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胎防火等级测试中的高温燃烧性能要求
防火等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轮胎作为车辆与地面接触的核心部件,其防火性能直接关联车辆行驶安全与乘员生命保障。在车辆使用场景中,发动机舱高温、排气管热辐射、碰撞摩擦等因素均可能引发轮胎热暴露,若轮胎燃烧性能不达标,不仅会导致轮胎自身损坏,更可能引燃车辆内饰、燃油系统等关键部件,扩大事故危害。高温燃烧性能测试作为汽车轮胎防火等级评估的核心环节,通过标准化的热暴露模拟、燃烧行为监测与量化指标判定,系统评估轮胎在高温环境下的燃烧特性,为轮胎设计、生产及车辆安全认证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高温燃烧性能测试的基础逻辑
汽车轮胎的燃烧行为由其材料组成与结构特性共同决定。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如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作为基料,辅以帘线(尼龙、聚酯或钢丝)增强结构,添加炭黑、硫化剂等填充剂提升性能。这些材料在高温下会发生热分解:橡胶分子链断裂释放可燃气体(如甲烷、乙烯),帘线(尤其是有机纤维帘线)遇热易熔化或燃烧,炭黑等填充剂则会影响热传导速率与燃烧残渣形成。高温燃烧性能测试的核心逻辑,正是通过模拟车辆实际使用中的热暴露场景(如持续高温、瞬间热辐射、局部火源接触),观察轮胎从热分解到引燃、火焰蔓延再到熄灭的全过程,评估其对火势的控制能力与风险传播潜力。
从安全需求看,测试需聚焦“防止引燃”“延缓蔓延”“减少危害”三个核心目标。“防止引燃”要求轮胎在常规热暴露(如发动机舱80-120℃持续作用)下不发生自燃;“延缓蔓延”要求轮胎被引燃后,火焰不能快速扩散至整个轮胎或车辆其他部件;“减少危害”则要求燃烧过程中不释放过量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或产生高温滴落物,避免对乘员造成二次伤害。这些目标共同构成了高温燃烧性能测试的设计框架。
需注意的是,测试并非单纯评估“是否燃烧”,而是关注“如何燃烧”。例如,同样发生燃烧的两款轮胎,若一款火焰蔓延速率为30mm/min、另一款为80mm/min,前者对车辆安全的威胁显然更小——这也是高温燃烧性能测试强调量化指标的原因。
测试环境的温度参数设定
测试环境的温度参数直接决定了热暴露的严重程度,需根据不同使用场景进行差异化设计。目前国际与国内标准(如ISO 11925-2《建筑材料燃烧性能试验 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GB 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延伸至轮胎测试、SAE J369《汽车轮胎热稳定性试验方法》)中,温度参数主要通过“恒定温度”“热辐射强度”两种方式定义。
恒定温度场景主要模拟持续热暴露,如发动机舱内的长期高温。标准中常见的恒定温度范围为80℃-150℃,测试时间为1-4小时——例如,某企业标准要求轮胎在120℃环境中放置2小时,表面温度不超过环境温度+10℃,且无热分解或引燃现象。若轮胎在该环境下出现橡胶软化、冒烟或帘线松弛,则说明其热稳定性不足,易引发后续燃烧风险。
