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服务热线:

工业PLC安全性能测试的故障安全模式验证

三方检测单位 2019-03-27

安全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业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其故障安全模式是应对硬件失效、软件逻辑错误或外部危险时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通过快速将设备从危险状态转移至安全状态(如切断动力输出、停止运动机构),直接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而故障安全模式验证,正是通过系统性测试验证这一机制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合规性,确保其符合IEC 61508(功能安全)、IEC 62061(机械安全)等标准要求,是工业安全自动化落地的关键环节。

故障安全模式的核心定义:从“危险”到“安全”的主动转移

故障安全(Fail-Safe)并非“故障停机(Fail-Stop)”,其本质是“主动规避危险”:当PLC检测到故障或危险信号时,需在规定时间内将系统引导至“无风险状态”,而非简单停止运行。例如,机床的“急停按钮”被按下时,PLC需立即切断主轴伺服电源并锁定机构——即使牺牲生产效率,也不能让设备“盲动”造成伤害;化工反应釜的温度传感器超量程时,PLC需切断进料阀并开启泄压阀,而非仅停止加热。

需明确的是,“安全状态”需根据场景定义:传送带的安全状态是“停止并锁定”,避免人员误触;机器人的安全状态是“关节锁止”,防止重力下滑。这些状态必须写入《安全需求规格书(SRS)》,否则验证将失去“靶子”——若安全状态定义模糊,测试将无法判断PLC的动作是否正确。

此外,故障安全模式需区分“主动故障”(如CPU运算错误)与“被动故障”(如传感器信号中断),两者的处理逻辑需一致:无论故障来源,PLC都需快速响应,且安全状态需保持至人工复位,避免“二次危险”(如设备突然重启伤到排查人员)。

PLC故障安全模式的实现机制:硬件与软件的协同防御

故障安全模式的有效性依赖“硬件冗余+软件互锁+通信防护”的多层机制:

硬件冗余是基础:双CPU架构的安全PLC(如Siemens S7-400F)通过同步运算对比结果,若差异超过阈值则触发安全模式;冗余电源、I/O模块确保单一硬件故障不影响核心功能——比如某PLC的输入模块短路时,备用模块会接管信号采集,避免漏检故障。

软件互锁是核心:通过逻辑条件判断禁止危险动作。例如,机器人“抓取”需满足“防护门关闭”“急停未触发”“视觉系统确认目标”三个条件,若防护门突然打开(输入信号由“闭”变“开”),PLC会立即切断机器人动力电源。这种逻辑需避免“单一故障失效”——比如用“常开+常闭”双传感器检测防护门,确保短路或断路都能被检测到。

看门狗定时器是“最后防线”:PLC主程序需定期向看门狗发送“心跳信号”,若因程序死循环或CPU卡死导致心跳中断,看门狗会触发硬件复位,将PLC拉回安全状态。看门狗的超时时间需严格匹配安全需求——急停功能的超时时间通常≤100ms,否则无法及时响应危险。

这些机制需协同工作:若硬件冗余失效,软件互锁需补位;若软件逻辑漏洞,看门狗需兜底。任何一层机制失效,都可能导致故障安全模式形同虚设。

验证前的准备:需求与环境的双重确认

验证并非“拿过来就测”,需先完成两项关键准备:

需求梳理:从SRS中提取核心指标——比如故障检测覆盖率≥95%、急停响应时间≤150ms、安全输出失电保持(断电后仍保持安全状态)。这些指标需对标行业标准:SIL3级PLC要求故障检测覆盖率≥90%、响应时间≤100ms,若需求缺失需先与开发团队确认,避免“测试无依据”。

环境搭建:需构建“真实+仿真”的测试环境:

(1)目标PLC硬件(含安全模块)。

(2)信号发生器(模拟传感器短路/断路)、继电器模块(模拟执行器动作)。

(3)数据采集系统(如NI CompactDAQ)——记录故障发生时间、安全动作执行时间、信号曲线。

(4)故障注入工具(如硬件注入器模拟CPU错误)。

例如,验证“急停响应时间”时,环境需包含真实急停按钮、PLC输入模块、继电器输出模块、示波器(记录按钮按下到继电器断开的时间差)。若用仿真软件代替真实继电器,测试结果可能偏快(无机械延迟),失去参考价值。

功能安全性验证:从响应时间到覆盖率的全维度测试

功能安全性是故障安全模式的“核心目标”,需验证三个维度:

响应时间:测从“故障触发”到“安全动作执行”的时间差。例如,急停按钮按下后,PLC需在150ms内切断输出——用示波器记录“按钮信号上升沿”到“继电器触点断开”的时间,需测试50次取最大值(避免单次干扰)。若最大值超过阈值,需排查PLC程序逻辑(如冗余CPU同步延迟)或硬件性能(如继电器动作时间)。

