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纸张白度与色差检测的预处理步骤
色差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白度与色差是印刷纸张质量的核心指标——白度决定纸张的明亮度,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视觉效果;色差则关系到印刷颜色的一致性,是品牌视觉统一的关键。然而,若检测前未对纸张进行正确预处理,即使使用高精度设备,结果也可能偏离真实值。预处理的本质是消除样本本身的状态差异(如污渍、折痕、水分不均)和外部环境干扰(如光源、背景),为检测提供稳定、一致的样本条件。本文将详细拆解印刷纸张白度与色差检测的预处理步骤,助力企业提升检测准确性。
样本采集:确保检测对象的代表性
印刷纸张的样本采集需遵循随机原则,覆盖整批货物的不同位置(如顶部、中部、底部),每批抽取至少5-10张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需避开边缘毛边、折痕、污渍或印刷残留区域——这些部位的纸张结构或表面状态已被破坏,会导致检测数据偏离真实值。例如,边缘的纸张纤维可能因切割受力而松散,白度测量时会吸收更多光线,造成结果偏低;折痕处的纤维被压缩,反射光线的能力增强,白度值会偏高。
对于卷筒纸,需在卷筒的不同周向位置(如0°、90°、180°、270°)切割样本,避免因卷筒卷绕压力不均导致的局部状态差异。样本需标记采集位置(如“顶部第3张”“卷筒90°位置”),便于后续追溯数据来源——若检测结果异常,可通过标记找到对应批次的纸张,分析问题原因。
表面清洁:去除干扰光学检测的杂质
纸张表面的灰尘、纤维绒毛或印刷残留会直接影响光的反射与吸收,因此清洁是预处理的关键步骤。清洁时需使用干燥的软毛刷或无尘布轻轻擦拭纸张表面——软毛刷的鬃毛要选天然纤维(如羊毛),避免合成纤维刮伤纸张涂层;无尘布需采用lint-free(无绒)材质,防止纤维残留。
禁止使用酒精、洗涤剂等化学试剂,因为这些物质可能溶解纸张表面的施胶层或涂布层,改变纸张的光学特性。例如,涂布纸的表面涂层若被酒精破坏,会导致色差检测时反射光谱发生变化,无法反映真实的颜色差异;施胶层被溶解后,纸张的吸湿性增强,后续状态调节时水分平衡时间会延长。
清洁后需检查纸张表面——若仍有顽固污渍(如油墨点),需更换样本,因为污渍无法通过清洁去除,会持续干扰检测结果。
状态调节:让纸张水分达到平衡
纸张是吸湿性材料,环境温湿度变化会导致水分含量波动,进而影响白度与色差。根据ISO 187《纸和纸板——温湿度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印刷纸张需在温度23℃±1℃、相对湿度50%±2%的环境中放置至少4小时(对于厚纸或涂布纸,需延长至8小时),让纸张的水分含量达到平衡。
状态调节的环境需密封——若环境中有通风口或门频繁开启,温湿度会波动,导致水分平衡失败。可使用恒温恒湿箱或密封的样品柜(内放温湿度计)进行调节。例如,刚从仓库取出的纸张若直接检测,表面水分可能低于内部,白度测量值会偏高(因为水分低的纸张反射光线更多),而放置平衡后的数据才更准确。
需注意:状态调节时纸张需平放在透气的托盘上,避免堆叠——堆叠会导致内部纸张的水分无法与环境交换,出现“夹心”现象(内部水分高,表面水分低),影响检测一致性。
尺寸裁剪:匹配检测设备的测量区域
不同检测设备的测量区域规格不同(如白度计常见直径30mm的圆形区域,色差仪常见边长40mm的正方形区域),因此需根据设备要求裁剪样本。样本尺寸需至少大于测量区域10mm——例如,测量区域为30mm圆形,样本需裁成50mm×50mm,确保测量区域完全覆盖在样本内部,避免边缘干扰。
裁剪时需使用锋利的裁纸刀或切纸机,确保边缘整齐无毛边。毛边会导致检测时光线散射不均匀:例如,用钝刀裁剪的样本边缘有纤维翘起,测量白度时这些纤维会反射更多杂光,使结果偏高;测量色差时,毛边的散射光会改变反射光谱的形状,导致Δa、Δb值偏差。
裁剪后的样本需标记方向(如“纵向”“横向”)——纸张的纤维方向(纵向为造纸机运行方向,横向为垂直方向)会影响光学特性(纵向的白度通常略高于横向),标记方向可确保检测时样本的方向一致,提高数据重复性。
平整处理:消除折痕与卷曲的影响
折痕或卷曲的纸张会导致与检测设备的接触面不紧密,光线从缝隙漏出,影响测量准确性。平整处理的方法需根据纸张类型选择:对于普通书写纸,可将样本平铺在光滑玻璃板上,用5kg以下的干净重物(如不锈钢板)压2-4小时;对于涂布纸或厚纸板,需使用专业纸张平整机(温度40℃-50℃,压力0.1MPa-0.2MPa)处理1-2分钟。
需注意:重物的重量不宜过大,避免压碎纸张纤维——纤维被压碎后,纸张的孔隙率降低,反射光线的能力增强,白度值会偏高;平整机的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纸张脱水变脆,涂布层开裂,影响色差检测的反射光谱。
平整后需检查样本表面——若仍有明显折痕,需更换样本,因为折痕处的纤维结构已永久变形,无法通过平整恢复,会持续影响检测结果。
背景选择:避免环境光的干扰
检测时样本需放置在标准背景上,背景的反射率与颜色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白度检测通常使用黑色无反光背景(反射率≤5%)——黑色背景可吸收样本周围的杂光,确保检测设备只接收样本表面的反射光;色差检测则根据样本颜色选择背景:浅色样本用白色背景(反射率≥95%),深色样本用黑色背景,避免背景颜色透过样本反射到设备。
背景需保持清洁、无划痕——划痕会反射光线,例如黑色背景上的划痕会导致白度测量值偏高;背景上的污渍会改变其反射率,例如白色背景上的黄色污渍会导致色差检测时Δb值(黄蓝差异)偏大。
每次检测前需擦拭背景表面——用无尘布轻轻擦拭,去除灰尘或纤维残留,确保背景状态一致。
光源校准:确保检测光线的稳定性
光源是白度与色差检测的核心要素,其强度与光谱分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检测前需用标准白板校准光源——标准白板的白度值需溯源至国家计量标准(如GB/T 7973《纸浆、纸和纸板 漫反射因数的测定(d/0)几何条件》),确保校准的准确性。
校准步骤:打开设备电源预热30分钟(让光源稳定),将标准白板放在检测位置(确保白板与设备接触面紧密),按设备提示完成校准(通常是按下“校准”键,设备自动调整光源强度至标准值)。校准频率需根据设备使用频率调整:每天使用的设备需每天校准1次,每周使用的设备需每周校准1次;若设备移动或维修后,需重新校准。
需注意:标准白板需定期溯源——每12个月送计量机构检定,确保其白度值的准确性;若白板表面有划痕或污渍,需更换,因为划痕会改变其反射光谱,导致校准失效。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色差检测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