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无损探伤在球罐对接焊缝全景曝光技术的应用要点
无损探伤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球罐作为石化、能源行业存储液化烃、天然气等介质的核心设备,其对接焊缝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设备运行安全。射线无损探伤是球罐焊缝检测的主流方法,而全景曝光技术因能一次性覆盖球罐圆周焊缝、减少检测盲区、提高效率,成为大型球罐焊缝检测的优选方案。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系统梳理射线无损探伤在球罐对接焊缝全景曝光技术中的应用要点,涵盖前期准备、设备选型、参数优化、工艺实施、底片处理及安全控制等关键环节,为工程应用提供实操参考。
球罐对接焊缝全景曝光的前期准备要点
球罐的结构特点决定了焊缝分布的复杂性,需先梳理焊缝类型:赤道带焊缝是球罐的“腰带”,承受最大的环向应力;温带焊缝连接赤道带与极板,受力较复杂;极板焊缝位于顶部和底部,多为径向焊缝。以某1000m³液化石油气球罐为例,其赤道带焊缝有8条,每条长约17m,壁厚18mm,前期需绘制详细的焊缝分布图,标注每条焊缝的位置与尺寸,为后续检测提供依据。
焊缝表面预处理是确保探伤效果的基础。需用钢丝刷或角磨机去除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油污、锈蚀、氧化皮,焊缝余高需打磨至与母材齐平或不超过2mm——若余高过高,会导致散射线增强,影响底片清晰度。例如某球罐的温带焊缝因表面残留厚约1mm的锈蚀,最初检测的底片出现明显的“雾状”斑纹,打磨处理后斑纹完全消失。
标识系统是底片与焊缝对应追溯的关键。需给每条焊缝编号(如赤道带编为EQ-1至EQ-8,温带编为TZ-1至TZ-12),并在焊缝两侧50mm处贴装铅字标记,内容包括球罐编号、焊缝号、底片号、中心十字线。例如“Q1-EQ-3-05”表示1号球罐赤道带3号焊缝第5张底片,确保底片能准确对应到具体焊缝位置。
全景曝光技术的设备选型与校准要点
射线源的选择需匹配球罐的壁厚和直径:对于壁厚≤25mm、直径≤10m的球罐,周向X射线机(如XXH-2505型)是首选,其焦点小(≤3mm)、清晰度高;对于壁厚>25mm或直径>10m的球罐,γ射线源(如Ir-192)更合适,因其穿透能力强且无需电源,适合野外或大型球罐作业。例如某2000m³天然气球罐,壁厚22mm,采用Ir-192源(活度10Ci),曝光时间仅需20分钟,远短于X射线机的1小时。
成像胶片需根据清晰度要求选择:T1类胶片(如AGFA D4)感光度高,适合快速检测,但对比度稍低;T2类胶片(如Kodak AA400)对比度和清晰度更好,是重要焊缝的首选。例如液化石油气球罐的对接焊缝,因介质易燃易爆,需选择T2类胶片,确保能识别0.5mm的微小裂纹。
辅助设备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曝光效果。全景支架需采用刚性不锈钢材质,能承受射线源重量,且旋转机构的同轴度误差≤0.5mm——若同轴度偏差过大,射线源会偏离球罐中心,导致底片边缘黑度不足。例如某全景支架的旋转机构采用伺服电机驱动,转速误差≤±1rpm,确保曝光时射线源始终对准球罐中心。
设备校准是确保检测精度的前提。射线源的焦点尺寸需用针孔法检测,确保≤3mm;胶片的灰雾度需用密度计测试,≤0.3;支架的同轴度需用激光定位仪校准,误差≤0.5mm。例如某射线机的焦点尺寸检测结果为2.8mm,符合GB/T 19293-2012的要求;若焦点尺寸超过3mm,会导致几何不清晰度增大,无法识别微小缺陷。
全景曝光参数的优化策略
焦距的确定需平衡几何不清晰度和曝光量。根据公式U = (f×t)/F(U为几何不清晰度,f为焦点尺寸,t为焊缝厚度,F为焦距),需确保U≤0.2mm。以某壁厚18mm的球罐为例,焦点尺寸2.8mm,焦距需≥(2.8×18)/0.2=252mm,实际选择焦距为5.5m(球罐半径5.4m+源到胶片距离0.1m),计算得U≈0.009mm,远小于限值。
曝光量的计算需结合射线源活度、胶片类型和壁厚。对于Ir-192源,曝光量E=活度(Ci)×时间(min),根据GB/T 3323-2019,壁厚18mm的焊缝曝光量需≥10mCi·min。例如活度10Ci的Ir-192源,曝光时间需≥1分钟(10Ci×1min=10mCi·min),实际操作中通常取2分钟,确保底片黑度充足。
