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人员在进入受限空间进行检测时需要遵守哪些安全规程
无损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受限空间(如石油储罐、化工管道、锅炉炉膛等)是无损检测的高频作业场景,但其封闭/半封闭结构、有限进出口及不良通风特性,易积聚有毒气体、形成缺氧环境或引发爆炸风险。无损检测人员因需近距离接触设备内壁,作业时不仅要完成检测任务,更要直面空间内的潜在危险——某起储罐检测事故中,因未检测残留可燃气体,人员进入后引发爆炸,造成2人死亡。因此,严格遵守安全规程是避免事故的核心,需从前期评估、防护装备、气体监测、设备管控等多环节系统落实。
受限空间的前期评估与作业许可管理
进入前需先明确“是否为受限空间”——依据GB 30871标准,满足“封闭或半封闭、进出口狭窄、自然通风不良、易积聚危险物质”四个特征的空间,需纳入特殊作业管理。比如检测某闲置2年的原油储罐时,首先要识别其“封闭结构+进出口仅顶部人孔”的特点,判定为受限空间。
接下来是风险辨识:需结合空间用途、历史介质、闲置时间分析风险——储罐内可能残留原油挥发的可燃气体(如甲烷)、清洗后残留的有毒化学试剂(如氢氧化钠),或因长期封闭导致缺氧(氧含量低于19.5%)。辨识结果需形成书面报告,明确风险类型及控制措施。
最后是作业许可审批:检测单位需向生产单位提交《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内容包括作业人员资质(无损检测证、受限空间作业证)、风险控制措施(通风、气体监测、PPE配置)、监护人员信息、应急联系方式。许可证需经生产单位安全负责人、检测项目负责人双签字,且有效期不超过8小时(超过需重新评估)。
个人防护装备的针对性选配与使用
呼吸防护是核心:若空间存在缺氧(氧含量<19.5%)或有毒气体(如硫化氢>10ppm),必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需检查气瓶压力(≥25MPa)、面罩密封性(无漏气),且备用气瓶需放在入口处。若为低浓度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25ppm),可选用带相应滤毒罐的半面罩,但需确认滤毒罐有效期(一般为3年,开封后1个月内使用)。
躯体防护需适配环境:接触腐蚀介质(如酸碱储罐)时,穿丁腈橡胶防化服,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在可燃气体环境中,穿防静电服(电阻率≤1×10^10Ω),防止静电火花引发爆炸。服装需检查完整性(无破损、拉链顺滑),且袖口、裤脚需扎紧,避免杂物进入。
坠落与辅助防护不可少:进入深度超过2米的空间(如立式储罐),需系安全带,挂点选在顶部牢固结构(如人孔边缘的专用挂环),且救生索需与安全带连接——救生索需采用防割尼龙绳,长度比空间深度长2米,便于监护人员牵拉。此外,需携带防爆手电筒(亮度≥500流明),用于照亮内壁缺陷(如裂纹、腐蚀坑),且电池需用防爆型(避免短路打火)。
气体环境的动态监测与异常处置
监测时机与位置要精准:进入前30分钟内,需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检测空间的上、中、下三个部位——上方测可燃气体(如甲烷密度比空气小,积聚在顶部),中部测氧含量,下方测有毒气体(如硫化氢密度比空气大,沉在底部)。例如检测某乙烯管道时,下方硫化氢浓度可能达到15ppm,需先通风(用防爆风机持续吹风30分钟)至浓度≤10ppm。
监测项目与标准要明确:氧含量需保持19.5%-23.5%(低于19.5%易缺氧昏迷,高于23.5%易引发火灾);可燃气体浓度<10%LEL(爆炸下限,如乙烯的LEL为2.7%,则10%LEL为0.27%);有毒气体需符合GBZ 2.1的职业接触限值——硫化氢≤10ppm,一氧化碳≤25ppm,氨≤20ppm。
