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领域

环境领域

服务热线:

塑料回收再生企业废气环境合规性检测项目

三方检测单位 2018-03-19

环境合规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塑料回收再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但生产过程中破碎、熔融、造粒等环节会产生颗粒物、VOCs、异味物质等废气,若排放不达标不仅会引发环境投诉,还可能违反环保法规。废气环境合规性检测是企业识别污染风险、验证排放达标的核心手段,需明确检测项目、标准与流程,确保数据准确且符合监管要求。

塑料回收再生企业废气的主要来源与污染物类别

塑料回收再生的核心流程包括破碎、清洗、干燥、熔融挤出、造粒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特征废气。破碎环节是颗粒物的主要来源——PE、PP等塑料原料在高速破碎时,摩擦和撞击会产生大量细小颗粒物,粒径多集中在PM10以下,易随气流扩散至车间或外环境。清洗环节虽以水为介质,但部分再生塑料携带的油污、添加剂(如增塑剂)会挥发,形成含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废气。

干燥环节的风险在于高温(通常60-120℃)会加速塑料表面水分蒸发,同时携带未完全清洗的小分子有机物,如残留的洗涤剂成分或塑料降解产生的乙醛。而熔融挤出和造粒是VOCs的主要排放源:塑料在150-250℃的高温下熔融,分子链断裂或未完全反应的单体(如PVC分解的HCl、PET分解的乙醛)会释放,此外,塑料中的添加剂(如抗氧剂、稳定剂)也会挥发,形成苯系物、非甲烷总烃等污染物。

除了上述工艺环节,部分企业的存储环节也可能产生废气——再生塑料颗粒若未完全冷却,表面会挥发少量有机物;若存储环境通风不良,挥发性物质会累积,增加厂界异味风险。总体来看,塑料再生废气的污染物可分为三类:颗粒物(PM10、PM2.5)、VOCs(苯系物、非甲烷总烃、特征单体)、异味物质(硫化物、胺类、醛类)。

废气环境合规性检测的核心依据:法规与标准

塑料回收再生企业的废气检测需遵循“国家-行业-地方”三级标准体系。国家层面的基础法规是《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企业需“达标排放”;行业标准以《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为主,直接规定了再生塑料生产的废气限值(如颗粒物10mg/m³、非甲烷总烃60mg/m³,新建企业);地方标准如《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会根据区域环境质量加严要求。

此外,异味检测需参考《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颗粒物采样要符合《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VOCs分析需遵循《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15)等方法标准。企业需根据自身工艺(如是否处理PVC塑料)选择对应的标准,避免“用错标准”导致的合规性风险。

颗粒物检测:从采样到结果判定的关键环节

颗粒物是塑料再生企业最易超标且最易监测的污染物,检测的核心是“等速采样”——根据《GB/T 16157-1996》,采样速度需与排气筒内气流速度一致,否则会因“过捕集”或“漏捕集”导致结果偏差。采样点需选在排气筒垂直管段(避开弯头、变径处),距离弯头至少5倍管径,确保气流稳定。

检测方法以“重量法”为主:用烟尘采样器抽取一定体积的废气,颗粒物被玻璃纤维滤膜捕获,采样后将滤膜在105℃烘箱中烘干2小时,再放入干燥器冷却30分钟,称量滤膜前后的重量差,计算颗粒物浓度(公式:浓度=(滤膜增重/采样体积)×标况转换系数)。

结果判定需对比标准限值:《GB 31572-2015》规定,新建企业排气筒颗粒物直接排放限值为10mg/m³,现有企业为20mg/m³;若企业采用布袋除尘器处理,需额外检测“出口颗粒物浓度”,确保处理效率不低于95%(效率=(进口浓度-出口浓度)/进口浓度×100%)。

VOCs检测:特征污染物识别与定量分析

VOCs是塑料再生废气中的“隐形风险”——苯、甲苯、非甲烷总烃(NMHC)等物质不仅会造成光化学污染,部分还具有毒性。检测前需先识别“特征污染物”:处理PVC塑料的企业需关注HCl,处理PET的企业需关注乙醛,处理PE/PP的企业需关注苯系物和NMHC。

