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在大型储罐定期检验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与要求
无损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大型储罐是石化、化工等行业存储原油、成品油及化工原料的核心设施,其焊缝完整性、壁厚腐蚀情况直接关系到生产安全与环境风险。定期检验中,无损检测(如超声UT、射线RT、磁粉MT、渗透PT等)是精准识别缺陷的关键手段,但检测过程常涉及受限空间、辐射、高处作业等风险。若安全防护不到位,易引发缺氧窒息、辐射伤害、高处坠落等事故。因此,明确无损检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与要求,是保障检测人员生命安全、确保检验工作合规开展的核心前提。
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防护要求
大型储罐内部属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受限空间,检测人员进入前需完成三项气体检测:一是氧气浓度,需保持在19.5%~23.5%之间,低于19.5%会导致缺氧窒息;二是可燃气体,如甲烷、汽油蒸气等,浓度需降至爆炸下限的10%以下;三是有毒气体,如硫化氢(≤10mg/m³)、一氧化碳(≤20mg/m³)等。检测需使用经计量校准的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且需在储罐顶部、中部、底部等3个以上不同高度采样,避免局部盲区。
通风是受限空间作业的必要前置措施。若罐内残留有害气体,需采用轴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通风时间根据储罐容积计算(如1000m³储罐需通风30分钟以上),确保空气完全置换;若为无毒介质,可打开人孔、透光孔进行自然通风,但需避免杂物进入。通风过程中,需持续监测罐内气体浓度,直至达标。
作业许可制度是受限空间安全的“生命线”。检测前需办理《受限空间作业票》,明确作业内容、时间、人员、监护人及应急措施,经车间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双重审批后方可进入。监护人需全程在罐外值守,不得离开作业现场,且需掌握应急联络方式与救援设备使用方法(如安全绳、正压式呼吸器)。
罐内照明需使用安全电压(≤12V)的防爆灯具,避免电气火花引发可燃介质爆炸。作业人员需佩戴全身式安全绳,绳的另一端固定在罐外牢固的钢结构上,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快速拖拽撤离。此外,受限空间作业人员需每2小时轮换一次,避免长时间缺氧导致体力下降或判断力减弱。
辐射类检测的安全防护措施
射线检测(RT)是储罐环焊缝、接管焊缝缺陷检测的常用方法,但电离辐射会破坏人体细胞DNA。检测前需划分“控制区”与“监督区”:控制区为射线机周围5米内区域,需用红色警戒线隔离,设置“禁止入内 当心辐射”标识;监督区为控制区外10米内区域,用黄色警戒线隔离,设置“注意辐射 请勿靠近”标识。非检测人员严禁进入控制区,监督区内人员需经辐射安全培训并佩戴个人剂量计。
检测人员需穿戴铅制防护装备,铅衣铅当量不低于0.5mmPb(可阻挡90%以上的X射线),同时佩戴铅手套、铅眼镜,避免手部、眼部直接暴露。个人剂量计需固定在胸口位置,实时监测辐射累积剂量,若剂量达到年限值的1/10(即2mSv),需立即停止作业并提交剂量报告。
时间与距离是降低辐射伤害的关键。检测人员需尽量缩短在辐射场的停留时间,如采用“快速摆位、立即撤离”的操作方式;同时增大与射线源的距离,如使用远程控制装置操作射线机,避免直接接触。例如,射线源功率为100kV时,距离射线机2米处的辐射剂量是1米处的1/4,可有效降低伤害。
射线设备需提前校验:作业前需检查射线机的管电压、管电流稳定性,确保射线方向与强度符合要求;胶片暗袋需放置到位,避免漏射。检测过程中,需安排专人在控制区外值守,防止无关人员误入。作业结束后,需用辐射检测仪对现场进行扫描,确认无残留辐射后,方可拆除警戒线。
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要点
