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汽车NVH测试中车身密封性对噪声控制的影响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1-29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是衡量车辆舒适感的核心指标之一,而车身密封性作为噪声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其优劣直接决定了外部噪声向车内传递的效率。在NVH测试中,工程师需通过气密性检测、噪声源识别等手段,精准评估车身缝隙、孔洞对风噪、路噪及发动机噪声的阻隔能力——哪怕是毫米级的缝隙,都可能让车内噪声上升2-3分贝,显著降低乘坐体验。本文将从测试逻辑、影响路径及优化方向入手,拆解车身密封性与噪声控制的具体关联。

车身密封性的NVH测试逻辑:从“气密性”到“噪声阻隔”

在NVH测试中,工程师对车身密封性的评估,首先从“气密性”开始——这是因为空气的流动是噪声传递的载体,漏风量的大小直接对应噪声传递的效率。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压力衰减法”:将车身密封后,用风机向车内充压至100Pa,然后关闭风机,记录压力从100Pa衰减到50Pa的时间(行业标准通常要求≥40秒)。若衰减时间仅20秒,说明漏风量约为30m³/h,此时高速行驶时的风噪会比达标车型高2-3分贝。

另一种测试手段是“烟幕法”:在车身外部喷射无毒烟幕,同时向车内抽真空,若缝隙处有烟进入,说明该位置是泄漏点——这些点往往是A柱与前挡风玻璃的连接处、车门密封条的接口或天窗排水孔的缝隙。工程师会用分贝仪在车内对应位置测量噪声:比如烟幕从车门密封条接口进入时,车内该区域的风噪会比其他区域高4-5分贝,需重点优化。

需注意的是,气密性并非“越高越好”——过度密封会导致车内空气流通性差,引发闷感。因此测试中需平衡“漏风量”与“通风需求”,通常将漏风量控制在15-25m³/h(符合GB/T 1236-2017标准),既保证噪声阻隔,又满足车内空气循环。

风噪控制:车身缝隙是高速噪声的“入口”

当车辆以80km/h以上速度行驶时,风噪会逐渐成为车内的主要噪声源(占比可达40%),而车身缝隙是风噪的“直接入口”。气流通过缝隙时,会在缝隙内部产生湍流,进而激发空气振动,形成高频噪声(500-2000Hz)——这种噪声的特点是“尖锐”,容易让乘客感到烦躁。

在NVH测试的“高速环道试验”中,工程师会用“麦克风阵列”(通常32-64通道)捕捉车身周围的噪声分布。比如某款紧凑型轿车的测试数据显示:当车速达到120km/h时,A柱与前挡风玻璃的缝隙(约0.8mm)处的风噪频率为1200Hz,对应的车内噪声为67分贝;而将缝隙用密封胶填充后,该频率的噪声降至63分贝,车内整体噪声下降2分贝。

风噪的另一个“重灾区”是天窗胶条。若天窗胶条的压缩量不足(比如仅1mm),高速时气流会从胶条与天窗玻璃的间隙进入,产生“哨声”(频率约1500Hz)。测试中工程师会用“声强计”测量胶条处的声强:若声强超过0.5W/m²,说明胶条密封不足,需将压缩量调整至2-3mm——此时声强会降至0.2W/m²以下,哨声消失。

路噪与发动机噪声:密封缺陷放大低频振动传递

路噪(100-500Hz)与发动机噪声(200-800Hz)是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其传递路径更依赖“结构振动”——车身缝隙或孔洞会放大这种振动的传递效率。比如当车辆行驶在沥青路面时,轮胎与路面的摩擦会产生150Hz的振动,若地板焊缝处有0.5mm的缝隙,振动会通过缝隙直接传递到车内地板,转化为55分贝的低频噪声(类似“嗡嗡”声)。

发动机噪声的传递路径更直接:发动机舱的噪声会通过防火墙的孔洞(比如线束孔、水管孔)向车内渗透。测试中工程师会用“振动加速度传感器”贴在防火墙孔洞周围,测量振动传递率:若孔洞未密封,振动传递率约为80%,车内发动机噪声会达到60分贝;若用带声学棉的密封垫封堵,传递率可降至30%,噪声下降10分贝。

路噪的另一个来源是车门的“共振”:若车门密封条的刚度不足,行驶时车门会因路面对车身的冲击而振动,进而产生低频噪声。测试中会用“模态测试”测量车门的固有频率:若固有频率与路噪频率(比如200Hz)重合,会引发共振,此时需更换刚度更高的密封条(比如 shore A硬度从50调整至60),将固有频率提升至250Hz,避免共振。

密封条设计:从“物理阻隔”到“声学优化”

密封条是车身密封性的核心部件,其设计需同时满足“物理阻隔”(防止气流进入)与“声学吸收”(衰减噪声能量)。常用的材料是EPDM(三元乙丙橡胶),其密度、发泡率与隔声量直接相关:密度从1.2g/cm³提升至1.5g/cm³,隔声量可增加2-3分贝;发泡率从30%提升至50%,对中高频噪声(800-1500Hz)的吸收能力会提高40%。

结构设计也很关键。“双唇密封条”(即有两个密封唇)比“单唇密封条”多一道阻隔:第一个唇阻挡大部分气流,第二个唇吸收剩余的湍流噪声——测试数据显示,双唇密封条的隔声量比单唇高3-4分贝。而“中空结构”密封条则通过内部空气层衰减振动:当气流冲击密封条时,中空层会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进一步降低噪声传递。

密封条的“压缩量”是测试中的关键参数:若压缩量不足(<2mm),会导致密封条无法完全贴合车身,产生缝隙;若压缩量过大(>4mm),会导致密封条变形,缩短使用寿命。行业经验值是压缩量控制在2.5-3.5mm,此时密封条的隔声量与耐久性达到平衡——比如某款SUV的车门密封条压缩量从1.8mm调整至3mm后,风噪下降3分贝,同时密封条的使用寿命从2年延长至5年。

车身孔洞的NVH管控:“堵”不如“导”的测试思路

车身并非“完全密封”的容器——线束孔、排水孔、加油口等孔洞是必要的,但这些孔洞也是噪声的“通道”。传统的优化方式是“堵”(用橡胶塞密封),但容易导致排水不畅或线束磨损;更科学的方式是“导”:通过设计让气流或水流顺着孔洞排出,同时减少湍流产生。

比如“导向式排水孔”:将排水孔设计成“L型”,当车辆高速行驶时,气流会沿着L型的弯道排出,不会产生湍流噪声;测试中用“粒子图像测速(PIV)”观察气流轨迹:L型排水孔的气流湍流强度比直排水孔低60%,对应的噪声下降4-5分贝。

“带声学棉的密封垫”是孔洞优化的常用部件:密封垫内部的声学棉(通常是聚酯纤维)可吸收中高频噪声,外部的橡胶层可阻挡气流。测试数据显示:用带声学棉的密封垫封堵线束孔,可将孔洞的噪声传递率从70%降至20%,车内对应的发动机噪声下降8分贝;而普通橡胶垫仅能降至50%,噪声下降3分贝。

需注意的是,孔洞的位置也需优化:比如将发动机舱的线束孔布置在防火墙的下方(远离驾驶员耳侧),可降低噪声向驾驶员区域的传递效率。测试中工程师会用“声路径分析”软件,模拟孔洞位置对噪声的影响:若线束孔从防火墙中央移至下方,驾驶员耳侧的噪声会下降2-3分贝,显著提升乘坐体验。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