异常响应要迅速:若监测到可燃气体浓度升至12%LEL,需立即停止作业,用对讲机通知所有人员撤离至安全区;撤离后关闭空间入口,用防爆风机通风,每隔10分钟复测一次,直至浓度<10%LEL方可重新进入。若氧含量降至18%,需立即佩戴正压呼吸器撤离,不得继续作业。
无损检测设备的本质安全管控
设备防爆是关键:在可燃气体环境中,所有设备需具备Ex防爆认证(如Ⅱ类隔爆型Ex dⅡBT4)——例如超声检测仪需选用防爆型,避免内部电路火花引发爆炸;射线检测用的γ源容器需为防爆结构,防止源泄漏时与空气接触。
电源管理需规范:检测设备的电源需使用隔离变压器(输出电压≤24V),避免触电风险;电线需穿金属管保护,且管口需密封(防止气体进入管内);若使用电池供电,需选用锂锰电池(无漏液风险),且电池盒需盖紧(避免短路)。
设备固定与防护要到位:超声检测的探头导线需用绝缘胶带固定在管道内壁,避免缠绕在人员身上或被设备碾压;渗透检测的显像剂喷罐需放在防爆工具箱内,避免碰撞泄漏(显像剂含可燃溶剂);射线检测时,需在空间入口设置辐射警示标识(如“当心电离辐射”),且检测人员需随身携带个人剂量计,每小时查看一次,若剂量超过1mSv(毫西弗),立即撤离。
化学试剂与废物的安全处置
无损检测中常用的化学试剂(如渗透检测的荧光渗透剂、显像剂)多含可燃或有毒成分,需严格管控:试剂需存放在防爆型冷藏箱内(温度≤25℃),避免阳光直射;使用时需佩戴丁腈橡胶手套,防止试剂接触皮肤——若渗透剂溅到手上,需立即用无磷洗手液清洗,再用清水冲净。
试剂的使用量需精准:渗透检测时,需用毛刷蘸取少量渗透剂涂抹在工件表面,避免过量(过量会导致废液增多,且易挥发至空间内);显像剂需均匀喷涂,厚度≤0.1mm(过厚会掩盖缺陷)。
废物处置需规范:检测产生的废渗透剂瓶、废胶片、废滤纸需放入带盖的防爆垃圾桶(材质为铁皮),桶口需密封(防止可燃气体泄漏);废物需在作业结束后2小时内运至生产单位的危废暂存库,不得在现场过夜;运输时需用防爆车辆,且车厢需通风(避免废物积聚气体)。
作业现场的通讯与监护机制
监护人员职责要明确:监护人员需坚守岗位(不得离开入口5米范围),随时观察作业人员的状态(如动作迟缓、呼吸急促可能是缺氧症状);需记录人员进出时间、携带设备及气体监测数据;需掌握应急电话(消防119、医院120、生产单位安全部门电话),并将应急装备(正压呼吸器、急救箱、担架)放在入口10米内,且用红布标识(便于快速找到)。
通讯联络要实时: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需使用防爆对讲机(频道固定为“受限空间作业1号”),每5分钟联络一次——例如检测人员说“一切正常”,监护人员回应“收到”;若3分钟未收到回应,监护人员需立即拉动救生索,将人员拉出空间,同时拨打应急电话。
人员进出与行为的严格规范
进出登记需详细:所有进入受限空间的人员需在《进出登记本》上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检测项目、携带设备(如“张三,超声检测仪,编号UT-001”),离开时需再次签字确认时间。
进入顺序要合理:先由监测人员进入(携带气体检测仪),确认环境安全后,检测人员再进入;进入时需弯腰缓慢移动,避免碰撞入口边缘(可能导致划伤);若空间内有积水,需穿防水靴(防滑鞋底),防止滑倒。
禁止行为需严守:作业过程中禁止吸烟、使用明火(如打火机);禁止拆除现场的安全设施(如警示标识、防护栏);禁止乱扔工具(如探头、扳手需放在工具袋内);禁止触摸高温表面(如刚停止运行的锅炉内壁,温度可能达100℃以上)。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无损检测相关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