采样方法分为“吸附管采样”和“气袋采样”:吸附管(如Tenax TA)适用于低浓度VOCs,可富集后用热脱附仪解析;气袋(如特氟龙袋)适用于高浓度或活性VOCs,需在采样后24小时内分析。分析仪器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为主:GC-MS用于定性(识别化合物结构),GC-FID用于定量(测量浓度)。

标准限值需“对号入座”:《GB 31572-2015》中,新建企业NMHC直接排放限值为60mg/m³,苯为0.5mg/m³,甲苯为10mg/m³;现有企业NMHC限值为120mg/m³,苯为1.0mg/m³。部分地方标准(如北京《DB11/501-2017》)会将NMHC限值加严至30mg/m³,企业需提前确认区域要求。

异味物质检测:感官与仪器的双重验证

异味是塑料再生企业最易引发投诉的问题,来源包括塑料中的添加剂(如增塑剂DOP、稳定剂铅盐)挥发,或降解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如硫化物、胺类)。异味检测需结合“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避免“只测浓度不管异味”的误区。

感官评价遵循《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的“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将样品气体与无臭空气按比例稀释,由6名以上嗅辨员判断“哪个袋有异味”,最终计算“臭气浓度”(无量纲)。仪器分析则用“气相色谱-嗅觉检测器(GC-O)”——将分离后的VOCs直接通入嗅辨员鼻腔,结合GC-MS识别异味的具体来源(如甲硫醇导致的“腐蛋味”、胺类导致的“鱼腥味”)。

标准要求:厂界臭气浓度需≤20(新建企业)或≤30(现有企业),若超过限值,需排查“未封闭的工艺环节”(如开放式造粒机)或“吸附装置饱和”(如活性炭未及时更换)。

废气处理设施效率检测:合规性的重要补充

企业安装的废气处理设施(如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喷淋塔)是否有效,需通过“进出口浓度差”验证。检测时需同时采集处理设施“进口”和“出口”的废气样品,确保采样时间同步(如连续采样1小时),避免因“不同时段浓度波动”导致效率计算错误。

以“活性炭吸附装置”为例,需检测“进口NMHC浓度”“出口NMHC浓度”和“活性炭吸附量”:若进口浓度为200mg/m³,出口为20mg/m³,处理效率为90%,符合《GB 31572-2015》中“VOCs处理效率≥90%”的要求;若效率低于80%,需检查活性炭填充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更换周期(是否超过3个月)。

检测频次与采样规范:避免数据偏差的基础

检测频次需遵循《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HJ 819-2017):一般污染源(如年处理量<1万吨的企业)每月监测1次,重点污染源(如年处理量≥1万吨或涉及危险废物的企业)每季度监测1次;若工艺调整(如新增熔融线)或环保部门要求,需增加监测频次。

采样过程需规避三个“常见错误”:一是“采样时间过短”(如仅采样10分钟),无法代表平均浓度;二是“未测排气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速),导致标况体积计算错误;三是“采样人员无资质”(需持有环境监测上岗证),引发数据有效性争议。企业可通过“第三方检测单位”避免这些问题,但需确认机构具备CMA资质(证书范围覆盖“废气检测”)。

检测报告的合规性要求:企业留存与申报的关键

检测报告是企业证明“达标排放”的核心文件,需包含以下内容:检测单位的CMA证书编号、委托单位名称、采样时间/地点、排气筒参数(直径、流速、温度)、检测项目(如颗粒物、NMHC、苯)、检测方法(如重量法、GC-FID)、仪器型号(如崂应3012H烟尘采样器、安捷伦7890A气相色谱仪)、检测结果(含数值与单位)、结论(如“该企业排气筒颗粒物浓度符合GB 31572-2015要求”)。

报告需加盖检测单位的CMA章和公章,企业需留存至少5年(部分地方要求10年),用于环保部门“双随机”检查或排污许可证年度报告。若检测结果超标,企业需在3个工作日内启动整改(如更换活性炭、调整熔融温度),并在整改完成后7日内重新检测,确保结果达标。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