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

服务热线:

皮肤接触类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检测的基本流程

三方检测单位 2019-01-14

生物相容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皮肤接触类医疗器械(如创可贴、医用敷料、电极片等)直接与人体皮肤(完整或破损)接触,其生物相容性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安全——若材料存在毒性或致敏性,可能引发红斑、瘙痒、过敏甚至慢性炎症。因此,这类器械上市前必须通过生物相容性检测,流程需严格遵循ISO 10993系列标准,涵盖信息收集、样品处理、项目选择、试验实施及结果判定等环节,确保检测结果科学反映器械与皮肤接触的安全性。

检测前的信息收集与评估

生物相容性检测的第一步是明确器械的基础信息,这直接决定后续检测项目的选择。首先需收集器械的材料组成——包括主体材料(如医用聚乙烯、硅橡胶)、辅助成分(如粘合剂中的丙烯酸酯、防腐剂中的尼泊金酯)及可能的浸出物(如塑料中的增塑剂DEHP),需通过材料清单(BOM)或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确认。

其次是接触特征评估:根据ISO 10993-1,皮肤接触分为“短期(≤24小时)”“长期(>24小时且≤30天)”“持久(>30天)”三类;接触部位需明确是“完整皮肤”(如普通电极片)、“破损皮肤”(如创面敷料)还是“黏膜毗邻皮肤”(如鼻饲管固定贴)。例如,用于烧伤创面的敷料属于“长期接触破损皮肤”,需额外评估慢性毒性;而一次性退热贴属于“短期接触完整皮肤”,检测项目可简化。

最后是使用场景分析:需确认器械是否存在机械摩擦(如皮肤牵引器)、是否释放挥发性物质(如某些医用胶带的胶粘剂)或与体液接触(如伤口渗液),这些因素会影响浸出物的种类和浓度,需在后续样品处理中考虑。

样品制备与前处理

皮肤接触类器械的生物相容性检测多采用“提取液试验”(而非直接接触),因为直接用器械可能因机械摩擦损伤细胞或动物皮肤,无法准确反映化学物质的毒性。样品制备需严格遵循ISO 10993-12《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的要求,核心是“模拟器械在体内的浸出条件”。

提取介质的选择需匹配器械的溶解性:水溶性材料(如水凝胶敷料、生理盐水湿纱布)用0.9%氯化钠溶液或RPMI 1640细胞培养基;脂溶性材料(如硅橡胶电极片、丙烯酸酯胶带)用玉米油或聚乙二醇400(PEG 400);若器械可能与血清接触(如伤口敷料吸收渗液),需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例如,检测医用胶带的致敏性时,需用玉米油提取其粘合剂中的脂溶性成分,因为这些成分更易通过皮肤脂层渗透。

提取条件需对应器械的使用时间:短期接触器械(如一次性创可贴)采用“37℃±1℃,24小时±1小时”的温和条件;长期接触器械(如皮肤造口袋)需用“50℃±1℃,72小时±2小时”的加速条件——根据Arrhenius方程,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加快2-3倍,50℃72小时的浸出量约等效于37℃下1个月的浸出量。

样品量与提取液的比例需符合“最大浸出”原则:固体制品通常按“1g样品:10mL提取液”制备(如10g创面敷料加100mL生理盐水);液体制品按“1mL样品:10mL提取液”(如5mL医用酒精棉片加50mL玉米油)。提取完成后需用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去除不溶性颗粒,避免影响细胞或动物试验的结果。

检测项目的确定

检测项目需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遵循ISO 10993-1《生物学评价与试验选择》的“分层原则”——从基础毒性到特异性毒性逐步递进。皮肤接触类器械的核心项目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细胞毒性”(ISO 10993-5):所有皮肤接触器械都需检测,因为细胞是皮肤组织的基本单位,细胞毒性可反映材料浸出物的“通用毒性”。例如,即使是短期使用的退热贴,若其凝胶中的防腐剂对L929细胞的存活率低于70%,说明存在潜在毒性,需调整配方。

