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与电网故障诊断系统的协同应用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3-01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输变电设备是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电网故障诊断系统则是快速定位、处置故障的关键工具。随着电网规模扩大与复杂度提升,单一的可靠性评估或故障诊断已难以满足精细化运维需求——将两者协同应用,既能通过可靠性数据为故障诊断提供预判依据,也能借助故障信息反哺可靠性模型优化,形成“预防-响应-迭代”的闭环机制。这种协同不仅能降低故障发生率,还能缩短故障处置时间,是当前电网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的核心数据与模型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的基础是多源数据的整合——首先是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包括出厂参数、安装日期、运行年限等静态信息;其次是动态监测数据,如变压器的油色谱分析(H2、C2H2等特征气体含量)、断路器的分合闸次数与机械特性(合闸时间、弹跳幅度)、输电线路的导线温度与弧垂监测数据;还有巡检与检修记录,比如红外测温发现的接头过热、绝缘子污秽度检测结果等。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设备状态的“数字画像”。

在数据基础上,可靠性评估需借助数学模型量化设备失效概率。常用模型包括故障树分析(FTA),通过逐层拆解设备故障原因(如变压器故障的“树状”结构:顶层事件是“变压器停运”,下一层是“绕组故障”“铁芯故障”“冷却系统故障”,再下一层是“绕组绝缘老化”“铁芯多点接地”等),计算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对顶层事件的影响;Weibull分布模型则用于拟合设备失效率曲线,通过历史故障数据确定形状参数(β)与尺度参数(η)——当β>1时,失效率随时间递增(如老化设备),β=1时失效率恒定(偶发故障),β<1时失效率递减(初期磨合阶段)。

此外,状态转移矩阵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它将设备状态划分为“正常”“轻度劣化”“中度劣化”“重度劣化”“故障”五个等级,通过统计不同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如“正常”到“轻度劣化”的年转移概率),预测设备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状态变化趋势。这些模型的输出结果,如设备“未来1年失效率”“关键部件故障概率”,是可靠性评估的核心结论。

电网故障诊断系统的技术逻辑

电网故障诊断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快速定位故障元件(如“110kV XX线路中段故障”“220kV XX变电站#1变压器低压侧绕组故障”)并判断故障类型(如短路故障、接地故障、断线故障)。其输入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故障录波装置,记录故障发生时的电流、电压波形(如短路故障时的电流突增、电压骤降);二是保护与自动装置的动作信号,如线路保护的“过流保护动作”“零序保护动作”、断路器的“跳闸位置”信号;三是SCADA系统的遥测/遥信数据,如母线电压、线路潮流的突变情况。

故障诊断的技术路径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规则的诊断,通过预定义的“故障-动作”逻辑库实现——例如,当“110kV线路保护零序I段动作”“线路断路器跳闸”“线路对侧保护无动作”“母线电压正常”同时满足时,系统会判定“本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第二类是基于案例的推理(CBR),将历史故障案例(包括故障类型、保护动作组合、录波特征)存储为案例库,当新故障发生时,通过相似度匹配(如保护动作序列的余弦相似度、录波波形的互相关系数)找到最接近的历史案例,快速输出诊断结果;第三类是机器学习方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模型,从大量故障数据中提取特征——比如,变压器故障时油色谱数据的“特征气体比值”(如C2H2/C2H4、CH4/H2)、线路故障时电流波形的“谐波含量”(如3次谐波占比),让模型自主学习“特征-故障”的对应关系。

无论采用哪种技术,故障诊断系统的关键要求是“快速”与“准确”——对于输电线路故障,诊断时间需控制在分钟级甚至秒级,否则会扩大故障影响范围;而准确性则依赖于规则库的完善或模型的训练质量,比如某变电站曾因规则库未更新“新型智能保护装置的动作逻辑”,导致一次线路故障被误判为母线故障,延误了处置时间。

协同应用的底层数据打通路径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协同,首先要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传统模式下,可靠性评估系统的数据来自设备运维管理系统(PMS),而故障诊断系统的数据来自SCADA、故障录波系统,两者的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更新频率差异很大:比如PMS中的设备编码是“运维编号”(如“变-001-2020”),而SCADA中的设备编码是“调度编号”(如“220kV-01-001”),同一台变压器在两个系统中的编码不同,导致数据无法关联。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数据标准化”与“数据中台”建设。数据标准化方面,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61970/61968标准提供了统一框架——其中IEC 61970定义了公共信息模型(CIM),将电网设备、数据、业务流程抽象为标准化的类与属性,比如“变压器”类包含“额定容量”“电压等级”“生产厂商”等属性,“故障事件”类包含“故障时间”“故障类型”“影响范围”等属性;IEC 61968则聚焦于配电与用电领域的信息交换。通过将各系统的数据映射到CIM模型,实现设备编码、数据格式、语义的统一——比如将PMS的“运维编号”与SCADA的“调度编号”关联到同一CIM设备实例,确保“220kV-变压器-001”在两个系统中指向同一台设备。

