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领域

环境领域

服务热线:

冬季使用暖气后室内空气检测中PM2.5的变化情况

三方检测单位 2017-11-14

空气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冬季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高发期,供暖季的到来让室内PM2.5浓度变化成为关注焦点。PM2.5作为室内主要污染物(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浓度升高与暖气使用密切相关——无论是暖气系统本身的污染物释放,还是通风减少导致的累积,或是其他热源的二次贡献,都可能让室内PM2.5超出安全标准。然而,多数家庭并未意识到,冬季暖气开启后的“温暖”背后,隐藏着PM2.5浓度波动的风险。

暖气系统本身的污染物释放

集中供暖的散热片是冬季室内PM2.5的常见来源之一。很多家庭的散热片在夏季处于闲置状态,表面和缝隙中会积累灰尘、毛发、螨虫尸体等杂物。当暖气开启后,散热片温度升高(通常达到50-70℃),这些堆积的颗粒物会因热胀冷缩从表面脱落,随着热气流上升到室内空气中。尤其是长时间未清洁的老旧铸铁散热片,表面的铁锈碎屑和油漆脱落物,会在加热时进一步释放细小颗粒物。

壁挂炉供暖的家庭需要注意燃烧过程的颗粒物排放。燃气壁挂炉通过燃烧天然气加热水,如果燃烧不充分(比如燃气压力不稳、燃烧腔积碳),会产生炭黑、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其中炭黑就是PM2.5的主要成分。部分家庭使用的液化气(而非天然气),由于成分中含有更多重烃类物质,燃烧时产生的颗粒物浓度会更高。如果壁挂炉的排烟管安装不当(比如出口堵塞、倒灌风),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可能直接回流到室内。

地暖系统的污染物释放更为隐蔽。地暖通过地板下的管道加热,热量从地面向上辐射。地板与地面之间的缝隙中,可能积累了装修时的灰尘、水泥碎屑、地板胶的挥发性有机物(VOC)分解物。当地暖开启后,低温辐射热会缓慢加热这些积尘,使其以更小的颗粒物形式(直径小于2.5微米)释放到室内。由于地暖的热量传递较为温和,这种颗粒物释放通常是持续且缓慢的,容易被家庭忽视。

即便是电暖气这类无燃烧的加热设备,也可能带来PM2.5升高。比如暖风机的风扇转动时,会吹起机身表面和周围空气中的灰尘;油汀式电暖气的散热片如果未清洁,表面的灰尘会在加热时被“烤”成更细小的颗粒物,随着热气流扩散。

通风减少导致的PM2.5累积

冬季是室内通风最差的季节。为了保暖,大多数家庭会减少开窗次数,甚至完全关闭窗户。室内空气的置换率(即单位时间内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的比例)会从夏季的0.5-1次/小时,降到冬季的0.1-0.3次/小时。这意味着,日常活动产生的PM2.5(比如做饭的油烟、吸烟的烟雾、扫地时扬起的灰尘)无法及时排出,只能在室内循环累积。

干燥的空气会进一步加重PM2.5的悬浮。暖气加热会降低室内湿度(通常从夏季的50%-60%降到冬季的30%以下),干燥的空气对颗粒物的“携带能力”更强——湿润的空气会让颗粒物吸附水分变重,更容易沉降到地面;而干燥的空气里,颗粒物更轻,能在空气中悬浮更长时间。比如,同样是10μg/m³的PM2.5,在湿度30%的环境中,悬浮时间比湿度60%的环境长2-3倍。

空调的“内循环”模式会雪上加霜。很多家庭在冬季会用空调辅助供暖,开启内循环后,空调的滤网会过滤一部分颗粒物,但长期未清洁的滤网本身会成为细菌和灰尘的“仓库”,加热时会将这些污染物再次吹入室内。部分家庭甚至会在供暖季全程关闭窗户,依赖空调内循环,导致PM2.5浓度在几天内翻倍。

实际检测数据显示,封闭室内8小时后,PM2.5浓度通常会比初始值高1.5-3倍。比如某家庭早上开窗通风后PM2.5浓度为40μg/m³,晚上下班回家时(未开窗)浓度升到85μg/m³,其中大部分是日常活动(比如中午做饭、孩子玩玩具扬灰)的累积。

室内热源的二次颗粒物贡献

冬季室内的其他热源,会与暖气共同加重PM2.5污染。比如使用真火壁炉或木柴取暖的家庭,木柴燃烧时会产生大量颗粒物——湿木柴(含水率超过20%)燃烧时,烟雾中的PM2.5浓度可达200-500μg/m³,其中包含炭黑、焦油颗粒等有害物质;即便是干木柴,燃烧不完全时也会释放大量细小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与暖气加热的空气混合,在室内长时间悬浮。