第二类是“皮肤局部反应”:包括“皮肤刺激/腐蚀”(ISO 10993-10)和“皮肤致敏”(ISO 10993-10)。皮肤刺激是“急性炎症反应”(如胶带撕下后的红斑),致敏是“迟发型超敏反应”(如接触2-3天后出现的瘙痒性皮疹)。例如,医用胶带的粘合剂若含丙烯酸酯单体,可能引发皮肤刺激;而含镍的金属电极片可能引发致敏反应。

第三类是“长期毒性”:仅适用于“长期(>24小时)或持久(>30天)接触”的器械,如用于压疮的泡沫敷料、皮肤造口袋固定带,需检测“皮肤慢性毒性”(ISO 10993-11)——评估连续接触1-3个月后,皮肤是否出现萎缩、角化过度或色素沉着。若器械接触破损皮肤(如烧伤敷料),还需额外检测“遗传毒性”(ISO 10993-3),避免浸出物通过创面进入血液循环损伤DNA。

细胞毒性检测的实施

细胞毒性是皮肤接触器械的“入门指标”,常用ISO 10993-5中的“L929细胞体外培养法”,因为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是皮肤真皮层的主要细胞类型,对毒性物质敏感且培养成本低。

试验第一步是细胞接种:将冻存的L929细胞复苏后,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至对数生长期,调整浓度至1×10^5个细胞/mL,接种到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μL),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待细胞贴壁形成均匀单层(约占孔底80%面积)。

第二步是样品暴露:吸去孔内旧培养基,加入不同浓度的器械提取液——通常设100%(纯提取液)、50%(提取液+等量培养基)、25%(提取液+3倍培养基)三个浓度,每个浓度设3个复孔;同时设置“阴性对照”(仅加提取介质,如生理盐水)和“阳性对照”(加0.1% Triton X-100,一种强去垢剂,可完全杀死细胞)。

第三步是结果检测:继续培养24小时后,加入MTT溶液(5mg/mL,每孔20μL),再培养4小时——活细胞的线粒体脱氢酶会将MTT还原为紫色的甲瓒结晶;吸去上清液,加入150μL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结晶,用酶标仪在490nm波长下测吸光度(OD值)。

最后是结果计算与判定:细胞存活率=(样品孔OD值/阴性对照孔平均OD值)×100%。根据ISO 10993-5的分级标准,皮肤接触器械的细胞存活率需≥70%(Grade 0),若在50%-69%(Grade 1)需结合实际使用场景评估(如短期接触完整皮肤可接受),低于50%则判定为不合格。

皮肤刺激与腐蚀检测

皮肤刺激是皮肤接触器械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胶带引起的红斑、敷料引起的瘙痒),常用ISO 10993-10中的“兔皮肤刺激试验”(Draize试验),这是国际公认的“金标准”——兔子的皮肤厚度、角质层结构与人类接近,且对刺激物的反应更易观察。

试验前需准备动物:选3只健康的新西兰白兔(雌雄不限,体重2.0-3.0kg),试验前24小时用脱毛膏脱去背部两侧的毛发(每侧面积约6cm×6cm),脱毛后检查皮肤是否有划痕、红肿或破损,若有需更换动物。

样品暴露步骤:在兔子左侧脱毛区涂敷“受试样品”——若为提取液,取0.5mL均匀涂在2cm×2cm的纱布上,覆盖在皮肤表面;若为固体器械(如胶带),直接贴敷1cm×1cm的样品。用无刺激性胶带固定后,用透气纱布覆盖(避免兔子舔舐)。右侧脱毛区涂敷“提取介质”(如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暴露时间与器械实际使用时间一致:短期接触器械暴露4小时,长期接触暴露24小时。

观察与评分:暴露结束后,用温水轻轻洗去样品,分别在24、48、72小时观察皮肤反应——重点看“红斑”(皮肤发红的范围和程度)和“水肿”(皮肤隆起的高度)。按Draize标准评分:红斑0分(无)、1分(轻微发红)、2分(明显发红)、3分(红肿伴渗出)、4分(严重红肿伴溃疡);水肿0分(无)、1分(轻微隆起)、2分(明显隆起)、3分(隆起伴皮肤紧张)、4分(隆起伴水疱)。

