的噪声源主要分为三类:电磁噪声、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电磁噪声来自充电模块内的电感、变压器、开关器件(如IGBT)等,当电流通过这些部件时,电磁力会引发铁芯振动或绕组形变,产生高频啸叫(通常在1kHz-10kHz之间);机械噪声则源于部件的物理接触或振动传递,比如充电桩插头与车辆接口的松动、线束固定卡扣脱落导致的摩擦异响,或电池包内部继电器吸合时的撞击声;空气动力噪声多与冷却系统相关,比如充电模块风扇运转时的气流扰动,或冷却管道内的气流共鸣声。
不同声源的噪声特征差异明显:电磁噪声通常是连续的高频音调,随充电功率变化而强弱波动;机械噪声多为间歇性或规律性的撞击声、摩擦声,与充电状态(如开始充电、功率切换)强相关;空气动力噪声则是低频的“呼呼”声或哨音,风扇转速越高噪声越明显。通过NVH测试的频谱分析,能快速区分噪声类型,缩小排查范围。
例如,某车型在快充时出现1.5kHz的高频啸叫,通过噪声频谱图定位到充电模块内的高压电感,拆解后发现电感铁芯的气隙设计不合理,电磁力导致铁芯高频振动,最终通过调整铁芯材料(改用低磁致伸缩系数的硅钢片)解决问题。
NVH测试的核心流程:声源识别与路径分析
NVH测试排查充电噪声的第一步是“声源定位”,常用方法包括声阵列测试、近场声压测量和振动加速度测试。声阵列测试通过多个麦克风组成的阵列,采集充电过程中的噪声信号,利用波束形成算法生成噪声源的位置分布图(声成像),能直观看到噪声的发射位置;近场声压测量则是用麦克风贴近疑似部件(如充电模块、电池包),记录声压级变化,确认声源的精确位置;振动加速度测试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贴在部件表面,测量振动幅值与频率,关联噪声信号,验证“振动-噪声”的耦合关系。
第二步是“传播路径分析”,即确定噪声从声源到车内的传递路径。充电系统的噪声传播路径主要有三条:结构传递(通过车身钣金、底盘框架等固体结构传递振动,再辐射噪声到车内)、空气传递(噪声通过充电接口缝隙、车身密封件间隙直接传入车内)、耦合传递(结构振动与空气声相互叠加,比如充电模块振动引发车身钣金共振,再放大空气声)。
例如,某车型充电时车内出现低频嗡嗡声,通过声阵列定位到充电模块,但直接测量模块表面声压级并不高。进一步做振动传递函数(TF)测试,发现充电模块的振动通过安装支架传递到车身纵梁,引发纵梁共振(共振频率80Hz),最终通过在支架与车身之间增加橡胶隔振垫(隔振效率≥80%),切断振动传递路径,解决了低频噪声问题。
路径分析中常用的工具是“贡献度分析”,通过计算每条路径对车内噪声的贡献比例,优先处理贡献度高的路径。比如,若空气传递路径的贡献度达60%,则重点优化车身密封(如增加充电接口的橡胶密封圈厚度);若结构传递贡献度高,则加强部件的隔振设计。
充电接口与线束的噪声排查要点
充电接口是充电系统的“连接桥梁”,其噪声问题多源于机械配合或接触不良。常见问题包括:插头与接口的插合力不足,导致充电时电流波动引发插头振动,产生“滋滋”的接触噪声;接口内的金属端子氧化或变形,接触电阻增大,电流通过时产生焦耳热,引发端子轻微膨胀与振动;接口固定支架的刚度不足,充电时的振动传递到支架,引发共振噪声。
NVH测试中,针对接口的排查方法包括:测量插头与接口的插合力(标准值通常≥15N),若插合力不足则调整接口内的弹簧片结构;用电阻测试仪检测端子接触电阻(应≤10mΩ),接触电阻过大时需清理端子或更换;用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接口支架的振动幅值,若共振频率落在人耳敏感范围(100Hz-500Hz),则通过增加支架厚度或粘贴阻尼片(如丁基橡胶)降低振动。
线束的噪声问题多因固定不当导致。充电系统的高压线束(如快充线束、电池包线束)直径粗、重量大,若固定卡扣间距过大或卡扣松动,车辆行驶或充电时线束会与车身钣金摩擦,产生“哒哒”的摩擦声。排查时,通过NVH的振动测试定位到线束的振动位置,再用“模态分析”确认线束的固有频率,若固有频率与充电系统的振动频率重合(共振),则需调整卡扣位置(缩短间距)或增加线束的阻尼(包裹毛毡套)。
例如,某车型慢充时出现“哒哒”声,通过声成像定位到左前翼子板内的慢充线束,拆解后发现线束卡扣脱落,线束与翼子板钣金摩擦,重新固定卡扣并在接触部位粘贴毛毡后,噪声消失。
充电模块电磁噪声的精准排查与解决
充电模块是充电系统的核心部件,也是电磁噪声的主要发源地。电磁噪声的产生机制是“电磁力-振动-噪声”的耦合:当交变电流通过电感或变压器时,会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磁场,磁场力使铁芯的硅钢片发生磁致伸缩(长度随磁场变化),引发铁芯振动,振动通过模块外壳传递到空气中,形成噪声。
