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NVH测试中轮胎噪声的影响因素及测试要点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是衡量汽车乘坐舒适性的核心指标,而轮胎噪声作为车辆行驶中主要的外部噪声源之一,其强度与特性直接影响用户驾乘体验及车型市场竞争力。本文围绕汽车NVH测试中轮胎噪声的核心问题,系统梳理影响轮胎噪声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实际测试场景总结操作要点,为工程人员开展轮胎噪声优化及测试验证提供实用参考。
轮胎结构设计对噪声的影响
胎面花纹是轮胎与路面接触的直接部位,其设计参数直接决定噪声产生机制。纵向花纹以排水性为主,花纹沟沿圆周方向延伸,气流在沟内流动较为顺畅,高速行驶时空气泵吸噪声较弱;横向花纹则因花纹沟垂直于行驶方向,花纹块与路面接触时易压缩沟槽内空气,高速下空气快速排出产生明显的“泵气噪声”,是中高速噪声的主要来源。混合花纹通过纵向与横向花纹结合,在排水与噪声间平衡,但需优化花纹块排列避免频率叠加。
花纹块的大小与间距设计同样关键。若花纹块尺寸一致,行驶中会产生固定频率的共振噪声,工程中多采用“变节距”设计,通过调整花纹块长度或间距的随机分布,将噪声能量分散至更宽频率范围,降低峰值噪声强度。此外,花纹沟的形状(如U型、V型)及深度也影响噪声:深沟虽提升排水性,但高速下空气排出速度更快,噪声峰值更高;浅沟则反之,但易因水膜产生滑水噪声。
胎体结构对噪声的影响源于其振动特性。胎体层数越多、帘子线材料刚度越高(如钢丝帘线 vs 尼龙帘线),胎体整体刚度越大,接地时的振动传递效率越高,易激发更高频率的结构噪声。带束层作为轮胎的“刚性骨架”,其刚度匹配直接影响接地压力分布:若带束层过刚,接地面积减小,局部压力集中,花纹块与路面冲击加剧;若过柔,则胎体变形过大,花纹沟泵气过程更剧烈。
橡胶配方是影响轮胎噪声的材料基础。天然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与阻尼特性,能吸收部分振动能量,降低噪声辐射;合成橡胶(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则因耐磨或耐热性优被广泛使用,但部分合成胶的高弹性模量会增加振动传递效率。填充剂中,炭黑粒径越小,橡胶材料阻尼越大,噪声越低,但过小粒径会降低耐磨性;白炭黑作为环保填充剂,可通过硅烷偶联剂改善橡胶与填充剂的界面结合,进一步降低滚动噪声。
路面特性对轮胎噪声的作用机制
路面类型是决定轮胎噪声频谱特性的核心因素之一。密级配沥青路面表面密实,轮胎花纹与路面接触时空气泵吸效应较弱,中低频噪声(500-1500Hz)占比高;多孔沥青路面因表面存在大量连通孔隙,能吸收部分空气泵气产生的声波,同时减少花纹块与路面的冲击振动,高频噪声(1500-3000Hz)可降低3-5dB(A)。水泥混凝土路面刚性强,轮胎接地时胎体振动易传递至路面并反射,接缝处的周期性冲击会产生明显的低频共振噪声(200-500Hz)。
路面粗糙度通过改变轮胎与路面的接触状态影响噪声。粗糙度参数中的纹理深度(TD)直接反映路面微观凸起的密集程度:TD值越大(如粗糙沥青路面),轮胎花纹块与路面的接触点越多,局部压力波动加剧,噪声能量向高频(2000-4000Hz)转移;而光滑路面(如新建水泥路面)的TD值小,接触区域压力分布均匀,噪声以中低频为主,但易因水膜产生滑水噪声。
路面温度通过影响橡胶材料特性及接触状态间接改变噪声。当路面温度升高(如夏季正午),轮胎橡胶因热传导变软,阻尼系数增加,花纹块与路面冲击时的振动能量被更多吸收,噪声强度可降低2-3dB(A);反之,冬季低温环境下橡胶变硬,振动传递效率提升,相同车速下噪声会升高5dB(A)以上。此外,高温路面易使轮胎表面粘附上细小颗粒,改变花纹沟内的气流流动,可能导致高频噪声峰值出现偏移。
