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中的数据存储加密要求分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1-11-23

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提升,其承载的用户隐私、运行状态、运维记录等数据已成为关键资产。数据存储加密作为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本文结合国内外主流安全认证标准(如CCRC、ISO 27001、IEEE 1547),系统分析储能系统数据存储加密的具体要求,为企业满足认证合规性提供实践参考。

认证标准中的数据分类与加密等级对应

储能系统的数据类型复杂,不同数据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加密等级的差异。多数认证标准首先要求企业对存储数据进行分类:第一类是敏感数据,包括用户身份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电力消费数据、储能系统核心参数(如电池容量、充放电策略);第二类是重要数据,如运维记录、故障日志、设备状态数据;第三类是普通数据,如公开的产品说明、非敏感的系统日志。

以国内CCRC认证为例,敏感数据要求采用“强加密”,即加密算法强度不低于AES-256;重要数据采用“中等加密”,如AES-128;普通数据可采用“基本加密”或不加密,但需明确标注。国际标准ISO 27001则强调“风险导向”,要求企业根据数据泄露的影响程度(如财务损失、声誉损害)确定加密等级,例如储能电站的核心运行数据因可能影响电网稳定,必须采用最高等级加密。

需要注意的是,认证中数据分类并非一成不变,企业需定期评审数据分类的合理性——若某类数据的敏感程度上升(如用户消费数据因法规要求变为敏感),必须同步提升加密等级,否则将不符合认证持续有效性要求。

合规加密算法的选型要求

加密算法是数据存储加密的基础,认证标准对算法的合规性有明确限制。主流认证体系均要求使用“经认可的加密算法”,即通过密码管理部门或国际标准组织验证的算法。

在对称加密算法方面,国内CCRC要求优先使用SM4算法(国家密码局认可),若使用国际算法(如AES),则必须满足AES-256强度;国际标准如ISO 27001则允许AES、3DES等,但3DES因密钥长度较短(168位),已逐渐被AES取代。非对称加密算法方面,国内要求使用SM2,国际常用RSA(密钥长度≥2048位)或ECC(椭圆曲线加密,密钥长度≥256位)。

哈希算法用于数据完整性保护,认证要求必须使用抗碰撞的算法:国内SM3、国际SHA-256(或更高版本如SHA-3)。需避免使用已被破解的算法(如MD5、SHA-1)——即使企业之前用了MD5,认证时也必须替换,否则直接不通过。

另外,认证中要求算法的实现必须“正确无误”:企业不能自行修改算法代码,需使用经过验证的开源库(如OpenSSL)或厂商提供的合规实现(如华为的SM4加密模块),并提供算法实现的合规性证明(如厂商的资质证书)。

密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认证要点

加密的安全依赖于密钥管理,认证标准对密钥的生成、存储、轮换、销毁全流程均有严格要求。

密钥生成:必须使用密码学安全的随机数生成器(CSPRNG),如国内的SM3随机数生成器、国际的/dev/urandom(Linux系统)。禁止使用可预测的随机数(如基于时间戳生成密钥)——某储能企业曾因用时间戳生成密钥被认证机构驳回,理由是“密钥易被猜测”。

密钥存储:密钥不能明文存储,必须加密后存储(如用主密钥加密数据密钥)。主密钥的存储要求更高——国内CCRC要求主密钥必须存储在硬件安全模块(HSM)中,国际标准允许使用可信平台模块(TPM)。禁止将密钥存储在普通文件或数据库中(即使加密),因为容易被非法访问。

密钥轮换:认证要求定期轮换密钥,周期根据数据敏感程度而定:敏感数据的密钥轮换周期不超过90天,重要数据不超过180天,普通数据不超过365天。轮换时必须生成新密钥,并用新密钥重新加密所有数据(或对数据进行重加密),旧密钥需立即销毁。