数据中台则是实现数据打通的技术载体。它通过ETL(抽取-转换-加载)工具将PMS、SCADA、故障录波系统、可靠性评估系统、故障诊断系统的数据整合到统一的存储与计算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方使用”。例如,当故障诊断系统产生一条“220kV-变压器-001”的故障记录(故障类型:绕组绝缘击穿,故障时间:2024-03-15 14:30),数据中台会自动将该记录转换为CIM格式,并推送至可靠性评估系统,更新该变压器的“故障历史”数据;反之,当可靠性评估系统计算出“220kV-变压器-001”的“当前可靠性等级为B级(中等风险)”,数据中台会将该结果推送至故障诊断系统,作为其诊断时的“设备状态前置条件”。

此外,数据打通还需要明确“数据权责”——比如哪些数据属于“可靠性评估系统输出”、哪些属于“故障诊断系统输入”,避免数据重复采集或推诿;同时要保障数据的“实时性”,比如故障诊断系统需要可靠性评估系统的“设备当前状态”(如“变压器是否处于劣化状态”),这就要求可靠性评估系统每隔1小时更新一次设备状态数据,并通过数据中台实时同步至故障诊断系统。

可靠性评估对故障诊断的预判支撑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的结果,能为故障诊断系统提供“预判性”依据,大幅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最典型的场景是“故障类型预判”——当可靠性评估系统通过Weibull模型计算出某台220kV变压器的形状参数β=2.8(远大于1),说明该变压器已进入“快速老化阶段”,失效率随时间快速上升,且历史故障数据显示该型号变压器的主要失效模式是“绕组绝缘击穿”(占故障总数的65%)。此时,若故障诊断系统接到该变压器的“油色谱异常”信号(C2H2含量从10ppm骤升至50ppm,超过预警阈值),系统会直接将“绕组绝缘故障”作为首要怀疑对象,而不是逐一排查“冷却系统故障”“铁芯故障”等可能性,诊断时间从原来的15分钟缩短至3分钟。

另一类场景是“故障部位预判”。例如,某条110kV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评估结果显示,其“绝缘子污秽度”指标连续3个月超标(污秽度等级达到IV级,超过III级的预警值),且该线路所在区域近期降雨较少,空气湿度低——根据可靠性模型,绝缘子闪络的概率是正常情况下的8倍。当该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诊断系统会优先调取“绝缘子状态监测数据”(如泄漏电流值),并结合保护动作逻辑(零序I段保护动作),快速定位到“线路中段第123号杆塔的绝缘子闪络”,而不是传统模式下需要人工登塔逐一检查,避免了“误判为导线断裂”的情况发生。

此外,可靠性评估的“关键设备清单”能提升故障诊断的“优先级排序”能力。电网中的设备并非同等重要——可靠性评估通过“重要度分析”(如某主变压器的停运会影响10万户居民用电,重要度为9.5分,满分为10分),将设备划分为“关键设备”“重要设备”“一般设备”三个等级。故障诊断系统会对“关键设备”的故障信号设置“最高优先级”,例如某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发生故障时,系统会立即中断其他非关键设备的诊断任务,优先处理主变压器的故障信息,确保关键设备的故障处置“零延误”。

故障诊断结果对可靠性模型的迭代优化

故障诊断系统的“真实故障数据”是可靠性评估模型的“新鲜血液”——传统可靠性评估模型的缺陷在于,其数据主要来自“历史故障记录”,而这些记录往往存在“滞后性”或“不完整性”:比如某型号SF6断路器的可靠性模型基于5年前的100台设备数据,认为其“机械故障概率”为8%,但随着设备使用年限增加,最近1年该型号断路器在某电网公司的15台设备中发生了5次“分合闸卡涩”故障(机械故障),故障概率升至33%,但可靠性模型未及时更新,导致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

故障诊断系统的实时故障数据能直接修正可靠性模型的参数。例如,上述断路器的故障诊断结果包含“故障类型”(机械故障)、“故障原因”(分合闸机构中的弹簧疲劳)、“故障时间”(2024年1-6月)等详细信息,可靠性评估系统会将这些数据纳入Weibull模型的“样本集”,重新计算形状参数β与尺度参数η——原来的β=1.2,现在更新为β=2.1,说明该断路器的失效率随时间上升的速度更快;原来的“机械故障概率”8%也更新为33%,让可靠性评估结果更贴近实际。