射线能量的选择需避免“过高或过低”:能量过低会导致穿透不足,底片黑度过低;能量过高会降低对比度,缺陷难以识别。例如壁厚10mm的焊缝选150kV X射线,壁厚30mm选300kV X射线——某球罐壁厚20mm,最初误用350kV X射线,结果底片对比度仅1.2(要求≥2.0),调整为250kV后对比度提升至2.5,符合要求。
散射线控制需采用多重措施。在胶片正面贴0.1mm厚的铅箔增感屏(增强感光效果),背面贴2mm厚的铅板(吸收背面散射线);对于厚壁焊缝,可在射线源侧加0.5mm厚的铜滤板,过滤软射线。例如某厚壁球罐检测时,加铜滤板后底片的散射线斑纹减少了80%。
全景曝光工艺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射线源的定位是全景曝光的核心。需用测心仪或激光定位仪确认射线源位于球罐几何中心,误差≤1mm——若射线源偏移,会导致底片边缘黑度不均。例如某球罐的几何中心坐标为(0,0,0),用激光定位仪测量射线源位置为(0.2,0.1,-0.3),调整支架后误差减小至0.5mm,确保了曝光均匀性。
胶片的布置需确保无漏拍。沿焊缝圆周方向贴装胶片,搭接量≥10mm——若搭接量不足,会导致焊缝边缘漏检。例如赤道带焊缝周长约34m,每张胶片长300mm,需贴装114张,搭接10mm,刚好覆盖整个焊缝。
曝光过程需控制旋转速度。旋转速度根据曝光时间和球罐周长计算,例如曝光时间20分钟,球罐周长34m,旋转速度为34m/20min=1.7m/min,确保每个部位的曝光量均匀。某球罐曝光时旋转速度突然降至1.2m/min,操作人员及时调整伺服电机参数,避免了底片黑度偏差。
多源全景曝光适合大型球罐。对于直径>15m的球罐,单源曝光时间过长,可采用2-4个射线源对称分布(如0°、90°、180°、270°)同时曝光,减少时间。例如某3000m³球罐用4个Ir-192源(每个活度5Ci),曝光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效率提升75%。
全景曝光底片的处理与评片要点
底片冲洗需严格控制工艺参数。显影液温度20±2℃,时间5-8分钟(温度过高会导致底片黑度过高,过低则黑度不足);定影液温度20℃,时间15分钟以上(确保完全定影);冲洗后用流动水冲洗15分钟,自然晾干。例如某底片显影时温度升至25℃,结果黑度达到4.5(要求≤4.0),重新用20℃显影液处理后黑度恢复至2.8。
底片质量检查需符合GB/T 3323-2019要求:灰雾度≤0.3,黑度1.5-4.0,对比度≥2.0。例如某底片灰雾度0.25、黑度2.5、对比度2.2,符合要求;另一张底片黑度1.2,需重新曝光。
焊缝缺陷识别需结合特征:裂纹呈线性/树枝状,边缘尖锐;气孔呈圆形/椭圆形,黑度均匀;夹渣呈不规则形状,黑度深浅不一;未熔合呈线性,与焊缝坡口平行。例如某赤道带焊缝底片上有一条1.2mm长的线性缺陷,边缘尖锐,经确认是裂纹,需返修。
缺陷定位与记录需准确。用焊缝标识和底片上的定位标记对应,记录缺陷的位置(如赤道带EQ-3的120°位置)、尺寸(长1.2mm、宽0.3mm)、性质(裂纹)。例如记录为“Q1-EQ-3-120°:裂纹,长1.2mm,宽0.3mm”,便于后续返修和复查。
全景曝光技术的安全与质量控制要点
辐射安全需严格执行GB 18871-2002。划定控制区(半径≥30m,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和监督区(半径≥50m),用辐射剂量仪监测控制区边界剂量率≤2.5μSv/h;操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每月检查剂量,确保年剂量不超过20mSv。例如某检测现场控制区边界剂量率1.8μSv/h,符合要求。
工艺纪律需严格遵守。操作人员需按工艺卡执行,记录每个步骤的参数(射线源活度、焦距、曝光时间、显影温度)。例如某工艺卡要求曝光时间20分钟,操作人员因射线源活度略有下降,实际曝光21分钟,需在记录中注明原因,确保可追溯。
质量追溯需保留完整记录。底片、工艺记录、校准报告、人员资质证明需保留至少5年——某球罐的检测记录保留了10年,后续检修时查阅底片,确认了焊缝缺陷的修复情况。
人员资质需符合要求。操作人员需持有无损检测Ⅱ级以上资质,评片人员需持有Ⅲ级资质——某评片人员有30年经验,持有Ⅲ级资质,能准确识别0.5mm的微小裂纹,确保了评片结果的准确性。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