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领域

环境领域

服务热线:

土壤检测中镉铅砷汞重金属的检测标准

三方检测单位 2018-02-21

土壤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土壤中的镉、铅、砷、汞是影响生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核心重金属污染物,其含量超标会通过“土壤-农作物-人体”或“土壤-空气-人体”途径累积危害健康。准确检测这些重金属的前提是遵循统一的检测标准——既包括污染物限值标准,也包括样品前处理、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的技术标准。本文聚焦我国现行土壤重金属检测体系,详细拆解镉、铅、砷、汞的检测标准细节与实操要点,为土壤环境监测、污染风险评估提供专业参考。

土壤重金属检测的核心目标与污染物特性

镉、铅、砷、汞被《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其共性是毒性强、难降解、易累积,但危害机制各有不同:镉主要损伤肾脏与骨骼,长期暴露会导致“痛痛病”;铅靶向神经系统,儿童暴露会影响智力发育;砷是I类致癌物,可引发皮肤癌与肺癌;汞以甲基汞毒性最强,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检测的核心目标是精准识别土壤中这些重金属的总量或有效态含量,判断是否超过“风险阈值”,为土壤污染防控提供依据。

需注意的是,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即能被植物吸收或人体接触的部分)比总量更能反映实际风险,但现行标准中“总量检测”仍是基础——因为总量是风险评估的“底本”,有效态检测需结合具体用地场景(如农用地需测镉的有效态,建设用地需测铅的有效态)。

例如,某农用地土壤镉总量为0.4mg/kg(超过pH≤5.5的筛选值0.3mg/kg),但有效态镉仅为0.05mg/kg(未超过水稻镉富集阈值),则该土壤仍可安全种植——这说明总量检测需与有效态检测结合,才能避免“过度防控”。

我国土壤重金属检测的基础标准框架

我国土壤重金属检测标准分为两大层级:一是“限值标准”,明确不同用地类型的污染物浓度阈值,如《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二是“方法标准”,规定样品前处理、分析测试的技术流程,如《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HJ 680-2013)。

这两大标准体系互为支撑:限值标准是“判断依据”,方法标准是“数据来源”。例如,检测农用地土壤镉含量时,需先按GB/T 17141-1997完成样品消解与测定,再对照GB 15618-2018中pH对应的筛选值(如pH≤5.5时0.3mg/kg)判断是否超标。

除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补充了特殊场景的检测要求,如《土壤质量 有效态铅和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法》(GB/T 23739-2009)针对农用地有效态检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规定了重金属的暴露途径计算方法,形成了“限值-方法-评估”的完整体系。

镉的检测标准与方法细节

镉的限值标准因土壤pH与用地类型差异显著:GB 15618-2018中,农用地镉的筛选值随pH升高而增加(pH≤5.5为0.3mg/kg,pH5.5-6.5为0.4mg/kg,pH>7.5为1.0mg/kg);GB 36600-2018中,建设用地一类用地(居住、学校)镉的筛选值为0.3mg/kg,二类用地(工业、物流)为1.8mg/kg。

检测方法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最常用,核心步骤是样品前处理:称取0.5g风干土壤样品,加入5mL硝酸、2mL氢氟酸、1mL高氯酸,在电热板上从120℃逐步升温至200℃,消解至冒白烟(高氯酸分解),待样品呈灰白色后,用1%硝酸定容至25mL。需注意,消解过程中要多次补加氢氟酸,确保硅酸盐完全分解——土壤中的镉常吸附在硅酸盐矿物中,消解不完全会导致结果偏低。

石墨炉测定时需加入“基体改进剂”(如5g/L磷酸二氢铵溶液),作用是消除土壤中铝、铁等基体的干扰:磷酸二氢铵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氨气,能抑制镉的挥发,同时形成磷酸盐涂层保护石墨管,提高测定灵敏度。方法检出限为0.01mg/kg,满足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检测要求。

铅的检测标准与关键技术要点

铅的限值同样与pH、用地类型相关:GB 15618-2018中,农用地铅的筛选值pH≤5.5为70mg/kg,pH5.5-6.5为90mg/kg,pH>7.5为170mg/kg;GB 36600-2018中,一类用地铅筛选值80mg/kg,二类用地400mg/kg。

检测方法分两种:低浓度铅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B/T 17141-1997),高浓度铅用“火焰原子吸收法”(GB/T 17140-1997)。火焰法的前处理更简单:用硝酸-盐酸(3:1)混合酸消解,定容后直接测定,检出限为0.5mg/kg,适合建设用地等铅含量较高的场景。

需关注“有效态铅”的检测——农用地中,铅的有效性取决于土壤pH与有机质含量:pH越低、有机质越少,铅的有效态比例越高。有效态铅的测定采用“DTPA提取法”(GB/T 23739-2009):用0.005mol/L DTPA+0.1mol/L三乙醇胺+0.01mol/L氯化钙溶液(pH7.3)作为提取剂,按土液比1:2提取2小时,过滤后测定滤液中的铅含量。这一指标更能反映铅对农作物的实际影响。