NVH测试排查充电模块电磁噪声的关键是“电磁-结构耦合分析”:首先通过电磁仿真软件(如Ansys Maxwell)计算部件的电磁力分布,确定电磁力的频率与幅值;然后用结构有限元分析(FEA)软件(如HyperMesh)模拟铁芯或绕组的振动响应,找到振动峰值对应的频率;最后通过NVH测试的噪声频谱图,将仿真结果与实际测试数据对比,验证电磁噪声的根源。
解决电磁噪声的常用方法包括:优化电磁设计(如减小电感铁芯的气隙、采用分布式绕组降低绕组振动)、增加阻尼材料(在铁芯表面粘贴阻尼胶,抑制振动传递)、改进结构固定(将充电模块用隔振垫固定在车身上,切断振动传递路径)。例如,某充电模块的变压器噪声问题,通过仿真发现变压器绕组的固有频率与电磁力频率(2kHz)重合,导致共振,最终通过调整绕组的绕制方式(改用交错绕法)改变固有频率,解决了噪声问题。
冷却系统空气动力噪声的排查与优化
快充时充电模块的功率可达100kW以上,产生的热量需通过冷却系统快速散发,风扇或液冷泵的运转会引发空气动力噪声。空气动力噪声的类型包括:风扇叶片的旋转噪声(由叶片切割空气产生,频率与叶片数量×转速相关)、涡流噪声(叶片表面的气流分离形成涡流,产生宽频噪声)、管道共鸣噪声(冷却管道内的气流与管道固有频率共振,产生低频哨音)。
NVH测试排查冷却系统噪声的方法包括:测量风扇的转速-噪声曲线,找到噪声峰值对应的转速;用热线风速仪测量冷却管道内的气流速度分布,确认是否存在气流分离或涡流;通过模态分析计算管道的固有频率,判断是否与气流频率共振。
优化措施包括:改进风扇设计(采用低噪声叶片形状,如后掠式叶片,减少气流分离)、调整风扇转速(通过控制策略降低快充时的风扇最高转速,或采用变频风扇动态调整转速)、优化管道结构(增大管道直径降低气流速度,或在管道内增加消声棉,吸收涡流噪声)。例如,某车型快充时冷却风扇的噪声问题,通过测试发现风扇转速为3000rpm时噪声峰值达75dB,通过控制策略将最高转速降至2500rpm,并优化风扇叶片的曲率,最终噪声降低了8dB。
电池包与继电器的机械噪声排查
电池包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仓”,内部的继电器、接触器、熔断器等部件会产生机械噪声。继电器的噪声主要来自触点吸合时的撞击:当充电开始时,继电器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吸引衔铁与触点接触,撞击时会产生“咔嗒”声;若继电器的衔铁与铁芯之间的间隙过大,或弹簧弹力不足,会导致吸合时的撞击力增大,噪声更明显。
NVH测试排查电池包噪声的方法是“部件级测试+整车验证”:首先将电池包从车上拆下,在台架上模拟充电状态,用麦克风记录内部噪声;然后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继电器吸合过程,观察衔铁的运动轨迹,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撞击;最后将电池包装回车上,进行整车NVH测试,确认噪声是否传递到车内。
解决继电器噪声的方法包括:调整继电器的机械参数(如减小衔铁与铁芯的间隙、增加缓冲垫(如橡胶垫)吸收撞击力)、优化安装方式(将继电器固定在电池包的刚性支架上,减少振动传递)。例如,某电池包的继电器噪声问题,通过高速摄像发现衔铁吸合时的撞击速度达0.5m/s,导致噪声过大,最终在衔铁与铁芯之间增加0.5mm厚的硅橡胶垫,撞击力降低了40%,噪声消失。
软件控制策略对充电噪声的影响与优化
除了硬件问题,软件控制策略也会影响充电系统的噪声。例如,充电功率切换时的电流突变会引发电磁力波动,导致电感或变压器的振动加剧,产生噪声;继电器的吸合时序不合理(如多个继电器同时吸合),会导致振动叠加,增大噪声;风扇的转速控制逻辑(如直接从0转到最高转速)会引发风扇的启动噪声。
NVH测试中,软件策略的排查需要结合“控制信号-噪声信号”的同步分析:用数据采集系统同时记录充电控制单元(CCU)的输出信号(如功率指令、风扇转速指令)和NVH测试的噪声信号,分析两者的时间相关性。例如,某车型在快充功率从50kW切换到100kW时出现噪声峰值,通过同步分析发现,功率切换时的电流上升率(di/dt)达200A/ms,导致电磁力突变,最终通过调整控制策略将di/dt降低到100A/ms,噪声峰值降低了6dB。
软件优化的方向包括:平滑功率切换(采用斜坡式功率调整,减少电流突变)、优化继电器时序(让继电器依次吸合,避免振动叠加)、采用变频风扇控制(风扇转速从低到高渐变,减少启动噪声)。例如,某车型的风扇噪声问题,原策略是当充电模块温度达45℃时风扇直接启动到最高转速(3000rpm),导致启动时噪声突然增大,通过调整策略(温度达40℃时启动风扇到1500rpm,每升高2℃增加500rpm),启动噪声降低了10dB,用户体验明显提升。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