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与新能源并网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2-18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风电、光伏等)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与运行特性发生深刻变化,输变电设备作为电力传输的核心载体,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新能源电力的消纳效率与系统稳定。然而,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对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环境、负载特性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可靠性评估方法需适配新场景。本文围绕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的核心要素,结合新能源并网的技术特性,分析两者间的适应性问题,为优化设备运行与新能源消纳提供实践参考。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的核心维度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的基础是对设备“故障-恢复”全周期的量化分析,核心维度包括四大类:一是设备故障率,通常以“每百台年故障次数”或“单位时间故障概率”计量,例如国内某电网公司统计的110kV变压器年故障率约为0.12次/百台年,其中绕组过热故障占比达35%;二是平均故障恢复时间(MTTR),反映设备故障后修复的效率,比如断路器的机械故障MTTR约为8小时,而绝缘故障因需更换部件,MTTR可延长至72小时;三是设备可用率,即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时间占比,计算公式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除以(MTBF+MTTR),例如GIS设备(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的可用率通常高于99.8%;四是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通过识别设备潜在故障模式(如变压器套管密封失效导致的油泄漏)、分析其对系统的影响(如导致线路跳闸),并量化危害性指数(严酷度×发生概率×可检测度),为优先级维护提供依据。

这些维度的构建依赖长期的运行数据积累,传统评估中,数据主要来自设备台账、故障记录与检修报告,例如某省电网的“设备可靠性管理系统”已积累了10年的10kV-500kV设备故障数据,覆盖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12类核心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评估维度更侧重“稳态运行”下的统计,例如假设设备负载率稳定在50%-70%,但新能源并网后,负载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这些维度的准确性——比如变压器在高负载率下的绕组故障率会显著上升,若仍用稳态下的故障率数据,评估结果将偏于乐观。

此外,设备可靠性还与“环境应力”相关,比如沿海地区的输变电设备因盐雾腐蚀,绝缘故障故障率比内陆地区高2-3倍,这也是评估中需纳入的修正因子,但传统评估多以“区域平均环境”为基础,未针对新能源集中区域(如沙漠光伏基地、沿海风电场)的特殊环境做细分。

新能源并网对输变电设备的负载特性影响

新能源(风电、光伏)的出力特性以“间歇性、波动性、反调峰”为核心,直接改变了输变电设备的负载曲线。以风电为例,某北方风电场的出力在冬季清晨(6-8点)可达额定容量的80%,而午后(12-14点)因风速下降,出力降至额定容量的10%以下;光伏的出力则集中在上午9点至下午5点,正午12点可达额定容量的90%,夜间出力为零。这种“峰谷差大、变化速率快”的负载特性,对输变电设备的“动态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

具体来看,变压器的负载率波动会导致绕组温度的快速变化:当风电出力骤增时,变压器负载率从30%升至70%,绕组温度可能在1小时内上升25℃,而温度循环变化会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研究表明,变压器绕组温度每升高10℃,绝缘寿命将缩短一半;对于断路器而言,新能源并网后的“频繁投切”操作(如风电弃风时需断开线路)会增加机械磨损,例如某风电场配套的35kV断路器,因年均操作次数从传统的50次增至200次,其机械故障故障率从0.08次/百台年升至0.21次/百台年。

此外,新能源的“反调峰”特性会导致输变电设备的“逆向负载”:比如夜间光伏出力为零,而风电出力较高,若电网负荷较低,电力可能从新能源基地反向传输至主网,此时变压器需运行在“逆变换”状态(即低压侧进电、高压侧出线),而传统变压器的设计更侧重“正向负载”,逆变换下的绝缘应力与散热效率会发生变化——某电网公司的测试显示,110kV变压器逆变换运行时,顶层油温比正向运行高8℃,绝缘油的酸值上升速率快15%。

这些负载特性的变化,意味着传统基于“稳态负载”的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已无法准确反映新能源并网后的实际运行状态,需重新审视评估的前提假设。

新能源波动性下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需求

传统输变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以“定期巡检+离线检测”为主,例如变压器每季度检测一次油中溶解气体(DGA),断路器每半年测试一次分合闸速度,这种模式的响应速度约为“天级”,无法适配新能源“分钟级”的负载波动。而新能源并网后的设备状态变化更快速、更频繁,需要“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的体系。

