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服务热线:

无损检测中的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如何实现对不同角度缺陷的检测

三方检测单位 2025-02-17

无损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无损检测领域,复杂构件(如焊缝、管件、航空结构件)中的缺陷常以倾斜、异面等非垂直角度存在,传统单探头超声检测因波束方向固定,易漏检或误判。相控阵超声检测(PAUT)依托多阵元电子控制技术,通过调节各阵元激发延迟时间,实现超声波束的动态偏转与聚焦,精准覆盖不同角度缺陷。本文聚焦PAUT对不同角度缺陷的检测原理与实现路径,拆解其波束控制、缺陷定位及信号解析的关键逻辑。

相控阵超声检测的核心结构——多阵元与延迟控制

相控阵换能器由数十个至数百个独立压电阵元组成,阵元按线阵、面阵或环阵排列(依检测对象形态选择)。每个阵元通过延迟线连接至脉冲发生器,延迟控制系统是核心:它根据预设算法,向每个阵元发送不同延迟时间的电脉冲,控制阵元的激发顺序与 timing。

当所有阵元延迟时间相同时,各阵元产生的超声波在介质中叠加成沿换能器法线方向(0°)传播的平面波;若延迟时间从阵元一端到另一端线性递增,相邻阵元的超声波会形成“倾斜波前”——波束向延迟较小的一端偏转。这种“延迟-叠加”机制,是相控阵实现波束方向可调的底层逻辑。

例如,一个16阵元的线阵换能器,阵元间距0.6mm,若要让波束偏转30°,相邻阵元需延迟约51ns(根据公式Δt=(d sinθ)/c计算,钢中纵波声速5900m/s)。延迟时间的微小差异,直接决定波束的偏转方向与角度。

波束偏转的延迟法则——精准控制角度的数学逻辑

波束偏转角度的控制,本质是“延迟时间差”的计算。远场近似下(检测距离大于换能器近场长度),延迟时间差Δt与偏转角度θ的关系为Δt=(d sinθ)/c,其中d是阵元中心间距,c是介质中的声速。这个公式是相控阵角度控制的“基础法则”。

但实际检测中,构件厚度 often 较小(如薄板焊缝厚度8mm),属于近场范围——此时超声波呈球面扩散,平面波假设不成立。需采用“球面波延迟算法”:根据目标缺陷的深度与角度,计算每个阵元到缺陷点的路径差(球面距离差),再将路径差转换为延迟时间(延迟时间=路径差/声速)。这种算法让波束在偏转的同时,聚焦于缺陷点,避免信号发散。

阵元数量也影响角度控制精度:阵元越多,延迟时间的调节步长越小,角度分辨率越高。比如64阵元换能器的角度分辨率可达0.5°,能区分15°与15.5°的微小角度差异,这对航空构件的微小裂纹检测至关重要。

另外,延迟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很关键:当换能器进行扇形扫查时,延迟时间需每秒更新数千次,确保波束连续偏转——高性能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是实现实时延迟控制的核心硬件。

动态聚焦与角度覆盖——偏转波束的“精准放大镜”

仅偏转波束还不够,若偏转后的波束发散,缺陷信号会很弱。动态聚焦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通过实时调整各阵元的延迟时间,让偏转后的波束在目标深度处“聚焦”——所有阵元的超声波同时到达缺陷点,能量叠加最大化,反射信号最清晰。

比如检测厚度20mm钢板中的30°倾斜缺陷,缺陷位于10mm深度。动态聚焦系统会计算每个阵元到缺陷点的路径差:阵元1(左端)到缺陷点的距离比阵元16(右端)长,因此阵元1的延迟时间需比阵元16短,让两阵元的超声波同时到达缺陷点。此时缺陷点的超声能量是未聚焦时的数倍,信号振幅显著提升。

动态聚焦与波束偏转的结合,形成“角度-深度”二维覆盖:换能器在-45°至+45°的扇形扫查中,每个偏转角度下都聚焦于不同深度(如5mm、10mm、15mm),确保所有深度的倾斜缺陷都能被高灵敏度检测。

需注意,面阵换能器(X-Y二维阵元)能实现“二维偏转”,覆盖异面缺陷:比如机翼接头的缺陷倾斜于X轴与Y轴,面阵换能器可同时调节X方向与Y方向的延迟时间,让波束偏转至缺陷法线方向,这是线阵换能器无法做到的。