热辐射强度场景则模拟瞬间高温或强热暴露,如排气管附近的热辐射(300-600℃)、碰撞后的摩擦热(可达1000℃以上)。热辐射强度以“kW/m²”为单位,代表单位面积接收的热功率,常见值为10kW/m²(轻度热暴露)、30kW/m²(中度)、50kW/m²(重度)。例如,ISO 11925-2标准中,30kW/m²的热辐射对应“建筑物火灾中的中等热暴露”,用于评估轮胎在火灾初期的燃烧行为;50kW/m²则对应“车辆碰撞后的严重热暴露”,测试轮胎在极端场景下的抵抗能力。
温度参数设定的关键是“场景匹配”——乘用车轮胎需重点模拟发动机舱与排气管的热暴露,商用车轮胎因负载大、行驶时间长,需增加“持续行驶后的轮胎自身高温”场景(如轮胎行驶2小时后的胎温可达100-150℃),越野轮胎则需考虑砂石摩擦产生的局部高温(如胎侧与尖锐石块摩擦产生的200-300℃瞬间热)。
燃烧介质与引燃方式的规范
引燃源的选择与引燃方式的标准化是确保测试结果可比性的核心。目前轮胎高温燃烧测试中,常用的引燃源为“丙烷预混火焰”——丙烷燃烧时火焰稳定、热值可控(约46MJ/kg),且燃烧产物(二氧化碳、水)不会对测试结果产生额外干扰,符合标准对“清洁引燃源”的要求。部分场景下也会使用“酒精喷灯”或“电热丝”,但需提前校准其热输出,确保与丙烷火焰等效。
引燃位置的选择需基于轮胎结构的薄弱环节。胎侧是轮胎最薄的部位(通常2-3mm),且直接暴露于发动机舱与排气管的热辐射中,因此多数测试会将引燃点选在胎侧中部;胎面因有花纹设计(厚度可达8-10mm),且日常与地面摩擦形成耐磨层,引燃难度更高,仅在模拟“轮胎与高温地面接触”场景时作为引燃点;胎圈(轮胎与轮辋接触部位)因存在金属轮辋的热传导,通常作为“间接热暴露”场景的测试点。
引燃持续时间的设定需模拟真实场景中的“短暂接触”——例如,车辆碰撞时轮胎与排气管的接触时间通常在10-30秒,因此标准中引燃持续时间多为10秒(轻度接触)或30秒(重度接触)。若引燃时间过长(如超过60秒),会过度放大火源影响,导致测试结果偏离实际;若时间过短(如少于5秒),则无法有效模拟真实引燃条件。
需强调的是,引燃方式的规范需覆盖“点引燃”与“热引燃”两种类型:“点引燃”模拟外部火源(如明火)直接接触,“热引燃”模拟高温环境下的自发引燃(如轮胎在150℃环境中放置4小时后自燃)。两种方式需分别测试,以全面评估轮胎的燃烧风险。
火焰蔓延速率的判定标准
火焰蔓延速率是评估轮胎燃烧危险性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反映火势扩散的快慢。其测量逻辑为:在轮胎表面标记起始线(引燃点)与终止线(如距引燃点100mm的位置),记录火焰从起始线蔓延至终止线的时间,计算单位时间内火焰蔓延的距离(单位:mm/min)。
不同标准对火焰蔓延速率的限值差异较大,需结合轮胎类型与使用场景确定。例如,乘用车轮胎的火焰蔓延速率限值通常为≤50mm/min——若速率超过该值,火焰会在2分钟内蔓延至轮胎整个胎侧,进而引燃轮辋或车辆内饰;商用车轮胎因胎体更厚(胎侧厚度可达4-5mm),限值可放宽至≤80mm/min,但需附加“火焰不能蔓延至胎顶”的要求;防爆轮胎(缺气保用轮胎)因胎侧有加强结构(如刚性支撑层),限值更严格(≤30mm/min),以确保其在爆胎后仍能延缓火势。
火焰蔓延的方向也需纳入判定:“径向蔓延”(从胎圈向胎顶方向)的危险性高于“周向蔓延”(沿轮胎圆周方向),因为径向蔓延会直接破坏轮胎的结构完整性,导致轮胎爆裂,而周向蔓延仅影响局部区域。因此,标准中通常要求“径向火焰蔓延速率需低于周向速率的50%”,或“径向蔓延距离不得超过轮胎半径的1/3”。
测量火焰蔓延速率时,需避免环境因素的干扰:测试环境的风速需控制在≤0.2m/s(相当于室内无风状态),否则风速会加速火焰蔓延;温度需保持稳定(如23±5℃),避免温度波动影响橡胶的热分解速率。同时,需使用高速摄像机(帧率≥25帧/秒)记录火焰蔓延过程,确保时间测量的准确性。
