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外壳防火等级测试中的水平燃烧测试方法要点
防火等级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子设备外壳是防止内部电路引发火灾的重要屏障,其防火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使用安全。水平燃烧测试作为电子设备外壳防火等级评估的核心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模拟材料在水平放置状态下的燃烧行为,评估其火焰传播速度、滴落物危险性等关键指标。本文围绕水平燃烧测试的实际操作,从试样制备、环境控制、燃烧源校准、结果评估等环节,拆解测试中的核心要点,为企业和测试人员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指南。
试样的规格与制备要求
电子设备外壳水平燃烧测试的试样需严格遵循标准尺寸,以UL94为例,常用试样规格为125mm×13mm×(0.8-12.7mm),厚度需与实际产品一致。制备时应从外壳成品或原料的代表性部位取样,避免取边角料或有缺陷(如毛刺、裂纹)的区域——这些缺陷会破坏材料的均匀性,导致燃烧行为异常。
试样需经过状态调节:在23±2℃、50±5%相对湿度的环境中放置至少24小时,确保材料的水分含量和物理状态稳定。若试样表面有油污或灰尘,需用乙醇棉球轻轻擦拭,避免影响燃烧反应。
此外,试样的数量需满足标准要求(通常5个),且每个试样的厚度、材质需一致——若同一批次材料存在厚度差异,需分开测试并单独评估,避免因厚度不均导致结果偏差。
需注意,若外壳为复合材料(如塑料+金属镀层),试样需保留完整的层状结构,不可剥离,否则无法反映实际产品的燃烧特性。
测试环境的控制要点
水平燃烧测试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温度、湿度和气流是核心控制因素。标准要求测试环境温度为20-30℃,湿度45-55%:温度过高会加速材料的热分解,降低ignition temperature(引燃温度),导致燃烧速度偏快;湿度过低则可能使材料干燥,增加可燃性。
气流控制是关键——测试区域需避免draft(气流),比如关闭门窗、避免风扇直吹。UL94和ISO 1210均要求测试在封闭或带防风装置的测试箱中进行,防止气流干扰火焰稳定性或加速火焰传播。若测试过程中发现火焰晃动明显,需暂停测试,调整环境后重新开始。
此外,环境中的氧气浓度需保持正常大气水平(20.9%±0.5%),不可在富氧或缺氧环境中测试——富氧会使燃烧更剧烈,缺氧则会抑制燃烧,两者均会导致结果偏离实际。
燃烧源的参数校准
水平燃烧测试的燃烧源通常为丙烷或甲烷本生灯,其参数校准直接影响测试准确性。首先需校准火焰高度:将本生灯垂直放置,点燃后调节燃料流量,使蓝色火焰高度保持在20mm±2mm(UL94要求)。校准需用标尺在火焰侧面测量,确保火焰尖端达到规定高度。
火焰温度是另一关键参数。以UL94为例,水平燃烧的火焰需在尖端下方4mm处达到规定温度(通常为约950℃),校准可使用热电偶温度计——将热电偶固定在火焰尖端下方4mm位置,待温度稳定后记录数值,若偏差超过±50℃,需调整燃料流量或喷嘴清洁度。
燃料压力需保持稳定,丙烷瓶的输出压力通常控制在0.1-0.2MPa,使用前需检查管道是否泄漏(可用肥皂水涂抹接口,观察有无气泡)。喷嘴需定期清理,避免积碳堵塞导致火焰形状异常。
试样的安装与定位
试样需水平安装在不可燃支架上,安装时需保证:试样一端固定(通常夹住125mm试样的25mm端),另一端(100mm自由端)悬空,且整体保持水平——若试样倾斜,火焰会偏向低侧,导致火焰传播不均匀。支架材质需为金属(如不锈钢),避免燃烧或熔化影响测试。
