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航空座舱NVH测试的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3-01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航空座舱的舒适性是民航服务品质与机组作业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与声振粗糙度(Harshness,简称NVH)是影响舒适性的关键物理因素。与汽车等地面交通相比,航空座舱面临海拔变化、座舱加压、发动机高功率噪声等独特场景,现有通用NVH评价指标难以精准匹配航空用户的实际需求。构建一套贴合航空特性的NVH舒适性评价指标体系,需先明确场景差异,再从噪声、振动、耦合效应等维度细化指标,并结合用户分层需求与动态工况调整,最终实现“可测、可评、可用”的落地性目标。

航空座舱NVH的场景特性与需求差异

航空座舱的NVH环境与地面交通存在本质区别,首先源于场景的极端性:座舱需在10000米高空维持0.8大气压的内部压力,薄壳式座舱结构在压力差作用下,振动模态会发生偏移——例如铝合金座舱壁的固有频率可能从地面的150Hz降至高空的120Hz,导致发动机低频振动(50-200Hz)更容易激发座舱共振。其次是噪声传递路径的特殊性:航空发动机的噪声主要通过机翼-机身结构传递至座舱,而非汽车的悬置系统隔振;发动机风扇的高频啸叫(1000-4000Hz)会透过座舱玻璃的薄弱环节(如窗框密封胶)传入,形成“尖锐刺耳”的主观感受。

用户需求的差异同样显著:机组人员需连续工作4-8小时,操作界面的振动(如驾驶杆的纵向振动)会影响操控精度——研究表明,0.3m/s²的纵向振动会使机组对仪表读数的误差率增加15%;而乘客更关注长途飞行中的“静逸感”,例如空调系统的低频轰鸣(200-500Hz)会干扰睡眠,即使声压级仅60dB(A),也可能导致乘客睡眠质量下降30%。此外,航空中的语言通讯需求更迫切:乘客间的日常交流、机组与空管的无线电通讯,要求座舱内的噪声不能掩盖中高频语音频段(500-4000Hz),这与汽车侧重“低频降噪”的需求形成对比。

噪声舒适性的分层指标设计

噪声是航空座舱舒适性的最直观感知因素,其评价需从“总体水平-频带特征-功能影响”三个层面分层设计指标。首先是总体噪声水平,采用A计权等效连续声压级(LAeq)作为基础指标——该指标模拟人耳对中高频噪声的敏感特性,契合航空噪声的主要能量分布(如发动机风扇的1000-4000Hz噪声)。根据民航局相关研究,巡航阶段座舱LAeq需≤65dB(A),否则乘客的烦躁感评分会超过4分(满分5分);起飞阶段因发动机功率全开,可放宽至75dB(A),但需限制持续时间≤3分钟。

其次是特征频带声压级,针对航空噪声的典型源设计:发动机的低频轰鸣(50-200Hz)需控制在70dB以下,否则会引发“胸口闷胀”的主观感受;风扇的高频啸叫(1000-4000Hz)需≤60dB,避免“刺耳”感;空调系统的二次噪声(8000Hz以上)需≤55dB,减少“嘶嘶”声的干扰。此外,语言清晰度指数(STI)是功能型指标的核心——该指数反映噪声对语音传递的影响,航空座舱需保证STI≥0.6(对应“可正常交流”),机组操作区需≥0.7(满足通讯需求)。例如,当座舱内500-2000Hz频带的声压级增加10dB,STI会从0.7降至0.55,此时机组与空管的通讯误听率会升至20%。

振动舒适性的多维度量化指标

振动对航空舒适性的影响更隐蔽但持久,需从“方向-频率-暴露时间”三个维度量化。首先是振动方向,航空振动主要来自三向:垂直方向(Z向,如发动机振动传递至地板)、纵向(X向,如起落架接地冲击)、横向(Y向,如气流扰动)。根据ISO 2631-1标准,人体对垂直方向振动最敏感(0.5-8Hz),横向次之,纵向最弱——因此垂直振动加速度级(VLAz)需作为核心指标,巡航阶段需≤0.2m/s²,否则乘客会出现“座椅摇晃”的不适。

频率维度需聚焦“人体敏感频带”:0.5-3Hz的振动会引发内脏共振,导致恶心感;3-8Hz的振动会使肌肉持续紧张,引发疲劳。例如,某型客机巡航阶段的地板振动频率为5Hz,加速度0.3m/s²,机组人员工作4小时后,肩部肌肉硬度会增加40%。暴露时间则需结合“振动剂量值(VDV)”——该指标反映振动的累积效应,机组8小时暴露的VDV需≤10m/s^(1.75),乘客10小时需≤15m/s^(1.75)。此外,机组操作界面的振动需单独控制:驾驶杆的纵向振动加速度需≤0.1m/s²,否则会影响操纵杆的精准度(如着陆时的拉杆力度控制)。

声振粗糙度的耦合评价指标

声振粗糙度(Harshness)是噪声与振动的联合作用,表现为“嗡嗡声伴随振动”的烦躁感,在航空中常见于压缩机的周期性振动(如空调系统的40Hz振动)与噪声耦合。评价粗糙度需采用“耦合指标”:一是粗糙度指数(H指数),通过分析噪声与振动的周期性波动(频率4-80Hz)计算,H指数≤1.5为舒适;二是振动-噪声联合谱,用相干函数(Coherence)分析某一频率下噪声与振动的相关性——相干性≥0.8说明两者耦合,需同时控制该频率的噪声与振动。例如,某型客机的空调压缩机在40Hz产生振动,相干函数0.9,此时即使噪声仅60dB(A)、振动0.15m/s²,乘客的粗糙度评分仍会达到3.5分(满分5分),需通过隔振垫(降低振动)与消声器(降低噪声)联合优化。