热释放速率的量化要求
热释放速率(Heat Release Rate,HRR)是衡量燃烧强度的关键指标,反映单位时间内轮胎燃烧释放的热量(单位:kW)。其测量原理基于“氧消耗法”:燃烧过程中消耗的氧气量与释放的热量呈固定比例(约13.1MJ/kg O₂),通过收集燃烧产生的烟气,测量氧气浓度变化,即可计算热释放速率。
热释放速率的两个核心指标为“最大热释放速率(pkHRR)”与“总热释放量(THR)”。pkHRR反映燃烧的最剧烈程度,若pkHRR过高(如超过100kW),会快速升高周围环境温度(如1分钟内将周围1m³空气温度升高至300℃),引发车辆内饰、燃油管等部件燃烧;THR反映轮胎的总燃烧潜能,若10分钟内的THR超过500MJ,相当于燃烧5kg汽油的热量,会导致车辆舱内温度急剧升高,威胁乘员逃生时间。
不同测试设备对热释放速率的测量精度不同,目前主流设备为“锥形量热仪”(Cone Calorimeter)与“大型热释放速率测试仪”(Large-Scale HRR Tester):锥形量热仪适用于轮胎试样(如100mm×100mm×轮胎厚度)的测试,精度较高(误差≤5%);大型热释放速率测试仪适用于完整轮胎的测试,更接近真实场景,但误差较大(≤10%)。两种设备需配合使用,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与代表性。
需注意的是,热释放速率的量化要求需结合“时间维度”——例如,标准中通常要求“pkHRR不得出现在引燃后1分钟内”,因为若最大燃烧强度出现在引燃初期,会快速扩大火势,减少乘员反应时间;同时,“热释放速率需在引燃后5分钟内降至峰值的50%以下”,以确保火势能快速衰减,降低危害。
炭化面积与滴落物的评估
炭化是橡胶燃烧后的主要残留,指橡胶分子链在高温下分解、脱氢后形成的黑色碳质结构。炭化面积的大小直接反映轮胎燃烧的严重程度——炭化面积越大,说明橡胶分解越彻底,轮胎结构损坏越严重。其测量方法为:燃烧结束后,用钢尺测量轮胎表面炭化区域的长度与宽度,计算炭化面积占轮胎总表面积的比例(单位:%)。
炭化面积的限值需结合轮胎结构:乘用车轮胎的炭化面积限值通常为≤30%——若超过该值,轮胎胎侧的橡胶层会完全炭化,失去弹性,无法承受车辆负载;商用车轮胎因胎体更厚,限值可放宽至≤40%,但需附加“炭化区域不得出现开裂”的要求;越野轮胎因胎面花纹深,炭化面积限值为≤25%,以确保花纹的抓地性能不受影响。
滴落物是轮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熔融或半熔融物质(如橡胶熔体、帘线纤维),其危险性在于可能引燃车辆内饰、地毯等易燃部件。滴落物的评估需涵盖“滴落频率”与“引燃能力”两个维度:“滴落频率”要求每分钟滴落次数≤5次;“引燃能力”要求滴落物不能引燃下方100mm处的滤纸(滤纸需符合GB/T 450标准的定量滤纸)。若滴落物引燃滤纸,说明其温度超过滤纸的引燃点(约230℃),会对车辆内饰造成直接威胁。
需补充的是,炭化与滴落物的评估需在燃烧结束后30分钟内完成,避免炭化区域因冷却收缩或滴落物凝固而影响测量结果。同时,需记录炭化区域的位置(如胎侧、胎面)与滴落物的成分(如是否含钢丝帘线),为轮胎材料改进提供方向——例如,若胎侧炭化面积过大,可通过增加炭黑含量(炭黑能提高橡胶的热稳定性)或使用耐高温帘线(如芳纶帘线)来改进。
不同轮胎类型的差异化要求
汽车轮胎按用途可分为乘用车轮胎、商用车轮胎、越野轮胎、防爆轮胎等,不同类型的轮胎因使用场景与结构差异,其高温燃烧性能要求需差异化设计。