特殊路面条件(如冰雪路面、积水路面)对噪声的影响更复杂。冰雪路面上,轮胎花纹与冰雪的摩擦系数低,花纹块易发生“滑擦”,产生高频尖叫噪声;积水路面则因水膜存在,花纹沟内的空气泵吸过程被水替代,形成“水锤效应”,产生低频轰鸣声,同时水膜导致的轮胎振动会激发胎体结构噪声。
行驶条件对轮胎噪声的影响规律
车速是影响轮胎噪声强度的最直接因素。根据声学理论,轮胎噪声中的空气泵吸噪声强度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而胎体振动噪声则与车速的三次方相关,因此随着车速提升,轮胎噪声呈指数级增长。例如,车速从60km/h提升至120km/h时,噪声强度可增加10-15dB(A),且高频成分(>2000Hz)占比显著提高——这是因为高速下花纹沟内空气排出速度更快,气流湍流加剧,激发更高频率的噪声。
车辆载荷通过改变轮胎接地状态影响噪声。当车辆满载(如5人加行李),轮胎接地面积较空载时增大15%-20%,花纹块与路面的接触压力升高,泵气噪声和冲击噪声增强;满载时噪声比空载高3-5dB(A)。此外,重载下轮胎橡胶的压缩量增大,花纹沟深度减小,排水性下降,易在湿滑路面产生额外的水噪声。
轮胎胎压的变化直接影响胎体刚度及接地压力分布。胎压高于厂家推荐值(如标准2.5bar增至3.0bar)时,胎体变硬,接地面积减小,局部压力集中,噪声升高2-4dB(A);若胎压过低(如降至2.0bar),胎体过度变形,花纹块与路面的接触时间延长,花纹沟内的空气泵吸过程更充分,同时胎体帘线的振动加剧,会产生明显的低频隆隆声。
行驶工况的变化(如加速、减速、转弯)也会改变噪声特性。加速工况下,发动机动力传递至轮胎,胎体受到的扭矩增加,花纹块与路面的接触压力出现周期性波动,噪声频谱中会出现与发动机转速相关的调制成分;减速工况(如带挡减速)则因轮胎处于“拖动”状态,花纹块与路面的摩擦方向改变,易产生高频摩擦噪声;转弯时,外侧轮胎载荷增加,接地面积偏移,噪声强度较直线行驶时高3dB(A)左右,且频率分布更分散。
车辆匹配对轮胎噪声传递的影响
悬架系统作为轮胎与车身的连接环节,其特性直接决定轮胎振动及噪声的传递效率。刚性悬架(如运动型车常用的多连杆悬架)虽能提升操控性,但对轮胎振动的衰减能力弱,易将胎体结构噪声传递至车身,导致驾驶舱内中低频噪声升高;而舒适性悬架(如麦弗逊悬架配软弹簧)通过弹簧和减震器的阻尼作用,可将轮胎振动能量衰减50%以上,有效降低结构噪声传递。
悬架衬套的材料与刚度对噪声传递的影响更隐蔽。橡胶衬套具有良好的阻尼特性,能吸收轮胎振动中的高频成分(>2000Hz),但若衬套老化变硬,阻尼系数下降,高频噪声会直接传递至车身;部分高端车型采用液压衬套,通过内部液体流动进一步衰减低频振动(100-500Hz),可将驾驶舱内的轮胎噪声降低4-5dB(A)。
轮拱设计是控制轮胎空气噪声的关键环节。开放式轮拱(如部分越野车)允许空气自由进出,高速行驶时轮拱内会形成涡流,产生高频气流噪声;而封闭式轮拱通过导流槽将空气引向车身侧面,减少涡流形成,可降低3-4dB(A)的高频噪声。轮拱衬垫的材料选择也很重要:吸音棉(如聚酯纤维)能吸收中高频空气噪声,而隔音垫(如EPDM橡胶)则擅长阻隔低频结构噪声,组合使用可覆盖更宽频率范围。
车身隔音材料的覆盖范围与性能决定了驾驶舱内的噪声水平。底盘地垫中的阻尼片(如沥青基阻尼片)可抑制车身底板的振动,减少胎体结构噪声的辐射;轮拱内侧的吸音棉厚度从10mm增加至20mm时,中高频噪声(1000-3000Hz)可降低5dB(A);车窗密封胶条的密封性差会导致外部空气噪声渗入,尤其是高速行驶时,密封不良的车门会产生“风哨声”,与轮胎噪声叠加后影响用户体验。
轮胎噪声测试的环境控制要点