厨房的油烟是冬季PM2.5的重要来源。冬季做饭时,很多家庭会关闭窗户(避免冷空气进入),抽油烟机的排风量无法完全排出油烟中的颗粒物(比如食用油高温分解产生的醛类、烃类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在暖气的热气流带动下,扩散到客厅、卧室等区域,导致整个室内的PM2.5浓度升高。

香薰、蜡烛等加热型用品也会增加PM2.5。部分家庭在冬季会用香薰炉(通过蜡烛加热精油)或石蜡蜡烛,这些物品燃烧或加热时,会释放细小的蜡颗粒、精油分解物,其中大部分直径小于2.5微米,属于PM2.5范畴。如果同时开启暖气,这些颗粒物会被热气流吹散,覆盖更大的室内空间。

甚至是“清洁”行为本身,也可能产生二次颗粒物。比如用扫帚扫地,会扬起地面的灰尘(其中包含PM2.5),而暖气加热的空气会让这些灰尘悬浮更久;用吸尘器清洁时,如果吸尘器的HEPA滤网失效,会将吸入的颗粒物再次排放到空气中,与暖气带来的颗粒物叠加。

不同暖气类型的PM2.5差异

集中供暖、壁挂炉、地暖、电暖气四种常见暖气类型,对PM2.5的影响各不相同。集中供暖的核心问题是散热片积尘,检测数据显示,集中供暖家庭在开启暖气的前3天,PM2.5浓度会比平时高50%-100%(从40μg/m³升到80-120μg/m³),之后随着积尘的逐渐释放,浓度会趋于稳定(维持在60-80μg/m³)。

壁挂炉供暖的PM2.5浓度波动较大。冷凝式壁挂炉(效率高于90%)燃烧充分,产生的颗粒物较少,检测到的浓度通常在50-70μg/m³;而非冷凝式壁挂炉(效率低于85%),尤其是使用年限超过5年的,燃烧时PM2.5浓度会瞬间升到100-150μg/m³,关闭后半小时左右才会降到正常水平。如果燃气中含有较多杂质(比如硫化氢、苯),燃烧产生的颗粒物浓度会更高。

地暖系统的PM2.5浓度上升较为缓慢但持久。地暖通过地板辐射加热,热量从地面向上,带动地板下的积尘(装修残留的水泥灰、地板胶碎屑)缓慢释放。检测数据显示,地暖家庭在连续使用1个月后,PM2.5浓度会从初始的30-40μg/m³升到60-70μg/m³,且这种上升趋势会持续到供暖季结束(因为地板下的积尘会不断被加热释放)。

电暖气的PM2.5浓度与使用方式密切相关。暖风机因为有风扇,会直接吹起周围的灰尘,使用时PM2.5浓度会比不用时高30%-50%;油汀式电暖气没有风扇,颗粒物释放较少,但如果表面有灰尘,加热时会产生细小的“烤焦”颗粒物,浓度会上升10%-20%。总体来说,电暖气的PM2.5影响比燃气类暖气小。

实际检测中的常见数据与案例

北京某老旧小区的集中供暖家庭,散热片已有10年未清洁。检测人员在开启暖气的第1天,测得客厅PM2.5浓度为125μg/m³(超过国家标准75μg/m³),卧室(靠近散热片)浓度为138μg/m³。第3天再次检测,客厅浓度降到82μg/m³,卧室降到90μg/m³,原因是散热片表面的积尘已大部分释放。

上海某别墅家庭使用非冷凝式壁挂炉,检测时发现,壁挂炉启动燃烧的瞬间,厨房PM2.5浓度从50μg/m³升到145μg/m³,客厅(与厨房相连)浓度升到110μg/m³。关闭壁挂炉后,厨房浓度在20分钟内降到65μg/m³,客厅降到75μg/m³。检测人员发现,该壁挂炉的燃烧腔积碳严重,导致燃烧不充分。

杭州某新装修地暖家庭,地板是复合木地板。检测人员在供暖季开始1个月后检测,客厅PM2.5浓度为72μg/m³(初始为38μg/m³),卧室为68μg/m³。拆开地板踢脚线后,发现地板与地面之间有大量装修残留的水泥灰和木屑,这些积尘被地暖加热后持续释放。

河北某农村家庭使用木柴壁炉取暖,检测时壁炉内正在燃烧湿木柴(含水率约25%)。检测人员测得客厅PM2.5浓度为310μg/m³,卧室为285μg/m³,远超国家标准(75μg/m³)。关闭壁炉后,打开窗户通风2小时,浓度才降到85μg/m³。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