以变压器为例,新能源负载波动导致的绕组温度快速变化,需要实时监测绕组热点温度——传统的“顶层油温+负载率”估算方法(根据IEC 60076标准)误差较大,当负载率变化速率超过10%/小时时,估算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可达15℃以上。因此,需安装“光纤光栅(FBG)温度传感器”直接监测绕组热点温度,其测量精度可达±1℃,响应时间小于1秒,能实时捕捉温度的突变;同时,油中溶解气体的监测需从“季度离线”改为“在线实时”,例如某风电场配套的110kV变压器安装了在线DGA监测装置,当绕组温度骤升导致绝缘分解时,装置可在30分钟内检测到乙炔气体(C2H2)浓度上升,并触发预警。

对于断路器,新能源带来的“频繁操作”需监测机械特性的变化:传统的离线测试只能获取“某一时刻”的分合闸时间(例如标准要求分闸时间≤50ms),而在线监测可记录每一次操作的分合闸速度、同期性、触头磨损量——某风电场的35kV断路器在线监测数据显示,当操作次数超过150次后,分闸速度从1.2m/s降至0.9m/s,而速度下降会导致灭弧时间延长,增加电弧对触头的烧蚀,此时需提前检修,避免故障发生。

此外,新能源逆变器产生的谐波电流会加重输变电设备的绝缘应力,例如3次、5次谐波电流会导致变压器绕组的附加损耗增加,温度上升。因此,需实时监测线路的谐波含量:某光伏基地的10kV线路谐波监测数据显示,当光伏出力达到额定容量的80%时,3次谐波电流占比可达5%(超过GB/T 14549标准的4%限值),此时变压器的附加损耗增加12%,需调整负载率以降低谐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并网后的状态监测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某100MW风电场配套的输变电设备,每月产生的监测数据从传统的500条增至10万条,这需要借助“边缘计算+云计算”的架构:边缘设备(如智能终端)实时处理温度、电流等高频数据,筛选出异常值后上传至云端,云端平台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如LSTM神经网络)预测设备状态变化,例如预测变压器绕组温度在未来2小时内的变化趋势,提前发出“负载调整”指令。

传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传统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的主流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FTA)、可靠性框图(RBD)、马尔可夫模型等,这些方法的核心假设是“设备运行环境稳定、负载特性不变、故障模式可预测”,但新能源并网后,这些假设均受到挑战。

以故障树分析(FTA)为例,传统FTA通过构建“顶事件(如变压器跳闸)-中间事件(如绕组故障、保护误动)-底事件(如绝缘老化、温度过高)”的逻辑树,计算顶事件的发生概率。但在新能源场景下,“温度过高”的底事件不再是“稳态负载”导致的,而是“负载率骤增+散热不良”的组合,且负载率骤增的概率与风电出力的预测误差相关——若风电出力预测误差从5%升至15%,“温度过高”的发生概率将增加3倍,而传统FTA未将“新能源预测误差”纳入逻辑树,导致评估结果偏于保守。

再看可靠性框图(RBD),传统RBD将设备视为“串联”或“并联”系统,假设设备的可靠性参数(如故障率、可用率)是恒定的。但新能源并网后,变压器的故障率随负载率波动而变化——当负载率从30%升至70%,故障率从0.05次/百台年升至0.18次/百台年,此时RBD中的“恒定故障率”假设不成立,无法准确计算系统的可靠性;对于马尔可夫模型,传统模型将设备状态分为“正常-故障-维修”三个状态,而新能源下设备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绝缘老化但未触发保护),此时状态转移概率需考虑“负载波动速率”等动态因素,传统模型的“静态转移概率”无法适配。

此外,传统评估方法的“维修策略”假设是“事后维修”或“定期维修”,而新能源场景下需“状态维修”(即根据设备状态监测数据调整维修时机)。例如,传统变压器的定期维修周期为5年,而新能源下若绕组绝缘老化速率加快,维修周期需缩短至3年,若仍用传统的“5年周期”,设备故障概率将从0.03次/百台年升至0.08次/百台年——传统评估方法未将“维修策略调整”与“新能源特性”关联,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脱节。

适配新能源场景的可靠性评估指标优化

为适配新能源并网的技术特性,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需在传统指标基础上,补充“动态性”与“环境关联性”指标,核心优化方向包括四类。

一是“动态故障率”:将设备故障率与负载率、温度等动态参数关联,例如构建“变压器故障率-负载率”曲线——当负载率<40%时,故障率为0.05次/百台年;负载率在40%-70%时,故障率线性升至0.15次/百台年;负载率>70%时,故障率指数级增长至0.3次/百台年。某电网公司通过采集100台风电场配套变压器的运行数据,建立了这样的动态故障率模型,评估结果比传统模型更接近实际故障情况。