密钥销毁:必须“不可恢复”——对于电子存储的密钥,需用随机数据覆盖至少3次;对于纸质存储的密钥,需粉碎或焚烧。禁止直接删除密钥文件(因为可以恢复),某企业曾因直接删除密钥文件被认证机构要求整改,理由是“密钥仍可通过数据恢复工具获取”。

存储介质的静态加密要求

数据存储介质(如硬盘、SSD、可移动U盘)的加密是存储加密的最后一道防线,认证要求“静态数据必须加密”(即数据处于存储状态时的加密)。

对于固定存储介质(如服务器硬盘、储能控制器内置SSD),认证要求采用“全盘加密(FDE)”或“卷加密”。全盘加密是对整个存储介质进行加密,即使介质被盗窃,也无法读取数据;卷加密是对特定分区或卷进行加密,适用于存储敏感数据的分区。国内CCRC要求固定存储介质必须使用全盘加密,国际标准如ISO 27001允许卷加密,但需证明加密范围覆盖所有敏感数据。

对于可移动存储介质(如U盘、移动硬盘),认证要求更严格:必须使用硬件加密(而非软件加密),加密强度不低于AES-256;必须设置访问密码(密码长度≥8位,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特殊字符);禁止使用未加密的可移动介质存储敏感数据。某储能企业曾因使用未加密的U盘拷贝敏感数据被认证机构罚款,理由是“可移动介质易丢失导致数据泄露”。

另外,认证要求对存储介质进行“物理保护”:固定存储介质需安装在安全的机房(如带门禁、监控的机房),可移动存储介质需登记造册,专人保管,使用前需审批。

数据完整性与防篡改的加密联动

加密不仅是保密,还要防止数据被篡改,认证标准要求“加密与完整性保护联动”——即加密的数据必须同时具备完整性校验机制。

常用的完整性保护方法是“哈希+数字签名”:对于存储的敏感数据,首先计算其哈希值(如SM3或SHA-256),然后用私钥对哈希值进行签名(数字签名)。当读取数据时,需重新计算哈希值,并用公钥验证签名——若哈希值不一致或签名验证失败,说明数据已被篡改,需拒绝访问。

认证要求完整性校验必须“实时进行”:对于动态存储的数据(如实时运行数据),每写入一次数据都要计算哈希值并签名;对于静态存储的数据(如历史运维记录),需定期(如每天)进行完整性校验。某储能企业采用每天校验一次历史数据的方式,通过了CCRC认证,理由是“确保数据未被篡改”。

另外,认证要求完整性校验的结果必须“可审计”:校验日志需记录校验时间、数据标识、哈希值、签名结果,日志需保存至少6个月,以便认证机构检查。

加密操作的审计与可追溯性要求

认证标准要求所有加密操作(如密钥生成、加密、解密、密钥轮换)必须有“可追溯的审计日志”,以便发生安全事件时定位责任。

审计日志的内容包括:操作时间、操作类型(如“生成密钥”“加密数据”“解密数据”)、操作人(或系统账号)、操作对象(如“用户数据文件”“密钥A”)、操作结果(成功/失败)。例如,当某管理员解密敏感数据时,日志需记录“2024-05-20 14:30:00,管理员张三,解密操作,对象:用户消费数据文件,结果:成功”。

认证要求审计日志必须“不可篡改”:日志需存储在只读介质(如写保护的硬盘)或第三方日志服务器(如Syslog服务器),禁止存储在可修改的介质中(如普通服务器硬盘)。另外,日志需进行哈希校验,确保日志本身未被篡改——某企业用Syslog服务器存储日志,并每天计算日志的哈希值,通过了ISO 27001认证。

审计日志的保留时间:国内CCRC要求保留至少1年,国际标准如ISO 27001要求保留至少6个月。当发生安全事件时,企业需提供审计日志给认证机构或监管部门,以证明加密操作的合规性——某企业曾因日志保留时间不足6个月被认证机构要求补充,理由是“无法追溯过去的操作”。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储能系统安全认证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