结果判定:计算每只兔子的“平均刺激评分”(24、48、72小时的红斑+水肿评分之和除以3),再取3只兔子的平均值。例如,某胶带的平均评分为0.3,属于“无刺激”;若评分为1.2,属于“轻度刺激”(短期接触完整皮肤可接受);若评分>5.0,则判定为“重度刺激”,需修改材料配方。

皮肤致敏检测

皮肤致敏是迟发型超敏反应(Type IV),部分材料(如镍、丙烯酸酯、香料)可能在接触数天后引发瘙痒性皮疹或皮肤增厚,常用检测方法有“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和“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其中LLNA因更符合“3R”(减少、替代、优化)动物福利原则,近年应用更广泛。

LLNA的核心原理是:致敏物质会激活T淋巴细胞,导致耳后淋巴结(DLN)细胞增殖,增殖程度与致敏性成正比。试验用雌性CBA/J小鼠(对致敏物质敏感),步骤如下:

第一步是“预试验”:需先做皮肤刺激试验,确定提取液的“无刺激浓度”——若提取液浓度过高导致皮肤红肿,会干扰淋巴结增殖结果。例如,某胶带的提取液在50%浓度时无刺激,即可用此浓度做LLNA。

第二步是“局部暴露”:连续3天在小鼠两侧耳背涂抹提取液(每侧25μL),每天1次;对照组涂抹溶剂(如丙酮/橄榄油1:1混合液)。

第三步是“放射性标记与检测”:第5天,给小鼠腹腔注射^3H-胸腺嘧啶核苷(10μCi/只),24小时后处死小鼠,取出耳后淋巴结,研磨成细胞悬液,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放射性活度(cpm)。

结果判定:计算“刺激指数(SI)”——SI=样品组平均cpm/对照组平均cpm。根据ISO 10993-10,SI≥3表示“致敏阳性”(材料会引发接触性皮炎),SI<3表示“致敏阴性”。例如,某含镍电极片的SI为4.2,判定为致敏阳性,需更换为无镍材料;若某敷料的SI为1.8,判定为致敏阴性,符合要求。

结果分析与合规性判定

生物相容性检测的最终目的是“综合评估器械的皮肤接触安全性”,需将所有检测项目的结果关联分析,而非孤立看待某一指标。例如,某短期接触完整皮肤的退热贴:细胞存活率82%(无细胞毒性)、皮肤刺激评分0.1(无刺激)、SI1.3(无致敏),三项均符合要求,可直接判定为“符合生物相容性”。

若某长期接触破损皮肤的创面敷料:细胞存活率75%(无细胞毒性)、皮肤刺激评分0.3(无刺激)、SI1.1(无致敏)、但慢性毒性试验中发现皮肤轻度萎缩——需进一步分析萎缩的原因:若为敷料的机械压力导致(而非化学毒性),可通过调整敷料厚度解决;若为浸出物中的防腐剂导致,则需降低防腐剂浓度。

除了试验结果,还需结合“浸出物限量”评估:根据ISO 10993-17《可浸出物的毒代动力学评估》,需计算浸出物的“阈值(Threshold)”——即不会引起有害反应的最大剂量。例如,某粘合剂中的丙烯酸酯单体的阈值为0.1mg/kg,若器械的浸出量为0.05mg/kg,则符合要求;若为0.2mg/kg,则超出阈值,需降低单体含量。

需注意“风险权衡”:部分器械可能因功能需求无法完全消除轻度毒性,需评估“风险-收益比”。例如,某用于严重烧伤的创面敷料,其浸出物的细胞存活率为65%(轻度毒性),但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且临床数据显示无严重不良反应,经伦理委员会审查后可获批上市——但需在说明书中注明“仅用于严重烧伤创面,短期使用”。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