二是“温度循环寿命损耗”:量化温度波动对绝缘材料的影响,计算公式为“每次温度循环的寿命损耗率×循环次数”,其中“温度循环”定义为“温度从T1升至T2再降至T1”,例如变压器绕组温度从40℃升至65℃再降至40℃,每次循环的寿命损耗率约为0.001%。新能源并网后,若每日温度循环次数从2次增至5次,年寿命损耗率将从0.73%升至1.82%,需将此指标纳入评估,以预测设备的“剩余绝缘寿命”。

三是“频繁操作下的机械寿命损耗”:针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将机械寿命与操作次数关联——例如某品牌35kV断路器的机械寿命为1000次操作,若年均操作次数从50次增至200次,机械寿命将从20年缩短至5年。评估中需引入“机械寿命消耗率”指标(即年操作次数/额定操作次数),当消耗率超过10%/年时,需触发“提前检修”预警。

四是“谐波耐受能力”:新能源逆变器产生的谐波电流会增加设备的附加损耗,评估中需补充“谐波损耗率”指标(即谐波导致的损耗占总损耗的比例),例如当3次谐波电流占比为5%时,变压器的附加损耗率约为8%,此时需限制负载率至60%以下,以避免温度过高。

这些优化后的指标,将传统的“静态统计”转向“动态关联”,更贴合新能源并网后的设备运行状态,例如某风电场通过引入“动态故障率”与“温度循环寿命损耗”指标,将变压器的可靠性评估结果从“可用率99.7%”调整为“可用率99.5%”,更准确反映了实际运行风险。

输变电设备冗余配置与新能源消纳的协同

输变电设备的冗余配置是提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冗余设计更侧重“容量备用”(如变压器容量备用系数为1.2),而新能源并网后,冗余配置需与“新能源消纳”协同——即通过冗余设备的“灵活投切”,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同时降低单台设备的负载率波动,延长设备寿命。

以风电场配套的变压器为例,传统设计通常采用“1台大容量变压器”(如100MW风电场配1台110kV/35kV、120MVA变压器),但这种配置下,变压器负载率波动大(从20%至80%),绝缘老化快。若改为“2台60MVA变压器并联”,则可根据风电出力调整投运台数:当出力低于50MW时,投运1台变压器,负载率约为83%;当出力高于50MW时,投运2台变压器,负载率约为42%。这种“动态冗余”配置,既降低了单台变压器的负载率波动(从60%降至41%),又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某风电场的实践显示,双变压器并联后,弃风率从8%降至5%,同时变压器的年故障率从0.15次/百台年降至0.09次/百台年。

对于线路冗余,新能源基地通常采用“双回线”配置(如两条35kV线路并联),当其中一条线路故障时,另一条线路可承载全部新能源出力,避免弃风。但双回线的“同步投切”需与新能源出力预测协同:例如当风电出力预测为70MW时,投运1回线(容量80MW),若出力骤增至90MW,立即投运第二回线,此时每条线路的负载率为45%,远低于额定容量的80%限值,既保证了线路的可靠性,又避免了“过负载”风险。

此外,冗余配置的“智能化控制”是关键——通过“新能源出力预测系统”与“输变电设备监控系统”的联动,实现冗余设备的“自动投切”。例如某光伏基地的35kV变压器组,通过接入光伏出力预测数据(预测精度90%),当预测出力从30MW升至60MW时,系统自动投运第二台变压器,负载率从50%降至25%,绕组温度上升速率从20℃/小时降至10℃/小时,绝缘寿命损耗率降低50%。

案例:风电场并网区域的变压器可靠性调整

某北方风电场装机容量为150MW,配套2台110kV/35kV、80MVA变压器(并联运行),2021年投运后,因风电出力波动大(峰谷差达120MW),变压器负载率从25%升至75%,导致绕组温度循环变化频繁(每日3-4次温度变化超过20℃)。2022年,该风电场变压器的年故障率达0.18次/百台年,高于电网公司的平均水平(0.12次/百台年),且绝缘油的酸值从0.03mgKOH/g升至0.08mgKOH/g(标准限值为0.1mgKOH/g),绝缘寿命预计缩短至15年。

针对此问题,电网公司联合设备厂家开展了“可靠性评估优化”:首先,通过在线监测系统采集了变压器的负载率、绕组温度、油中溶解气体等数据,构建了“动态故障率”模型——当负载率>60%时,故障率从0.08次/百台年升至0.22次/百台年;其次,计算“温度循环寿命损耗”:每日温度循环次数为4次,年寿命损耗率为1.46%,剩余绝缘寿命约为17年;然后,优化冗余配置:将2台80MVA变压器改为3台50MVA变压器并联,根据风电出力调整投运台数——当出力<50MW时,投运1台;50-100MW时,投运2台;>100MW时,投运3台。

优化后,2023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