测试场地的选择直接决定数据的重复性与可比性。根据ISO 10844《道路车辆 轮胎噪声测试方法》要求,应选择标准平整路面(如混凝土平整路面或密级配沥青路面),路面长度需满足匀速测试的稳定工况(≥200m),宽度≥3.5m以避免边缘效应。场地周边需远离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距离≥50m),防止噪声反射形成回声,干扰测试数据。
背景噪声控制是确保测试有效性的关键。根据GB/T 2598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要求,测试时背景噪声需低于被测噪声10dB(A)以上,否则需调整测试时间(如清晨或夜间)或选择更安静的场地。测试前需用声级计在测试路线上均匀布置3个点测量背景噪声,平均值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测试。
气象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不可忽视。风速需控制在5m/s以下(微风级),否则高速行驶时车辆周围的气流会产生风噪声,叠加至轮胎噪声中;湿度需≤80%,避免传感器(如麦克风)因受潮导致灵敏度下降;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0-30℃之间,温度波动≤2℃/h,以保证轮胎橡胶特性稳定——若温度超出范围,需延长轮胎预热时间(如行驶10km以上),使轮胎温度达到工作状态。
测试区域的标记需清晰。应在测试路面上标出加速区(≥100m)、稳定测试区(≥50m)和减速区(≥50m),确保车辆进入稳定测试区时车速、载荷等条件一致,减少工况波动对数据的影响。
轮胎噪声测试的设备要求
传感器类型的选择需匹配测试目的。车外轮胎噪声测试通常采用自由场麦克风(如Brüel & Kjær 4189型),其频率响应平坦(20-20000Hz),能准确捕捉空气传播的噪声;车内噪声测试则用压力场麦克风(如4191型),适应封闭空间的声压测量。测量胎体振动需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如4507B型),其灵敏度高(100mV/g),能捕捉到胎体的微小振动。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需严格遵循标准。车外麦克风的安装位置按ISO 10844要求:距车辆行驶中心线7.5m,高度1.2m,麦克风指向车辆前进方向,与地面夹角30°;车内麦克风需安装在驾驶员耳旁位置(头部中心点,高度1.2m),用支架固定,避免与车身接触产生振动干扰。加速度传感器需粘贴在轮胎内壁(胎侧靠近胎肩处)或轮辋上,安装前需清洁表面并涂耦合剂,确保信号传递良好。
设备校准是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前提。麦克风需每日用活塞式校准器(如4231型)校准,校准频率为1kHz,声压级94dB(A);加速度传感器需每月用振动台(如9480型)校准,校准频率范围5-2000Hz,灵敏度误差≤1%;数据采集系统需每季度进行线性度检查,确保输入输出信号的线性关系在允许范围内。
辅助设备的选择需配套。车辆速度测量需用非接触式测速仪(如激光测速仪),精度≤0.1km/h,避免因车速误差导致噪声强度计算错误;轮胎温度测量需用红外测温仪,测量点选在胎侧中间位置,精度≤1℃,用于修正橡胶特性对噪声的影响;载荷测量需用轮重仪,精度≤1%,确保测试载荷符合设定要求。
轮胎噪声测试的工况设定
匀速工况是轮胎噪声测试的基础工况,用于评估稳态行驶下的噪声特性。常用车速包括50、60、80、100、120km/h,覆盖日常城市及高速行驶场景。车辆进入稳定测试区前需在加速区将车速提升至目标值,进入测试区后保持匀速行驶至少5s,确保噪声信号稳定。每个车速需重复测试3次,取平均值以减少随机误差。