角度扫查策略——从“点覆盖”到“面覆盖”的扫查逻辑

要覆盖构件中的所有角度缺陷,需设计合理的扫查策略,常见的有三种:扇形扫查(S扫查)、线性扫查(L扫查)、复合扫查(S+L)。

扇形扫查是最常用的角度覆盖方式:换能器固定,通过连续调节延迟时间,让波束在预设角度范围(如-30°至+50°)内做扇形展开,覆盖构件内部的圆锥区域。这种策略适用于焊缝的熔合线缺陷——熔合线常呈45°倾斜,扇形扫查能精准覆盖。

线性扫查是换能器沿构件表面移动,同时进行扇形扫查:比如检测长1000mm的直焊缝,换能器每移动1mm,就进行一次-30°至+50°的扇形扫查,形成“长度-角度”二维覆盖,确保焊缝全长的所有倾斜缺陷都被检测到。

复合扫查用于复杂构件:比如航空发动机叶片榫头,缺陷可能沿径向、周向、轴向倾斜。PAUT采用面阵换能器,结合电子平移(沿榫头长度方向)与二维偏转(X-Y方向),实现“长度-径向-周向”三维扫查,覆盖所有可能的缺陷角度。

缺陷角度的识别与量化——信号中的角度密码

检测到缺陷后,需从信号中解析其角度。核心方法有三种:振幅峰值法、相位差法、信号时差法。

振幅峰值法:当波束偏转角度与缺陷法线方向一致时,反射波振幅最大。通过扫描不同偏转角度下的振幅,找到峰值对应的角度,就是缺陷的法线角度。比如峰值出现在35°,说明缺陷法线方向是35°,缺陷倾斜角度为90°-35°=55°(假设构件表面为0°)。

相位差法:缺陷倾斜时,不同阵元接收的反射波有相位差(因路径差)。比如缺陷沿阵元排列方向倾斜30°,阵元1接收的反射波相位比阵元16超前——通过相位差的线性分布曲线,可计算缺陷的倾斜角度。

信号时差法:缺陷倾斜导致反射波到达各阵元的时间不同。系统计算最早到达时间与最晚到达时间的差值,结合声速,可估算缺陷的长度与角度——时差越大,缺陷越长或角度越陡。

这些方法的准确性需靠“标准试块”校准:用已知角度的试块(如15°、30°、45°倾斜孔),记录不同角度下的信号特征,建立数据库。实际检测时,将缺陷信号与数据库对比,就能准确量化角度。

典型场景应用——从焊缝到航空构件的角度覆盖

焊缝检测是PAUT最常见的场景。角焊缝的未熔合缺陷常沿熔合线呈45°倾斜,PAUT用线阵换能器,设置-30°至+50°的扇形扫查,动态聚焦于熔合线深度(8-12mm)。通过振幅峰值找到缺陷角度,再用线性扫查覆盖焊缝全长,漏检率比传统超声低80%。

管道环向焊缝的轴向裂纹常倾斜20°-60°,PAUT用环阵换能器(沿管道圆周排列阵元),调节延迟时间让波束向径向偏转(0°-90°),同时沿管道轴向移动换能器,形成“环向-轴向”二维扫查,覆盖所有环向倾斜缺陷。

航空机翼大梁接头的疲劳裂纹常倾斜15°-30°,PAUT用面阵换能器,结合电子平移与二维偏转,实现“长度-厚度-宽度”三维扫查。信号分辨率比传统超声高30%,能检测到0.5mm长的微小倾斜裂纹。

校准与验证——角度检测的“精度保险”

PAUT的角度检测 accuracy,依赖校准与验证。关键步骤有三个:角度校准、灵敏度校准、验证试块检测。

角度校准:用标准试块(如CSK-ⅠA试块的15°、30°、45°倾斜孔),记录每个预设角度下的反射信号位置,调整延迟时间公式中的d或c参数,让实际偏转角度与预设角度误差≤1°。

灵敏度校准:用已知大小的倾斜缺陷试块(如φ2mm、30°倾斜孔),调整系统增益,让反射信号振幅达到满屏80%。建立“角度-增益”曲线,确保不同角度缺陷的信号都能被识别。

验证试块检测:用包含多种角度缺陷的综合试块(如15°、30°、45°倾斜孔与裂纹),进行全流程检测。若漏检或误判,需调整延迟时间、扫查范围或信号算法,直到所有缺陷都被准确识别。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无损检测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