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防火密封材料防火等级测试中的膨胀性能测试
防火等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建筑用防火密封材料是建筑被动防火体系的“缝隙守护者”,主要用于填补墙体、楼板或管道贯穿处的缝隙,阻止火灾中火焰与烟气的蔓延。而膨胀性能是这类材料的核心功能——遇火时,材料中的膨胀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快速形成多孔致密的炭质膨胀层,既能隔绝热量传递,又能封堵缝隙。因此,膨胀性能测试是防火密封材料防火等级认定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材料是否能在实际火灾中有效发挥作用,需严格遵循专业标准与规范流程。
膨胀性能的防火原理:从组分反应到炭层形成
建筑用防火密封材料的膨胀性能,依赖于“碳源-酸源-气源”三元体系的协同作用。其中,碳源(如季戊四醇、淀粉)是形成炭层的基础,酸源(如聚磷酸铵、磷酸二氢铵)在高温下释放酸性物质,催化碳源脱水碳化;气源(如三聚氰胺、尿素)则分解产生氨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使碳化后的骨架膨胀成多孔结构。例如,当材料遇火达到150℃左右时,酸源率先反应,释放的磷酸将季戊四醇脱水成炭;随着温度升至300℃以上,气源分解产生气体,将炭骨架“吹胀”成厚度数倍于原材的膨胀层。这种膨胀层的孔隙率可达80%以上,能有效降低热传导系数(通常仅为原材的1/10~1/20),同时封堵缝隙,阻止烟气穿透。
需要注意的是,三元体系的比例直接影响膨胀效果——若酸源不足,碳源无法充分碳化,会导致炭层强度差;若气源过多,气体释放过快,可能撑破炭层造成开裂。因此,材料配方的优化需以膨胀性能测试为依据,确保三元体系的平衡。
膨胀性能测试的标准体系:国内与国际的差异
目前,国内外针对防火密封材料膨胀性能的测试,主要遵循三类标准:国内的GB 23864-2009《防火封堵材料》、国际的ISO 10140-3《建筑材料和制品的燃烧性能 第3部分:建筑制品引燃特性的试验方法》,以及欧洲的EN 1366-3《建筑构件的耐火试验 第3部分:服务设施贯穿件的耐火试验》。
国内GB 23864-2009对膨胀性能的要求更为具体,明确规定“膨胀型防火封堵材料的膨胀倍数不应小于5倍”,且加热至500℃并保持1小时后,残余炭层应完整无脱落。而欧洲EN 1366-3则更关注炭层的“功能完整性”——不仅要求膨胀倍数,还需测试炭层在火灾模拟环境下的稳定性,例如持续加热2小时后,炭层是否仍能封堵缝隙。美国UL 1479标准则侧重“实际应用场景”,会模拟管道贯穿处的缝隙,测试材料膨胀后对管道的包裹性,避免因管道变形导致炭层开裂。
不同标准的侧重点差异,源于各国对火灾风险的评估不同:国内更注重材料的基础膨胀能力,欧洲强调长期稳定性,美国则关注实际安装后的适配性。
测试前的准备:样品状态与设备校准是关键
膨胀性能测试的准确性,首先依赖样品的状态调节。根据GB 23864-2009要求,样品需裁剪为100mm×100mm×原厚(通常为3~5mm),并在“标准环境”(温度23±2℃、相对湿度50±5%)下放置24小时,确保材料内部水分平衡。若样品未充分调节,比如湿度偏高,遇火时水分快速蒸发会冲散膨胀组分,导致膨胀倍数偏低;若温度过低,材料中的高分子组分可能处于“玻璃态”,影响膨胀反应的启动。
设备方面,核心要求是“精准控温”。测试需使用能模拟火灾升温曲线的高温炉(如按ISO 834曲线升温),炉内温度误差需控制在±5℃以内。此外,测量工具也需校准:游标卡尺的精度应达到0.02mm(用于测量初始厚度与膨胀后的厚度),千分尺用于测量炭层的密度(密度=炭层质量/炭层体积)。试样支架需采用耐高温材料(如陶瓷),确保样品在加热过程中保持垂直放置,避免因自重导致膨胀层坍塌。
测试步骤:从升温到冷却的全流程控制
膨胀性能测试的流程,可分为四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是“初始尺寸测量”:用游标卡尺测量样品的初始厚度(取不同位置3个点的平均值)、面积,记录初始质量(用于后续计算炭层密度)。
第二步是“高温加热”:将样品放入高温炉,按标准升温曲线加热。以GB 23864-2009为例,需将炉温从室温升至500℃(升温速率约10℃/min),并保持1小时。加热过程中,需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样品的膨胀状态,记录“最大膨胀时间”(从加热开始到膨胀层达到最大厚度的时间)——这一指标反映材料的“响应速度”,若超过15分钟,可能无法在火灾初期封堵缝隙。