储罐顶部、壁板高处(坠落高度≥2米)的检测属于高处作业,需搭建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脚手架。脚手架立杆间距≤1.5米,横杆步距≤1.2米,底部需垫50mm厚的木板,防止下沉;外侧需设置1.2米高的防护栏杆与0.18米高的踢脚板,栏杆内侧挂密目安全网(网目密度≥2000目/100cm²),防止人员坠落。
作业人员需佩戴全身式安全带,遵循“高挂低用”原则——挂点需高于腰部30cm以上,且需固定在牢固的钢结构(如储罐顶部护栏、脚手架横杆)上。若作业点无固定挂点,需安装临时锚点带(承载能力≥2kN),确保安全带的双钩都能有效固定。例如,在储罐顶部检测时,可将安全带挂在顶部的环形护栏上,避免侧身作业时失去保护。
高处作业平台需铺设防滑橡胶垫,作业人员穿带有防滑纹路的安全鞋(鞋底花纹深度≥3mm),避免滑倒。检测工具(如超声探头、钢尺)需系上防坠绳(直径≥2mm的尼龙绳),固定在手腕或脚手架上,防止工具坠落砸伤下方人员。例如,UT探头的防坠绳需绑在探头线缆上,长度控制在50cm以内,避免拖拽时影响操作。
遇大风(风力≥6级)、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需立即停止高处作业。作业前需检查脚手架的稳定性:若发现立杆弯曲、扣件松动或安全网破损,需立即整改,经安全员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例如,在春季大风天气,需提前加固脚手架的扫地杆,防止脚手架被风吹倒。
机械伤害与电气安全防护
无损检测设备(如UT探伤仪、MT磁粉机、RT射线机)的操作需严格遵循说明书。UT探头的连接线缆需避免缠绕,防止拽拉时损坏线缆或导致探头脱落;MT设备的磁粉喷洒装置需固定在支架上,避免磁粉飞溅进入眼睛或吸入呼吸道。例如,操作MT机时,需将磁粉罐放在地面,用软管连接至探头,避免手持喷洒。
电气设备需做好接地保护:移动检测设备(如便携式UT仪)的电源线需使用三芯橡套软线,接地端需连接至专用接地极(接地电阻≤4Ω);固定设备(如固定式RT机)需安装漏电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30mA,动作时间≤0.1秒),防止漏电伤人。例如,UT仪的电源插头需插在带接地的插座上,避免使用两孔插座。
设备的旋转部件需安装防护罩:如MT机的电机轴、UT机的滚轮等,需用金属或塑料防护罩封闭,防止衣物、头发卷入。检测前需检查设备的电源线:若发现绝缘层破损、铜线外露,需立即更换,不得使用绝缘胶带缠绕凑合。例如,RT射线机的电缆若被车辆碾压破损,需更换新电缆后再使用。
使用手持电动工具(如打磨探头的砂轮机)时,需佩戴绝缘手套与护目镜。工具的外壳需接地,且需在作业前试运转30秒,确认无异响、无漏电后再使用。例如,用砂轮机打磨UT探头时,需将砂轮机固定在台钳上,避免手持操作时失控。
化学危害的防护措施
储罐内残留的化学介质(如原油中的硫化氢、化工原料中的苯、酸碱溶液等)会对检测人员造成毒害。作业前需对储罐进行“清洗-置换-检测”三步处理:先用热水或蒸汽清洗内壁,去除残留介质;再用氮气置换罐内空气,使可燃气体浓度降至爆炸下限以下;最后再次检测罐内气体,确认有毒气体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例如,清洗原油储罐时,需用60℃以上的热水循环冲洗2小时,去除内壁的油污。
若无法完全清除残留介质,检测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选择滤毒罐时需匹配介质类型:如硫化氢选用A型滤毒罐(防护有机气体),苯选用B型滤毒罐(防护无机气体),酸碱溶液选用G型滤毒罐(防护酸性气体)。防毒面具的密合性需提前检查:用手捂住滤毒罐接口,吸气时面具应贴紧面部,无漏气。例如,佩戴防毒面具时,需调整头带松紧,确保面罩边缘与面部贴合。
作业现场需配备应急冲洗设施:洗眼器、淋浴器需安装在距离作业点15米以内的位置,且需保证水源充足(水压≥0.1MPa)。若皮肤接触到化学介质,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若眼睛接触,需翻开眼睑冲洗,避免介质残留。例如,接触到原油中的硫化氢时,需立即冲洗皮肤,并用肥皂擦拭,去除残留的硫化物。