除了参数更新,故障诊断的“故障原因分析”还能优化可靠性模型的“故障树结构”。例如,某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可靠性故障树原来将“冷却系统故障”作为“变压器停运”的次要底事件(权重15%),但最近1年的故障诊断结果显示,该变电站的2次变压器停运都是“冷却系统的潜油泵故障”(占比100%),且故障原因是“潜油泵的密封件老化,导致油泄漏,冷却效率下降,变压器油温超标跳闸”。基于此,可靠性评估系统会将“冷却系统故障”的权重从15%提升至30%,并在故障树中新增“潜油泵密封件老化”这一底事件,让故障树更符合设备当前的失效模式。

这种“故障数据-模型优化”的闭环,能让可靠性评估模型从“静态”变为“动态”——传统模型是“一年一更新”,现在通过故障诊断系统的实时数据推送,模型能“每月一更新”甚至“每周一更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从原来的75%提升至90%以上。

协同应用中的算法融合实践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协同,不仅是数据的打通,更是算法的深度融合——通过将两者的算法优势结合,能解决单一算法的局限性。例如,可靠性评估的“故障树分析(FTA)”擅长“逻辑推理”,但难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如故障录波的波形数据);而故障诊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擅长从波形数据中提取特征,但缺乏“领域知识”的指导。将两者融合后,故障树的“规则”能作为CNN的“先验知识”,指导模型的特征选择——比如故障树中“变压器绕组故障”的关键特征是“C2H2含量”“绕组温度”“电流波形的谐波含量”,CNN会优先提取这些特征,而不是盲目学习所有波形细节,模型的训练时间缩短了40%,准确率提升了15%。

另一类融合是“状态转移矩阵”与“基于案例的推理(CBR)”的结合。状态转移矩阵能描述设备当前的“状态”(如“中度劣化”),而CBR的核心是“案例匹配”——传统CBR会匹配所有历史案例,即使案例中的设备状态是“正常”,但融合后,CBR会先根据状态转移矩阵的“当前状态”过滤案例库,只匹配“中度劣化”状态下的历史案例,比如某变压器当前处于“中度劣化”状态,CBR会从案例库中筛选出“同型号、同状态、同运行年限”的20个案例,而不是原来的100个案例,匹配的相似度从原来的60%提升至85%,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大幅提高。

贝叶斯网络(BN)是两者协同的“通用融合框架”。贝叶斯网络能将“可靠性评估的先验概率”与“故障诊断的后验证据”结合,计算“故障类型”的后验概率。例如,可靠性评估得出某断路器的“机械故障先验概率”为15%,“电气故障先验概率”为8%;故障诊断系统提供的“后验证据”是“断路器分合闸时间延长”(机械故障的典型特征)与“触头温度正常”(排除电气故障)。通过贝叶斯网络的概率推理,“机械故障的后验概率”会从15%提升至70%,“电气故障的后验概率”降至2%,系统会直接判定为“机械故障”,避免了误判。

某电网公司的实践显示,算法融合后,故障诊断的准确率从原来的80%提升至92%,可靠性评估的失效率预测误差从12%降至5%,充分体现了协同的价值。

典型场景下的协同应用案例

某省级电网公司的220kV XX变电站#1主变压器,是该地区的“关键设备”(可靠性重要度9.8分)。2024年3月,可靠性评估系统通过Weibull模型计算得出,该变压器的形状参数β=2.9,处于“快速老化阶段”,且主要失效模式是“绕组绝缘击穿”(占故障总数的70%)。同时,可靠性系统将该变压器标记为“高风险设备”,并推送至故障诊断系统。

2024年4月10日,该变压器的“油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发出预警:C2H2含量从12ppm升至48ppm,超过30ppm的阈值。故障诊断系统立即调取该变压器的可靠性评估结果(高风险、绕组绝缘故障为主),并结合“绕组温度”(从60℃升至75℃)、“电流波形”(3次谐波占比从5%升至12%)等数据,通过贝叶斯网络推理,得出“绕组绝缘故障的后验概率”为89%,并快速定位到“绕组A相的中部位置”。

运维人员根据诊断结果,立即对该变压器进行停电检修,现场检查发现绕组A相的绝缘纸已出现“龟裂”,且有局部放电痕迹,与诊断结果完全一致。检修后,故障诊断系统将“本次故障的详细信息”(故障类型、部位、原因)推送至可靠性评估系统,可靠性系统重新计算该变压器的Weibull模型参数——β从2.9降至1.8(说明检修后失效率上升速度放缓),并更新了“绕组绝缘故障”的概率(从70%降至50%)。

这个案例中,协同应用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判”——可靠性评估提前标记了高风险设备,让故障诊断系统有了“针对性”;二是“快速诊断”——结合可靠性数据,诊断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三是“迭代优化”——故障数据反哺可靠性模型,让评估结果更准确。

协同系统的运维与数据安全保障

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与故障诊断协同系统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完善的运维体系与数据安全保障。首先是“运维团队”的建设——协同系统涉及PMS、SCADA、数据中台、可靠性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输变电设备可靠性评估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