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电力

能源电力

服务热线:

锂电池循环寿命测试中温度对容量衰减率的影响分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2-04-06

电池循环寿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锂电池循环寿命是评估其实际应用价值的核心指标,而温度作为环境变量中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电池内部电化学过程的效率与稳定性。在循环寿命测试中,温度波动会导致容量衰减率出现显著差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加速电池老化,但其作用机制却各不相同。本文将从SEI膜、活性物质、电解液等核心环节出发,详细分析温度对容量衰减率的具体影响,为测试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温度对SEI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是电池内部的“保护屏障”,其质量直接决定容量衰减速率。低温环境(如0℃以下)中,电解液还原反应的动力学速率显著降低,生成的SEI膜以有机成分(如聚碳酸酯)为主,结构疏松、厚度不均,阻抗可达到常温下的3-5倍。这种膜在循环过程中容易因锂离子嵌入/脱出的应力而破裂,需要不断消耗活性锂进行修复——据测试,-10℃下循环的电池,每100次循环会额外消耗约5%的锂源,直接导致容量下降。

而高温环境(如45℃以上)中,SEI膜的稳定性会受到挑战:膜中的无机成分(如Li₂CO₃)会发生热分解,生成Li₂O与CO₂,导致膜的致密性下降。此时电解液会持续渗透到负极表面,引发新的还原反应,形成“多层SEI膜”——这种膜的阻抗虽低于低温膜,但副反应的持续进行会不断消耗锂源,最终导致容量衰减率加速。例如55℃下循环的NCM电池,200次循环后SEI膜厚度比常温下厚2倍,容量保持率低18%。

活性物质的结构稳定性与温度的关联

正极活性物质(如NCM、LFP)的晶体结构对温度极为敏感。高温下,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会加剧:以NCM811为例,55℃循环时,Ni²⁺的溶解量是25℃下的4倍,这些离子会迁移到负极表面沉积,破坏石墨的层状结构,同时正极内部的晶格氧会因热激发而释放,导致晶体结构坍塌——某实验显示,NCM811在55℃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仅为62%,而常温下可达77%。

低温环境中,活性物质的问题则集中在“锂残留”:负极石墨的层间距会因温度降低而收缩(如-10℃下层间距比常温小10%),锂离子嵌入困难,导致充电时大量锂在负极表面沉积,而正极内部的锂无法完全脱出。这种“锂锁定”现象会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而累积——0℃下循环的电池,100次后正极剩余锂量比常温高8%,直接导致可释放容量减少。

电解液的温度依赖性与副反应

电解液的性能参数(如电导率、粘度)随温度变化呈现显著的非线性特征:0℃时电解液的电导率仅为25℃下的1/4,离子迁移速率的下降会导致充电时极化增大,电池端电压可能超过电解液的分解电压(如EC的分解电压约4.5V)。此时电解液中的溶剂会发生分解,生成乙烯、碳酸等产物——这些产物会覆盖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层”,阻碍锂离子传输。

高温下,电解液的热分解更为直接:以常用溶剂EC(碳酸乙烯酯)为例,60℃以上会发生开环反应,生成乙烯与碳酸;而DEC(碳酸二乙酯)在70℃以上会分解为乙醇与CO₂。这些分解产物不仅会污染电极表面,还会导致电池内压升高——某三元电池在60℃下循环200次后,内部气体量达到常温下的2.5倍,容量保持率下降至65%。

锂枝晶生长的温度敏感性

锂枝晶是导致容量衰减与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其生长速率与温度密切相关。低温下,锂离子在负极表面的扩散速率远低于沉积速率,容易形成“针状枝晶”——-10℃下以1C电流充电,仅10次循环就能观察到长度超过10μm的枝晶,这些枝晶会刺破隔膜,引发内短路,直接导致容量突然下降。

高温环境中,锂枝晶的生长虽会因扩散速率提升而减缓,但SEI膜的破坏会带来新的问题:当温度超过50℃,SEI膜的修复速度赶不上分解速度,负极表面的锂会以“小颗粒”形式重新沉积,形成“多孔锂”。这种结构会增加锂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加速副反应——例如50℃下循环的电池,每100次循环会消耗约3%的锂源,最终导致容量衰减率与低温相当。

不同温度区间的容量衰减率特征

综合来看,温度对容量衰减率的影响可分为三个典型区间:常温(15-35℃)、低温(<10℃)、高温(>40℃)。常温下,SEI膜质量最佳、活性物质结构稳定、电解液副反应最少,因此容量衰减率最低——多数三元电池在25℃下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可达到75%-85%。

低温区间(如-10℃至0℃)的衰减主要由“极化加剧”与“锂枝晶”主导:此时电池的充电电压会比常温高0.3-0.5V,极化导致的副反应会消耗大量活性物质,同时锂枝晶的生长会直接损失容量——某款磷酸铁锂电池在-10℃下循环100次,容量保持率仅为65%,比常温低20%。

高温区间(如45℃至60℃)的衰减则由“副反应叠加”导致:活性物质溶解、电解液分解、SEI膜失效等过程同时发生,最终表现为“加速衰减”——某NCM电池在55℃下循环300次,容量保持率为58%,而常温下可达72%。值得注意的是,高温下的衰减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一旦活性物质结构坍塌或电解液分解,电池无法通过降温恢复容量。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