砷的检测标准与特异性要求

砷的限值标准:GB 15618-2018中,农用地砷筛选值pH≤5.5为20mg/kg,pH5.5-6.5为25mg/kg,pH>7.5为35mg/kg;GB 36600-2018中,一类用地60mg/kg,二类用地140mg/kg。需注意,砷的毒性与价态相关——三价砷(As³⁺)毒性是五价砷(As⁵⁺)的60倍,但现行标准中“总砷”是必测项,因为价态分析需额外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成本较高。

检测方法以“原子荧光光谱法”(HJ 680-2013)为主,前处理用“王水消解”:称取0.5g土壤样品,加入10mL王水(硝酸:盐酸=1:3),在沸水浴中加热2小时,期间每隔30分钟摇匀一次,冷却后定容至50mL。王水的强氧化性可将土壤中的砷转化为As⁵⁺,再加入硫脲-抗坏血酸混合液将其还原为As³⁺(原子荧光法仅对As³⁺敏感)。

消解温度需严格控制在100℃(沸水浴),若温度超过110℃,砷会以AsH₃形式挥发损失——这是砷检测中最易出现的误差来源。方法检出限为0.1mg/kg,线性范围0-100μg/L,能覆盖绝大多数土壤样品的砷含量。

汞的检测标准与易忽略的细节

汞的限值标准更严格:GB 15618-2018中,农用地汞筛选值pH≤5.5为1.3mg/kg,pH5.5-6.5为1.8mg/kg,pH>7.5为3.4mg/kg;GB 36600-2018中,一类用地1.8mg/kg,二类用地8.2mg/kg。汞的特殊性是“易挥发”——即使在常温下,汞也会缓慢蒸发,因此样品采集、保存与前处理需全程“防损失”。

检测方法常用“原子荧光光谱法”(HJ 680-2013)或“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前处理需用“硝酸-硫酸消解”:称取1g土壤样品,加入5mL硝酸、1mL硫酸,在电热板上低温(120℃)消解,待样品呈淡黄色后,加入1mL高锰酸钾溶液(50g/L)氧化剩余有机物,再用盐酸羟胺还原过量高锰酸钾,定容至50mL。

样品保存是关键:采集的土壤样品需在48小时内加入1%硝酸(每100g土壤加5mL),防止汞挥发;若不能及时测定,需冷冻(-20℃)保存,但保存时间不超过7天。冷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为0.002mg/kg,原子荧光法为0.001mg/kg,均能满足痕量汞的检测需求。

检测标准中的质量控制要求

所有检测结果需通过“三重质量控制”:一是“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0.999(如汞的标准系列为0、0.1、0.2、0.5、1.0ng/mL,曲线相关系数需达到0.9995以上);二是“空白试验”,全程空白(不加样品的消解液)的测定值需低于方法检出限——若空白值过高,说明试剂或器皿被污染,需重新试验;三是“加标回收率”,在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物质(如镉标准溶液),回收率需在80%-120%之间(农用地检测要求更严,需在85%-115%之间)。

平行样测定是“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每批样品需做10%的平行样(如10个样品做1个平行),平行样的相对偏差需≤10%(农用地≤8%)——例如,两个平行样的镉测定值为0.25mg/kg和0.27mg/kg,相对偏差为(0.27-0.25)/[(0.25+0.27)/2]×100%≈7.7%,符合要求;若偏差超过10%,需重新消解样品。

此外,每批样品需插入“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如GBW07401,即“GSS-1”土壤标准物质),其测定值需落在标准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例如GBW07401中镉的标准值为0.18±0.02mg/kg,若测定值为0.17或0.19mg/kg,说明结果可靠;若超出范围,需检查前处理或仪器参数。

不同土地用途下的标准差异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标准差异源于“风险受体”不同:农用地的风险受体是“农作物”,因此筛选值基于“农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不超标”的原则——例如,水稻对镉的富集系数约为0.1(土壤镉0.3mg/kg时,大米镉约0.03mg/kg,符合GB 2762-2017中大米镉限值0.2mg/kg);建设用地的风险受体是“人体”,筛选值基于“成人或儿童长期暴露不超过健康风险阈值”的模型——例如,一类用地(居住)的铅筛选值80mg/kg,是假设儿童每天接触50mg土壤、暴露20年的风险值。

需区分“筛选值”与“管控值”:筛选值是“风险预警线”——土壤含量超过筛选值,需开展详细调查;管控值是“风险控制线”——超过管控值,需采取修复措施(如农用地需退耕还林,建设用地需土壤淋洗)。例如,GB 15618-2018中,农用地镉的管控值为pH≤5.5时1.5mg/kg(是筛选值的5倍);GB 36600-2018中,一类用地镉的管控值为3.0mg/kg(是筛选值的10倍)。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