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在钢结构螺栓连接预紧力检测中的超声应力测定
无损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钢结构螺栓的预紧力是结构安全的“生命线”——预紧力不足会导致连接松动,过紧则易引发螺栓断裂。传统测预紧力的方法要么误差大(扭矩法误差可达±25%),要么破坏构件(应变片法需粘贴应变片,损伤螺栓表面),而超声应力测定依托“声弹性效应”,不用损伤螺栓就能精准量化预紧力,如今已成为螺栓检测的核心技术。
超声测预紧力的核心逻辑
超声法的基础是“声弹性效应”——钢材受轴向拉应力(预紧力本质就是轴向拉应力)时,内部原子会微微“错位”,进而改变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简单说,预紧力越大,超声在螺栓轴向的传播速度变化越明显。
检测时,设备会同时发射两种波:沿螺栓轴向的“纵波”和垂直轴向的“横波”。通过测量这两种波的速度差,结合钢材的“声弹性常数”(需用同材质标准螺栓校准),代入声弹性方程算出轴向应力,再用“预紧力=轴向应力×螺栓有效截面积”换算出最终结果。
这里的关键是“校准”——用同规格、同材质的标准螺栓测“应力-超声速度”曲线,修正螺母、垫圈压缩产生的附加应力,确保结果对应真实预紧力。
传统检测方法的“痛点”
最常用的扭矩法误差大,因螺栓表面的防锈涂层、螺母与垫圈的摩擦系数会干扰“扭矩-预紧力”的对应关系,常出现“扭矩合格但预紧力不足”的误判;应变片法需粘贴应变片,破坏螺栓表面完整性,易引发疲劳裂纹,且现场接线、防潮操作复杂。
液压拉伸法虽精度高,但设备笨重,仅能用于螺栓安装时的预紧控制,无法复检已安装螺栓——这些痛点让工程人员迫切需要“无损、高精度、易操作”的技术。
超声法的“过人之处”
首先是“无损性”——不用损伤螺栓,保留构件完整性,适合已安装螺栓的复检和在役结构的定期监测,规避了应变片法的疲劳风险;其次是“高精度”,误差控制在±5%以内,不受摩擦系数影响,远优于扭矩法;再者是“便携高效”,手持式设备轻(仅2-3公斤),几秒测一根螺栓,大规模检测效率是扭矩法的3-5倍,且数据实时出结果,当场可判定合格与否。
现场操作的关键步骤
第一步“校准”:用同材质、同规格的标准螺栓(已知预紧力-应力关系),在设备中录入声弹性常数,建立“应力-超声速度”校准曲线;第二步“表面处理”:清除螺栓端面的锈迹、油污或涂层,涂薄层耦合剂(甘油或专用耦合剂),保证探头与端面良好接触;第三步“探头定位”:用定位套对准螺栓轴线(误差≤0.5mm),避免超声路径偏斜;第四步“数据采集”:启动设备测纵波与横波速度差,自动计算预紧力,对比设计值判定合格与否。
影响结果的“关键坑”
耦合剂要选对——用专用超声耦合剂或甘油,避免机油(易干)或水(易有间隙);探头必须对准轴线,偏移会导致应力测量值偏小;温度差超过±5℃时,需开启设备的温度补偿功能(内置传感器自动修正);螺栓不能有内部缺陷(夹渣、气孔会散射超声信号),测前需用超声探伤排除。
工程里的真实案例
某跨江大桥斜拉索锚具用10.9级M36螺栓,扭矩法测15根“合格”,但超声法发现预紧力低18%(防锈涂层增加摩擦系数),及时更换避免锚具松动;某工业厂房5年的M24螺栓,超声法测到32根预紧力下降20%(长期振动导致松弛),复紧后消除安全隐患。
某高层写字楼柱脚M42螺栓,用手持式设备4小时测200根,结果与设计值偏差±3%,比扭矩法快3倍,获监理认可;某钢厂钢结构框架M20螺栓,超声法筛查出12根预紧力不足,避免了框架变形事故。
设备的“实用升级”
现在的超声设备向“小型智能”发展:手持式仪重量≤2公斤,续航>8小时,内置AI算法自动修正温度误差、识别螺栓规格;部分设备支持“干式耦合”(不用涂耦合剂),通过特殊橡胶探头实现信号传递,适合油污、潮湿环境;还有设备能同时测预紧力、螺栓长度、内部缺陷,实现“一站式检测”,减少现场操作步骤。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无损检测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