用户分层的指标权重分配

机组与乘客的需求差异决定了指标需“权重分层”。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权重模型:目标层为“座舱NVH舒适性”,准则层为“噪声、振动、粗糙度”,指标层为各具体指标(如LAeq、VLAz、H指数)。通过邀请10名航空声学专家与10名资深机组人员打分,最终确定:机组的振动权重0.4(因振动影响操控安全)、噪声0.35(影响通讯)、粗糙度0.25;乘客的噪声权重0.4(影响休息)、振动0.3(影响坐姿)、粗糙度0.3(影响整体感受)。

权重需通过主观评价验证:招募20名乘客与10名机组人员,在模拟座舱中体验不同NVH组合,用语义差分法(SD法)评价“整体舒适性”。例如,当机组的振动指标超过阈值(VLAz=0.3m/s²),即使噪声达标(LAeq=65dB(A)),整体舒适性评分仍会从4分降至2.5分;而乘客的噪声指标超过阈值(LAeq=70dB(A)),即使振动达标(VLAz=0.2m/s²),评分也会从4分降至2.8分。通过回归分析调整权重,最终使客观指标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达到0.85以上,确保权重的合理性。

环境因素的指标修正模型

航空环境的动态变化会影响NVH测量的准确性,需建立修正模型。首先是压力修正:座舱压力随海拔变化,空气声阻抗(Z=ρc,ρ为空气密度,c为声速)会改变——例如海拔2000米时,ρ=1.007kg/m³,c=332m/s,声阻抗比海平面低约10%,导致声压级测量值比实际低1dB。修正公式为:Lp_corr = Lp_meas + 10*log10(P/P0),其中P为座舱压力,P0为标准大气压(101.3kPa)。例如,当座舱压力为80kPa时,测量的LAeq=65dB(A),修正后为65+10*log10(80/101.3)=64.1dB(A)。

其次是温度修正:座舱温度通常维持在22-26℃,温度变化会影响声速(c=331.4+0.607T,T为摄氏温度),导致频带偏移——例如温度从22℃升至26℃,声速增加2.4m/s,1000Hz的声波波长从0.331m变为0.334m,麦克风的频率响应会出现±0.5dB的误差。需根据温度调整麦克风的校准曲线:温度每升高1℃,高频段(8000Hz以上)的声压级测量值增加0.1dB。此外,湿度修正:高湿度(如80%RH)会吸收高频噪声(10000Hz以上),每增加10%RH,高频声压级衰减约0.2dB,需在测量后补充衰减量。

动态工况的阶段化指标调整

航空飞行的不同阶段(起飞、巡航、着陆)NVH水平差异大,需针对工况调整指标阈值。起飞阶段:发动机功率达100%,风扇转速4000rpm,噪声以低频(50-200Hz)与高频(1000-4000Hz)为主,允许LAeq≤75dB(A),垂直振动加速度≤0.5m/s²,持续时间≤3分钟;爬升阶段:发动机功率降至80%,噪声与振动逐渐降低,LAeq≤70dB(A),垂直振动≤0.3m/s²;巡航阶段:发动机处于经济巡航(功率60%),噪声以空调系统的中高频(200-8000Hz)为主,要求LAeq≤65dB(A),垂直振动≤0.2m/s²;着陆阶段:起落架接地冲击,纵向振动加速度≤0.8m/s²,持续时间≤1秒,噪声因气流扰动允许LAeq≤70dB(A)。

阶段化指标需结合实机测试验证:以某型窄体客机为例,起飞阶段的LAeq实测值为73dB(A),垂直振动0.45m/s²,符合阈值;巡航阶段LAeq63dB(A),垂直振动0.18m/s²,乘客舒适性评分4.2分(满分5分);着陆阶段纵向振动0.7m/s²,持续0.8秒,机组评分3.8分,均满足要求。若某阶段指标超过阈值(如巡航阶段LAeq=68dB(A)),需通过优化消声器(降低空调噪声)或增加座舱壁吸声材料(降低二次噪声)调整。

指标体系的可测性与验证方法

指标体系需“可落地”,需明确测试设备与验证流程。噪声测试采用符合IEC 61672的Class 1声级计(如Brüel & Kjær 2250),麦克风阵列(如G.R.A.S、40PH)用于定位噪声源(如空调出风口的高频噪声);振动测试采用ICP加速度传感器(如PCB 356A16),三向安装在座椅导轨(Z向)、座舱地板(X向)、驾驶杆(Y向),数据采集系统(如NI cDAQ-9178)采样率≥25.6kHz。

验证流程需结合主观与客观:首先在实验室模拟座舱中测试(控制环境变量),获取客观指标;然后招募受试者(机组与乘客)进行主观评价,建立“客观指标-主观评分”的回归模型;最后在实机飞行中验证:某型客机优化后,巡航阶段LAeq从68dB(A)降至64dB(A),STI从0.65升至0.72,乘客舒适性评分从3.5分升至4.3分,机组的振动评分从3.2分升至4.0分,证明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