加速工况用于评估动态行驶下的噪声变化。通常选择全油门加速(从0加速至100km/h)或部分油门加速(如60-120km/h),数据采集需从加速开始到车速稳定的全过程,捕捉噪声随车速上升的瞬态特性。加速工况下需同时记录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等参数,以便分析噪声与动力系统的相关性。
负载工况需覆盖不同载荷状态。空载工况为车辆仅载驾驶员一人(约75kg);半载工况为加载至最大载荷的50%(如SUV车型加载300kg);满载工况为加载至厂家规定的最大载荷(如500kg)。测试时需将载荷均匀分布在后备箱及后排座椅,避免载荷偏移导致轮胎接地压力不均。通过对比不同负载下的噪声数据,可评估载荷对轮胎噪声的影响程度。
特殊工况用于模拟实际使用场景。转弯工况需设定固定转向角(如10°、20°),车辆以恒定车速(如60km/h)沿圆形路线行驶,测量外侧轮胎的噪声——此时外侧轮胎载荷增加,接地面积偏移,噪声特性与直线行驶差异明显。制动工况分为紧急制动(制动踏板踩到底)和缓制动(轻踩踏板),紧急制动时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系数骤增,易产生高频尖叫噪声;缓制动则因摩擦能量逐步释放,噪声以中低频为主。
轮胎噪声测试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要点
数据采集的参数设置需满足分析需求。采样频率应≥44.1kHz(人耳可听频率范围20-20000Hz),确保高频噪声成分不被遗漏;采样时长≥10s,包含车辆进入稳定测试区前的过渡段(2s)、稳定段(5s)和离开后的过渡段(3s),便于后期截取稳定数据;多通道采集时(如麦克风、加速度传感器、车速仪),需确保通道同步误差≤1ms,避免时间偏移导致相关性分析错误。
时域分析用于初步判断噪声的瞬态特性。通过时域波形图可观察噪声的峰值、有效值(RMS)及波形的周期性——若波形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说明噪声与轮胎转速或发动机转速相关(如花纹节距噪声、发动机调制噪声);若波形随机无规律,则可能是气流噪声或路面随机激励产生的噪声。
频域分析是轮胎噪声分析的核心方法。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频谱图,可识别噪声的主要频率成分:如100-500Hz的低频成分多为胎体结构噪声,500-2000Hz的中低频为空气泵吸噪声,2000-5000Hz的高频为花纹块冲击或摩擦噪声。1/3倍频程分析则将频率划分为多个频段(如63Hz、80Hz、100Hz…),直观展示各频段的噪声强度,便于对比不同工况下的噪声分布差异。
特征提取需聚焦关键参数。总声压级(A计权)反映整体噪声水平,是最直观的评价指标;峰值频率(如某车速下噪声最大的频率点)用于识别主要噪声源(如200Hz峰值可能是胎体共振,1500Hz峰值可能是花纹泵气噪声);频谱斜率(如1000-3000Hz频段内噪声随频率的变化率)可判断噪声类型——斜率为正说明高频噪声占比高(如横向花纹轮胎),斜率为负说明中低频占比高(如纵向花纹轮胎)。
相关性验证用于确认噪声源及影响因素。例如,将轮胎花纹深度(从新胎的8mm磨损至2mm)与噪声总声压级进行相关性分析,若相关系数R²≥0.8,说明花纹深度是影响噪声的显著因素;将悬架衬套刚度与车内噪声进行关联,若衬套刚度增加10%导致噪声升高2dB(A),则可确定衬套是噪声传递的关键环节。相关性验证需结合多个参数(如车速、胎压、路面粗糙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排除干扰因素。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