乘用车轮胎(如轿车、SUV轮胎)的核心使用场景是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热暴露主要来自发动机舱(80-120℃)与排气管(300-500℃),因此测试需重点模拟“持续中温”与“瞬间高温”场景:持续中温场景要求轮胎在120℃环境中放置2小时无自燃;瞬间高温场景要求用500℃的热辐射源照射胎侧10秒,无火焰蔓延。
商用车轮胎(如卡车、客车轮胎)的负载大(单胎负载可达3吨以上)、行驶时间长(日均行驶8-12小时),轮胎自身温度更高(行驶中胎温可达100-150℃),因此测试需增加“疲劳热暴露”场景:将轮胎安装在测试轮辋上,以80km/h的速度滚动2小时(负载为额定负载的80%),然后测量胎温(需≤120℃),再进行燃烧性能测试——若胎温超过120℃,说明轮胎的散热性能不足,易引发热分解。
越野轮胎(如越野车、工程车轮胎)的使用场景多为非铺装路面(如砂石、泥泞路),需承受尖锐石块的摩擦(摩擦温度可达200-300℃)与树枝等杂物的刮擦,因此测试需增加“局部热损伤”场景:用尖锐刀具在胎侧划开5mm深的切口,然后用300℃的热辐射源照射切口处10秒,要求切口处无火焰蔓延——若火焰从切口处蔓延,说明轮胎的抗损伤燃烧性能不足。
防爆轮胎(缺气保用轮胎)的核心功能是在爆胎后仍能以80km/h的速度行驶80km,因此其胎侧有刚性支撑层(如聚酰胺塑料),测试需重点评估支撑层的燃烧性能:用100kW/m²的热辐射源照射胎侧支撑层1分钟,要求支撑层无熔化或燃烧——若支撑层熔化,会导致轮胎失去缺气保用功能,同时引发燃烧风险。
测试中的样品预处理规范
样品预处理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需消除环境因素与样品状态对燃烧性能的影响。其核心要求包括“状态调节”“尺寸规范”与“缺陷排查”三个方面。
状态调节要求样品在测试前需在标准环境(23±2℃、50±5%相对湿度)中放置24小时,以平衡样品的温度与湿度——橡胶是亲水性材料,若样品含水量过高(如超过1%),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影响热释放速率的测量;若温度过低(如低于18℃),橡胶的硬度会增加,热分解速率会减慢,导致测试结果偏乐观。
尺寸规范需根据测试设备与标准要求确定:若使用锥形量热仪测试,样品需切割为100mm×100mm×轮胎厚度的试样(厚度需保留轮胎的原始结构,如胎侧试样需包含橡胶层与帘线层);若使用完整轮胎测试,需选择未使用过的新轮胎(生产日期不超过6个月),且轮胎气压需调整至额定气压(如2.5bar)——气压过高会导致轮胎胎体紧绷,易引发爆裂;气压过低会导致胎侧下垂,影响火焰蔓延路径。
缺陷排查要求样品不得有磨损、划伤、鼓包等缺陷:磨损的胎面会减少橡胶层厚度,降低热稳定性;划伤的胎侧会成为引燃的薄弱点;鼓包的轮胎内部存在脱层,燃烧时易发生爆裂。若样品存在缺陷,需更换新样品重新测试,确保结果的代表性。
需注意的是,样品预处理的规范需与轮胎的实际使用状态一致——例如,测试冬季轮胎时,需在-10℃环境中放置2小时(模拟冬季使用场景),再进行燃烧性能测试,以评估低温下的燃烧特性;测试夏季轮胎时,需在30℃环境中放置2小时,模拟夏季高温场景。
测试设备的校准与验证
测试设备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需建立严格的校准与验证体系。
温度测量设备(如热电偶、红外测温仪)的校准:热电偶需每年送计量机构校准一次,确保温度测量误差≤±1℃;红外测温仪需每半年校准一次,校准用黑体炉的温度需覆盖测试中常用的温度范围(如0-1000℃)。校准后需记录校准日期与误差值,确保设备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