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

服务热线:

ISO 10993标准对生物相容性检测的测试项目规定

三方检测单位 2018-07-10

生物相容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ISO 10993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估制定的核心标准,旨在通过科学测试体系,评估器械与人体接触后可能引发的毒性、过敏、炎症等风险。其对生物相容性检测项目的规定,以器械“接触部位+接触时间”的分类为基础,结合材料特性、临床用途等因素,筛选出针对性测试内容,是医疗器械安全注册的关键依据。了解这些测试项目的要求,能帮助研发者精准设计验证方案,避免合规风险。

ISO 10993的生物相容性评估逻辑:从分类到测试的精准匹配

ISO 10993的测试项目并非盲目选择,而是基于“分类-评估”的逻辑展开:首先将医疗器械按接触部位(皮肤、黏膜、血液、植入组织等)和接触时间(短期<24小时、中期24小时-30天、长期>30天)分为不同类别,再通过“测试矩阵”匹配对应项目。比如短期皮肤接触的创可贴,只需做细胞毒性、皮肤刺激试验;而长期植入的髋关节假体,则需增加植入试验、遗传毒性试验、降解产物评估(若为可吸收材料)。

这种逻辑的核心是“风险适配”——高风险器械(如心脏支架)需更全面的测试,低风险器械(如一次性手套)可简化流程。同时,标准强调“整体评估”:需结合材料组成(如金属vs聚合物)、加工工艺(如灭菌残留)、临床使用场景(如重复使用vs一次性)等因素,调整测试项目。例如,含环氧乙烷残留的器械需补充遗传毒性试验,可吸收缝线需额外检测降解产物毒性。

细胞毒性测试:体外细胞水平的初步安全筛查

细胞毒性测试是生物相容性评估的“第一道关卡”,通过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细胞(常用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检测器械浸提液对细胞存活、增殖的影响。其原理是:细胞是组织的基本单位,细胞损伤往往是体内不良反应的前驱信号。

常用方法包括MTT法(检测细胞代谢活性)、LDH释放法(检测细胞膜完整性)。例如MTT法中,活细胞会将MTT试剂还原为蓝紫色结晶,通过吸光度值计算细胞存活率——存活率≥70%通常判定为无毒性,<50%则为严重毒性。测试时需模拟临床场景制备浸提液:长期植入器械用“极性+非极性”溶剂(生理盐水+正己烷),覆盖不同溶解度的可溶出物。

该测试的优势是快速、低成本,且无需动物试验,因此几乎所有医疗器械都需完成。例如,塑料输液管的浸提液若导致细胞存活率下降至60%,需调整材料配方(如更换增塑剂),直至达标。

致敏试验:针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风险防控

致敏试验聚焦“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变态反应),这种反应由免疫系统“记忆性激活”引发,通常在接触后数天至数周出现,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甚至全身皮疹,且再次接触会加重症状。对重复使用或长期接触的器械(如乳胶手套、隐形眼镜),致敏风险是关键关注点。

标准推荐两种方法: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和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GPMT通过“皮下注射+皮肤涂抹”的方式诱导免疫反应,观察豚鼠皮肤反应;LLNA则是更符合“3R”(减少、替代、优化)原则的替代方法,通过检测小鼠耳后淋巴结的增殖率(≥3倍为阳性)判断致敏性。例如,乳胶手套因含天然橡胶蛋白,需通过LLNA验证致敏风险,若结果阳性则需更换材料(如改用丁腈橡胶)。

需注意的是,致敏试验的周期较长(GPMT需约6周),但却是规避临床过敏事件的核心手段——某品牌乳胶导尿管曾因未做致敏试验,上市后引发多起过敏反应,最终被迫召回。

刺激试验:局部组织的急性炎症评估

刺激试验评估器械对局部组织的“急性非免疫反应”,主要针对皮肤、眼、黏膜等接触部位,表现为红斑、水肿、渗出等,通常在接触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与致敏的“迟发、免疫介导”不同,刺激是“即时、物理/化学性损伤”。

测试方法因部位而异:皮肤刺激试验用家兔背部皮肤,涂敷浸提液24小时后观察72小时内的反应,按红斑(0-4分)、水肿(0-4分)评分,总评分<0.5为无刺激;眼刺激试验将浸提液滴入家兔眼内,观察角膜浑浊、结膜充血情况。例如,化妆品包装泵头需做皮肤刺激试验,隐形眼镜护理液需做眼刺激试验。

