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似药临床前性能验证的可比性研究关键步骤
临床前性能验证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上与参照药高度相似的生物制品,其开发核心是通过“可比性研究”构建相似性证据链。临床前性能验证作为证据链的基础,需系统对比二者在分子特征、生物学活性、杂质谱等关键维度的一致性——这些步骤直接决定临床研究设计的合理性,也是监管评估“可替代性”的核心依据。本文聚焦临床前可比性研究的关键步骤,拆解技术要点与实践逻辑。
参照药的选择与基准建立
参照药是可比性研究的“金标准”,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原研生物制品(如ICH地区上市的原研药);二是质量稳定(未发生重大工艺变更);三是可获得多批次(至少3批)以覆盖变异。例如开发抗HER2单抗生物类似药时,需选原研药的美国上市批次,而非区域适应性变更后的版本。
基准建立的核心是明确参照药的“关键质量属性(CQA)”——即对疗效、安全性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如单抗的分子完整性、糖基化修饰、生物学活性等。这些属性需通过多批次检测统计得出,比如参照药3批的聚合体含量为1.2%~1.8%,则生物类似药需落在该区间内,避免单批次的偶然性。
若仅用1批参照药,可能导致生物类似药质量范围被错误缩小。比如某参照药单批次聚合体1.0%,生物类似药按此开发,但原研药实际变异到1.8%,则生物类似药的聚合体含量可能低于参照药下限,影响可比性结论。
分子结构与理化特性的对比
分子结构相似性是基础,需从一级到高级结构逐层验证。一级结构用肽图分析(HPLC-MS):将参照药与生物类似药酶解后,对比肽段的色谱保留时间与质谱鉴定结果,要求氨基酸序列100%一致(除非翻译后修饰差异可接受,如N端甲硫氨酸切除)。
高级结构用光谱学方法:二级结构用圆二色谱(CD),β折叠、α螺旋的特征峰位置需一致,强度差异≤5%;三级结构用氢氘交换质谱(HDX-MS),交换图谱重叠度≥90%说明结构相似;四级结构(如单抗二聚体)用分析超速离心(AUC)验证聚合体含量一致。
理化特性需对比可量化参数:等电点用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差异≤0.1pH单位;分子量用MALDI-TOF MS,相对差异≤0.5%;疏水性用反相HPLC,保留时间差异≤2%。这些参数微小差异可能影响溶解度或体内行为,需严格控制。
生物学活性的可比性评价
生物学活性直接关联疗效,需验证“结合活性”与“功能活性”。结合活性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测靶点亲和力,如抗TNF-α单抗的KD值,要求生物类似药与参照药比值在0.8~1.25(差异≤25%)。
功能活性需匹配作用机制:抗HER2单抗用细胞增殖抑制 assay,测EC50比值0.8~1.25;抗CD20单抗用ADCC assay,通过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性,要求活性无统计学差异。
活性测定的关键是方法验证: assay需能区分参照药10%以内的差异(灵敏度),intra-assay CV≤10%(精密度),覆盖参照药活性范围(线性)。比如某干扰素的病毒抑制 assay,需验证能区分90%与110%的活性差异,避免遗漏微小变化。
杂质谱的一致性分析
杂质关联安全性,需对比“产品相关杂质”(降解产物、聚合体)与“工艺相关杂质”(HCP、残留DNA)。产品相关杂质中,片段用还原型CE-SDS检测,要求含量≤参照药均值+2倍标准差;聚合体用SEC检测,≤参照药上限(如参照药平均1.5%,则生物类似药≤2.1%)。
工艺相关杂质中,HCP用ELISA或LC-MS/MS检测,要求≤100ppm且无新杂质;残留DNA用qPCR≤10ng/剂;Protein A残留用ELISA≤10ppm。若出现新杂质,需溯源工艺:如某生物类似药检测到未切除的甲硫氨酸轻链,需优化发酵的甲硫氨酸酶活性消除该杂质。
杂质谱要求“质一致、量相当”——生物类似药可含参照药相同杂质,只要含量在安全范围。比如参照药HCP50~150ppm,生物类似药80ppm虽高于均值,但在变异范围内,可接受。
稳定性的平行性验证
稳定性影响货架期,需做长期、加速与强制降解试验。长期稳定性模拟储存条件(如2~8℃),检测12个月内的外观、pH、纯度、活性:若参照药12个月聚合体从1.0%增至1.8%,生物类似药从1.1%增至1.7%,说明降解速率一致。
加速稳定性(40℃/75%RH)预测长期行为,6个月后聚合体增加量需与参照药一致;强制降解(高温、低pH)分析降解途径:若二者降解产物种类、比例一致,说明降解机制相同。
配伍稳定性也需验证:如单抗用0.9%氯化钠稀释后,6小时内聚合体含量需与参照药一致(如参照药1.5%,生物类似药1.4%),确保临床使用安全。
工艺与质量的关联验证
工艺是质量的源头,需验证参数变化不影响质量。比如发酵温度影响糖基化:若参照药发酵37℃,生物类似药36℃,需验证岩藻糖含量仍在参照药范围(85%~95%);若温度降至35℃导致岩藻糖降至80%,需调整温度至36.5℃。
纯化工艺的关键是“去除能力”:如Protein A柱穿透率升高会增加HCP,需验证穿透率在10%以内时,HCP≤100ppm(与参照药一致)。若穿透率达15%导致HCP升至120ppm,需增加洗涤缓冲液体积。
工艺一致性不要求“完全相同”,而是“影响一致”。比如参照药用“蛋白A+阳离子交换”,生物类似药用“蛋白A+阴离子交换”,只要最终质量一致,路线差异可接受。
关键质量属性的动态监控
关键质量属性(CQA)需用FMEA或QbD识别——如抗PD-1单抗的岩藻糖含量影响ADCC活性,是CQA;C端赖氨酸截除对活性无影响,不是CQA。识别后需动态监控:发酵阶段监控细胞密度,影响糖基化;纯化阶段监控Protein A柱穿透率,影响HCP。
监控的核心是“控制策略”:若岩藻糖含量可接受范围80%~90%,某批次降至75%,需排查发酵锰离子浓度(锰离子低会降低岩藻糖),补充锰离子恢复。
CQA需动态更新:若临床I期发现“高甘露糖型糖链”影响清除率,即使参照药未列CQA,也需纳入后续研究,确保可比性证据完整。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