试样与燃烧源的相对位置需精准:本生灯喷嘴需对准试样自由端的正下方,距离试样底部6mm±1mm。调整时可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间距,确保火焰尖端刚好接触试样的自由端末端(而非侧面)——若火焰接触侧面,会提前引燃试样非测试区域,导致结果不准确。
固定试样的夹具需牢固,避免燃烧过程中试样掉落。夹具的接触面需小,尽量减少对试样传热的影响——若夹具接触面积过大,会加速试样热量散失,减缓燃烧速度。
燃烧时间与火焰施加方式
火焰施加时间需严格遵循标准,以UL94水平燃烧为例,火焰需持续施加10秒。计时从火焰尖端接触试样自由端开始,到10秒后缓慢移开火焰(移开速度需控制在10mm/s内,避免气流扰动火焰)。
施加火焰时需保持火焰稳定,蓝色火焰的尖端需始终接触试样末端——若火焰出现黄色焰尖,说明燃料燃烧不完全,需调整燃料流量或空气进气量(本生灯的空气调节环)。
移开火焰后,需立即开始观察试样的燃烧状态:首先记录“有焰燃烧时间”(火焰未熄灭的持续时间),待有焰燃烧停止后,继续记录“无焰燃烧时间”(阴燃的持续时间)。若火焰在移开前已熄灭,需重新测试该试样。
燃烧过程的观察与记录
燃烧过程需全程实时记录,核心观察点包括:火焰传播的距离(用标尺测量试样上被火焰烧过的长度,精确到1mm)、有焰燃烧时间(用秒表计时,精确到0.1秒)、无焰燃烧时间、滴落物的产生情况(是否有熔滴掉落)及滴落物是否引燃下方棉花(棉花需铺成100mm×100mm的薄层,放置在试样自由端下方300mm处)。
观察时需避免外来光源干扰,测试室应保持半暗状态,以便清晰观察火焰颜色和燃烧范围。若使用相机记录,需设置固定角度(如正前方和侧方),确保能回放燃烧过程。
需特别注意试样的“自熄性”——若移开火焰后试样立即停止燃烧(有焰燃烧时间为0),说明材料的阻燃性能较好;若燃烧持续超过标准限值(如UL94中水平燃烧的有焰燃烧时间超过60秒),则需判定为不通过。
燃烧后的结果评估指标
水平燃烧测试的结果评估需结合多维度指标,以UL94为例,核心指标包括:火焰传播速度(燃烧距离/燃烧时间)、燃烧总长度(试样被烧过的总长度)、滴落物引燃情况。
火焰传播速度是关键:对于厚度≤3mm的试样,速度需≤40mm/min(对应HB40等级);厚度>3mm的试样,速度需≤75mm/min(对应HB75等级)。若燃烧总长度未超过100mm(自由端长度),即使速度略快,也可判定为合格(对应HB等级)。
滴落物的危险性不可忽视:若滴落物引燃棉花,无论其他指标如何,均需判定为不通过——因为滴落物可能引燃周围可燃物,扩大火灾范围。
结果需基于至少5个试样的测试数据:若5个试样中有1个不符合要求,需重新测试5个新试样;若仍有1个不符合,则判定为整体不通过。评估时需注意试样厚度的影响——厚材料的热容量大,燃烧速度通常慢于薄材料,因此不可直接对比不同厚度试样的结果。
测试中的安全操作规范
水平燃烧测试涉及明火和高温,安全操作是底线。首先,燃烧源使用前需检查:燃料瓶需固定在支架上,避免倾倒;管道接口需用卡箍固定,防止泄漏。点燃本生灯时,需先开燃料阀(小流量),再用点火器引燃,不可用火柴直接点燃。
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装备:耐高温手套(避免接触高温试样)、防护眼镜(防止熔滴溅入眼睛)、防火服(避免火焰灼伤)。测试区域需配备ABC干粉灭火器,且需定期检查压力是否正常。
测试后处理:待试样冷却至室温(通常需10-15分钟),再用镊子夹取放入不可燃容器(如铁盒)。燃烧后的残渣需分类处理——塑料残渣需避免与易燃物混放,金属支架需清理表面的炭黑和熔化物,确保下次测试的准确性。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