测试时需用“最大暴露浓度”的浸提液,模拟临床 worst case 场景。比如,某款含酒精的消毒棉片,若皮肤刺激评分达3.0(中度刺激),需降低酒精浓度或添加舒缓成分,直至评分<1.0。

全身毒性试验:评估可溶出物的系统性影响

全身毒性试验针对器械可溶出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对全身器官(肝、肾、心等)的影响,适用于可溶出物较多的器械(如塑料输液管)或接触血液/体液的器械(如透析器)。测试分为急性(单次接触,观察14天)、亚急性(重复接触28天)、亚慢性(重复接触90天)三类。

常用方法包括静脉注射(模拟血液接触)、经口灌胃(模拟消化道接触)。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中,给小鼠静脉注射浸提液,观察14天内的死亡率、体重变化、器官病理改变——半数致死量(LD50)≥5000mg/kg判定为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则需检测器官功能指标(如肝酶ALT、肾功肌酐),若指标异常(如ALT升高2倍),需调整材料或工艺。

例如,聚氯乙烯(PVC)输液管因含邻苯二甲酸酯(DEHP),需做亚慢性毒性试验,验证DEHP在肝、肾中的蓄积量是否低于安全阈值;而不锈钢手术器械因可溶出物少,只需做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检测DNA损伤的潜在风险

遗传毒性试验聚焦器械可溶出物对DNA的损伤,包括基因突变(点突变)、染色体畸变(断裂、易位)、非整倍体(染色体数目异常)。这类损伤可能导致细胞癌变(致癌)或胚胎畸形(致畸),是长期植入或与生殖系统接触器械的“高风险项目”。

标准规定的“核心组合试验”包括:Ames试验(用沙门氏菌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试验(用CHO细胞检测染色体损伤)、小鼠淋巴瘤试验(检测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例如Ames试验中,若试验组回变菌落数是对照组的2倍以上,判定为遗传毒性阳性。

典型案例是环氧乙烷灭菌的器械:环氧乙烷代谢物环氧乙醇有遗传毒性,因此需通过遗传毒性试验验证残留量是否<10μg/g(国际安全标准)。若残留量超标,需延长解析时间(环氧乙烷需通风解析7-14天),直至达标。

植入试验:长期体内相容性的直接验证

植入试验是评估长期植入器械的“金标准”,通过将器械植入动物体内(常用大鼠、兔、犬),观察数月至数年的组织反应。适用于髋关节假体、心脏起搏器、可吸收螺钉等器械,核心指标包括:局部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包膜厚度(<1mm为正常)、器械降解情况(可吸收材料)、组织整合(如骨植入物的骨长入)。

植入部位需模拟临床场景:骨科器械植入肌肉或骨组织,心血管器械植入血管。观察时间点通常为1、4、12、26周,例如髋关节假体的植入试验中,需观察26周后假体周围是否有骨溶解(金属离子导致的炎症)——若骨溶解面积>5%,需更换材料(如从钴铬合金改为钛合金)。

可吸收材料的植入试验更复杂:需检测降解速率(如可吸收缝线需在6-8周内保持强度,之后逐渐降解)、降解产物分布(如PLA降解为乳酸,需验证肝、肾中乳酸浓度是否安全)。例如,某款可吸收螺钉因降解过快(4周内失去强度),导致植入后骨折移位,需调整材料配方(如增加羟基乙酸比例)。

血液相容性试验:与血液接触器械的特殊要求

血液相容性试验是针对“与血液直接接触”器械(如心脏支架、透析器、输血器)的专属项目,评估器械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核心指标包括溶血、凝血、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

具体测试:溶血试验(将器械与兔血/人血接触,溶血率<5%为合格)、凝血时间试验(检测APTT/PT,延长超过20%为异常)、血小板激活试验(检测P-选择素表达,>30%为激活)、血栓形成试验(植入动物血管,血栓重量<10mg为合格)。例如,药物洗脱支架需做血栓形成试验,避免涂层药物引发急性血栓;透析器膜材料(如聚砜)需做溶血试验,确保不破坏红细胞。

某品牌心脏支架曾因表面涂层导致血小板激活率达40%,上市后引发多起急性心梗事件,最终被迫召回并修改涂层配方(增加抗血小板药物剂量)。这说明血液相容性试验是心血管器械的“生死线”。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