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轻质隔墙板防火等级测试中的耐火极限测试
防火等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建筑用轻质隔墙板因质轻、施工快、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成为现代建筑内部分隔的主流材料。其防火性能直接关联建筑火灾中的烟气扩散、人员疏散效率,而耐火极限测试是评估其防火能力的核心手段——它通过模拟真实火灾环境,检验隔墙板在规定时间内保持完整性(阻火)、隔热性(阻热)的能力,是划分防火等级(如A级不燃、B1级难燃)的关键依据。本文聚焦耐火极限测试的标准、流程及关键细节,拆解测试中的专业逻辑。
耐火极限的定义与标准框架
耐火极限指建筑构件在“标准火灾环境”下,维持完整性、隔热性或承载能力的最长时间(单位:小时)。对于非承重的轻质隔墙板,核心考核“完整性”(阻止火焰/热气穿透)与“隔热性”(阻止热量传递至背火面),对应的国家标准为GB/T 9978-200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规定测试流程与判定规则),以及GB 14907-2018《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燃烧性能分级方法》(关联防火等级划分)。例如,A级防火隔墙板需同时满足“不燃性”(GB/T 5464)与“耐火极限≥1.0h”两项要求。
需注意,不同建筑场景对耐火极限的要求不同:如住宅分户墙需≥2.0h,商业建筑走廊隔墙需≥1.0h,测试时需根据实际应用构造调整样品(如增加芯材厚度、更换面层材料)。
测试样品的制备要求
样品需1:1还原工程实际构造,包含所有层次(如面层板、芯材、龙骨、粘结层)。例如,某轻钢龙骨复合隔墙的样品,需由“12mm硅酸钙板+75mm轻钢龙骨+50mm岩棉芯材+12mm硅酸钙板”组成,尺寸需适配试验炉开口(通常为1000mm×2000mm),且每组测试需制备3个平行样品(减少偶然误差)。
样品预处理需严格遵循产品标准:水泥基隔墙板需养护28天(达到设计强度),含水率控制在≤10%(含水率过高会因水分蒸发吸热暂时提高隔热性,但后期材料强度下降会加速开裂;含水率过低则会因干燥收缩导致缝隙增大)。试验前,样品需在试验室环境(15~30℃、45%~75%RH)放置24小时,确保温度与环境一致。
试验装置的技术要求
耐火测试的核心设备是“垂直耐火试验炉”,需满足GB/T 9978的升温精度要求:炉内温度需严格遵循“标准时间-温度曲线”——T=345lg(8t+1)+20(T为炉温,℃;t为时间,min)。例如,试验10分钟时炉温需达510℃,30分钟达740℃,60分钟达925℃,偏差需≤±10℃(若偏差过大,测试结果无效)。
炉内压力需保持微正压(0~10Pa),避免因压力差导致烟气倒灌(影响完整性判断)。背火面温度监测需用“多点热电偶阵列”(至少9个测点,均匀分布在样品表面),精度≤±1℃;完整性监测需用高清视频(记录裂缝、孔洞的发展)+人工观察(判断火焰穿透时间)。
测试过程的关键操作
样品安装需模拟实际使用状态:垂直固定在试验炉开口处,边框与炉体的缝隙用防火泥封堵(防止漏火),安装后检查垂直度(偏差≤1%)与固定强度(避免试验中脱落)。
试验启动后,实时监控三项核心:1、炉温曲线:若偏离标准曲线超过10℃,需调整燃烧器功率;2、背火面温度:记录平均温度(较初始升温≤140℃)与单点最高温度(≤220℃);3、完整性:观察是否出现“穿透性裂缝”(宽度≥1mm)、“孔洞”(面积≥100mm²)或“火焰持续穿出10秒以上”。
当任一指标触发限值,试验终止:例如,某纸面石膏板隔墙在35分钟时,背火面中间测点温度升至225℃(超过220℃),则判定隔热性丧失,耐火极限为35分钟;若某聚苯板芯材隔墙在20分钟时出现直径50mm的孔洞,且火焰持续穿出15秒,则判定完整性丧失,耐火极限为20分钟。
影响测试结果的常见因素
1、芯材类型:无机芯材(岩棉、玻璃棉)的耐火极限远高于有机芯材(聚苯板、聚氨酯)——50mm岩棉芯材的隔墙板可达到1.5h耐火极限,而相同厚度的聚苯板仅能达到0.3h(因聚苯板燃烧收缩会快速形成孔洞)。
2、面层厚度:硅酸钙板(导热系数0.15W/(m·K))比纸面石膏板(0.22W/(m·K))的隔热性更好——15mm硅酸钙板的隔墙板,耐火极限比12mm的高约15%。
3、缝隙处理:工程中若隔墙板缝隙未用防火密封胶封堵,测试时缝隙会成为“漏火通道”,导致耐火极限下降30%~50%(例如,某未封缝的隔墙板耐火极限为0.4h,封缝后提升至0.6h)。
4、龙骨材质:轻钢龙骨(熔点约1500℃)比木龙骨(燃点约250℃)更稳定——木龙骨隔墙在试验30分钟时会因龙骨燃烧变形,导致样品坍塌,而轻钢龙骨可支撑至60分钟以上。
判定结果的专业解读
耐火极限的判定遵循“一票否决”:只要完整性或隔热性任一丧失,试验终止。例如,某隔墙板在50分钟时背火面平均温度升温135℃(未超140℃),但单点温度达225℃(超220℃),则判定“隔热性丧失”,耐火极限为50分钟;若某隔墙板在40分钟时出现10mm宽的裂缝,且火焰持续穿出12秒,则判定“完整性丧失”,耐火极限为40分钟。
需注意,测试结果需结合“构造层次”解读:同一芯材的隔墙板,若面层从12mm增至15mm,耐火极限可提升20%~30%;若芯材厚度从50mm增至80mm,耐火极限可提升50%~70%(例如,50mm岩棉隔墙板耐火1.0h,80mm岩棉可达到1.5h)。
测试中的常见误区
1、简化构造:部分企业为“优化”测试结果,省略工程中的龙骨或粘结层,导致测试结果远高于实际——例如,某无龙骨的硅酸钙板隔墙测试耐火1.2h,但实际带龙骨的仅能达到0.8h(龙骨会传导热量加速背火面升温)。
2、忽视含水率:部分企业为提高测试结果,刻意增加样品含水率(如喷水),但这种“临时提升”不符合工程实际(工程中隔墙板含水率会逐渐降低),测试报告需注明含水率(否则结果无效)。
3、测点布置不合理:若背火面测点集中在边缘(温度较低),会导致平均温度偏低,误判隔热性达标——正确的测点布置需“4角+5中间”,覆盖整个样品表面。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