第三步是“膨胀过程记录”:使用高温摄像机或炉内观察窗,记录膨胀层的形成过程,重点关注是否出现开裂、鼓包或脱落。例如,若膨胀层在加热10分钟时出现大于2mm的裂缝,说明材料的柔韧性不足,无法承受膨胀应力。
第四步是“冷却后测量”:加热结束后,关闭高温炉,让样品自然冷却至室温(约2小时),再测量残余炭层的厚度、密度及完整性。需注意,冷却过程中不能触碰样品,避免破坏炭层结构。
结果判定:四个核心指标决定材料是否合格
膨胀性能测试的结果,需围绕“炭层的有效性”判定,核心指标有四个:
其一,膨胀倍数:即最大膨胀厚度与初始厚度的比值,GB 23864-2009要求≥5倍。若膨胀倍数不足,炭层厚度不够,无法有效隔绝热量——例如,初始厚度3mm的材料,膨胀后需达到15mm以上,才能将背面温度控制在140℃以下(这是多数可燃物的引燃温度)。
其二,炭层完整性:冷却后的炭层不能有开裂(宽度>2mm)、脱落或粉化。若炭层开裂,火焰会从裂缝中渗透,失去封堵作用;若脱落,缝隙重新暴露,烟气将快速蔓延。
其三,残余高度:冷却后炭层的厚度需≥初始厚度的3倍。这一指标反映炭层的“稳定性”——若残余高度不足,说明膨胀层在高温下发生收缩,无法长期保持封堵效果。
其四,隔热性能:部分标准(如EN 1366-3)会在样品背面粘贴热电偶,测量加热过程中背面的最高温度。若背面温度超过140℃,说明炭层的隔热能力不足,可能引燃周围的可燃材料(如保温棉、木材)。
例如,某款防火密封材料的初始厚度为4mm,加热后最大膨胀厚度为22mm(膨胀倍数5.5倍),最大膨胀时间为12分钟,冷却后残余厚度为14mm(残余高度3.5倍),且炭层无开裂——这样的结果符合GB 23864-2009的要求。
测试中的常见问题:避免这些错误影响结果
实际测试中,常因细节把控不到位导致结果偏差,需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问题1:升温速率不符合标准。例如,ISO 834曲线要求前30分钟升温至500℃,之后每小时升100℃。若高温炉的升温速率过快(如20分钟达到500℃),会导致酸源快速分解,碳源来不及脱水成炭,最终膨胀倍数偏低。解决方法是使用带“程序升温”功能的高温炉,并在测试前用标准热电偶校准炉温。
问题2:测量时间点不准确。部分材料的膨胀层会“先膨胀后收缩”(如含淀粉的材料,高温下淀粉碳化后易收缩),若未在膨胀峰值时测量,会低估膨胀倍数。解决方法是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厚度,记录连续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
问题3:样品放置方式错误。若样品倾斜放置,膨胀层会向一侧倾倒,导致厚度测量不准确。需使用陶瓷支架将样品垂直固定,确保膨胀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
问题4:平行试验数量不足。GB 23864-2009要求每个样品做3次平行试验,取平均值。若仅做1次试验,可能因样品均匀性差导致结果偏差——例如,某批材料中部分样品的膨胀组分分布不均,单次试验可能刚好取到“不合格”的样品。
测试后的思考: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衔接
需注意的是,实验室中的膨胀性能测试,是基于“标准条件”的评估,但实际火灾中的情况更复杂:比如管道贯穿处的缝隙形状不规则,材料膨胀后需适应不同的缝隙尺寸;或者火灾中存在水流冲击(如喷淋系统启动),膨胀层需承受水的冲刷。因此,部分企业会在实验室测试后,进行“模拟现场试验”——例如,将材料填充在φ100mm的管道缝隙中,加热至600℃并喷水,观察炭层是否保持完整。
这种“实验室+现场”的测试组合,能更全面评估材料的实用性。例如,某款材料在实验室测试中膨胀倍数达6倍,但在模拟管道缝隙测试中,因管道受热变形,膨胀层被挤压开裂,最终无法通过现场验证——这说明材料的柔韧性需进一步优化。
简言之,膨胀性能测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其目的是确保材料在实际火灾中,能真正成为“缝隙的防火墙”。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