检测人员需穿防化服:防化服的材质需根据介质类型选择——防硫化氢用丁腈橡胶防化服,防苯用氯丁橡胶防化服,防酸碱用聚氯乙烯防化服。防化服需无破损、漏洞,拉链处需用胶带密封,防止介质渗透。例如,在检测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储罐时,需穿带帽的聚氯乙烯防化服,避免溶液溅到头部。
个人防护装备的规范使用
个人防护装备(PPE)是检测人员的“最后一道防线”,需根据作业场景选择:受限空间作业需佩戴防毒面具、安全绳、防爆手电筒;射线检测需佩戴铅衣、铅手套、剂量计;高处作业需佩戴安全带、安全帽、防滑鞋;化学危害作业需佩戴防化服、防护手套(丁腈或氯丁橡胶)。例如,在受限空间内进行UT检测时,需同时佩戴防毒面具、安全绳与防爆手电筒。
PPE的检查需在作业前完成:安全帽需无裂纹、凹陷,帽带需完好;安全带的织带需无磨损、断丝,金属部件需无锈蚀;防毒面具的滤毒罐需在有效期内(一般为3年),面罩需无破损;铅衣需无褶皱、铅层脱落(可通过射线检测确认铅当量)。例如,检查安全帽时,需用手按压帽顶,若出现变形,需立即更换。
正确佩戴PPE是关键:安全帽需戴正,帽带系紧(下颌带紧贴下颌,松紧以能插入1根手指为宜);安全带的腰带需系在腰部以上,腿带需系在大腿根部;防毒面具的面罩需覆盖整个面部,鼻夹需夹紧鼻梁,确保密合。例如,佩戴安全带时,需将腰带调整至与腰部贴合,避免松垮导致坠落时失去保护。
PPE的存放需注意:安全帽需放在干燥通风处,避免暴晒或受压;安全带需悬挂在挂钩上,避免折叠;防毒面具的滤毒罐需密封保存(放在原包装盒内),防止受潮失效;铅衣需挂在专用支架上,避免挤压导致铅层断裂。例如,铅衣需挂在更衣室的墙上,不要堆放在柜子里。
应急处置的具体要求
检测现场需配备应急救援箱,内有:急救药品(止血带、消毒棉、创可贴、止痛药)、救援设备(心肺复苏仪、氧气袋、安全绳、正压式呼吸器)、辐射检测仪器(个人剂量计、环境辐射监测仪)。救援箱需放在便于取用的位置(如储罐入口旁),标识明显(红色“应急救援”字样)。例如,在受限空间作业现场,救援箱需放在罐外监护人身边。
若发生缺氧窒息事故:监护人需立即拉拽安全绳将人员撤离至通风处,检查呼吸与心跳——若呼吸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cm);若心跳停止,需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击,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例如,在罐内作业人员突然昏迷时,监护人需立即拽拉安全绳,将其拖出罐外,不可盲目进入罐内救援。
若发生辐射超标事故:检测人员需立即撤离辐射区,脱下污染的衣物(放在密封袋内),用肥皂清洗全身;立即报告安全管理部门,用辐射检测仪对现场进行扫描,确认污染范围;若剂量计显示超标(超过年限值20mSv),需立即送医检查,跟踪辐射损伤情况。例如,在RT检测时,若发现辐射剂量突然升高,需立即关闭射线机,撤离至安全区。
若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需立即停止作业,不要随意搬动伤员——若有出血,用干净纱布压迫止血(压迫时间≥10分钟);若有骨折,用木板或硬纸板固定骨折部位(如小腿骨折需固定膝盖至脚踝);若伤员昏迷,需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同时拨打120,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来。例如,在储罐顶部坠落的伤员,需检查是否有脊柱骨折,不可随意抬动。
应急处置需定期演练: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演练(如受限空间缺氧窒息、高处坠落、辐射超标),让检测人员熟悉应急流程与设备使用。演练后需总结问题——如救援绳的长度不够、急救药品过期等,及时调整应急方案,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例如,在演练中发现救援箱内的氧气袋压力不足,需立即更换新的氧气袋。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无损检测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