故障检测覆盖率:测PLC能检测到的故障类型占比。模拟常见故障:输入模块短路(24V短接)、CPU运算错误(注入错误运算结果)、内存数据篡改(修改逻辑变量)。若PLC能检测到95%以上的故障并触发安全模式,说明覆盖率达标;若漏检“内存数据错误”,需回溯内存奇偶校验机制的设计缺陷。

安全状态保持:测PLC进入安全状态后的稳定性。例如,PLC因电源波动进入安全模式后,即使电源恢复,安全状态需保持至人工复位;输出继电器需采用“失电保持型”——断电后仍保持断开,避免设备意外重启。若安全状态能被意外恢复,需调整PLC的“复位逻辑”(如增加“复位密码”或“硬件钥匙”)。

硬件故障模拟:从模块到芯片的层层穿透

硬件是故障安全的“基础载体”,故障模拟需覆盖全层级:

输入输出模块:模拟短路(输入端子接24V)、断路(断开信号线)、信号漂移(发送超量程电压)。测试时观察:PLC是否触发“模块故障”报警,是否切断对应输出。例如,输入模块短路时,若PLC未报警且继续执行程序,说明模块的“过流保护”失效。

CPU与内存:用故障注入器修改CPU运算结果(如“1+1=3”)、篡改内存变量(如将“防护门关闭”改为“打开”)。双CPU架构的PLC需验证“主备切换”:若主CPU故障,备用CPU需在50ms内接管,且安全模式不中断。

电源系统:模拟电压波动(从24V降到18V)、电源中断(突然断电)。测试PLC的“欠压保护”:电压低于20V时是否触发安全模式;电源恢复后是否需人工复位。若电源恢复后PLC自动退出安全模式,需修改“电源检测逻辑”——增加“电源稳定30秒”的条件。

软件逻辑验证:从代码到逻辑的漏洞排查

软件逻辑的漏洞更隐蔽,需通过“故障注入”暴露问题:

代码层注入:用调试工具删除程序中的“互锁逻辑”(如删掉“防护门关闭”条件)、修改逻辑变量(如将“急停触发”改为“未触发”)。测试时观察:PLC是否检测到“逻辑错误”并报警,是否触发安全模式。例如,删掉互锁逻辑后,若PLC仍能启动机床,说明软件的“自我检测”机制失效。

逻辑层注入:模拟“共因故障”——防护门传感器短路(显示“关闭”)且急停按钮断路(显示“未触发”)。测试PLC是否会启动设备:若启动,说明逻辑存在“共因漏洞”,需增加第三个传感器(如红外检测),确保两个故障同时发生时仍能触发安全模式。

程序升级验证:升级PLC固件或程序后,需重新测试故障安全模式。例如,升级后“安全输出地址”被修改,若未同步更新,PLC可能切断错误的输出(如切断照明而非主轴电源),导致危险。需用“版本对比工具”(如TIA Portal版本管理)确认变更点,重点测试安全逻辑。

通信链路验证:避免“远程故障”漏检

现代PLC通过PROFINET、Modbus TCP连接远程I/O或上位机,通信故障可能导致“远程故障”漏检:

协议安全性:验证PROFIsafe协议的“数据完整性”——用工具篡改通信数据(如修改CRC校验值),看PLC是否丢弃数据并触发安全模式。若PLC接受篡改后的数据,说明协议未启用“完整性校验”,需配置CRC或哈希算法。

通信中断:断开PLC与远程I/O的链路,观察PLC是否检测到“通信超时”(如100ms未收到心跳信号)并触发安全模式。若PLC未响应,需调整“心跳机制”——增加“通信中断”的故障类型检测。

延迟验证:用网络仿真工具增加通信延迟(如从50ms到200ms),测试响应时间是否仍达标。若延迟导致响应时间超过150ms,需优化通信拓扑(如减少网络节点)或升级PLC的通信模块(如用EtherCAT替代Modbus TCP)。

验证中的数据管理:用数据支撑结果有效性

验证的核心是“可追溯性”,数据记录需覆盖全流程:

时间序列数据:记录故障触发时间、PLC检测时间、安全动作时间、报警发出时间。例如,急停测试中,按钮按下时间是0ms,PLC检测时间是30ms,安全动作时间是80ms——总响应时间80ms,符合≤150ms的要求。

故障-处理矩阵:列出所有模拟的故障类型(如输入短路、CPU错误、通信中断),对应PLC的处理结果(如触发报警、切断输出、保持安全状态)。若某故障类型无处理结果,需补充测试用例。

统计分析:对响应时间、覆盖率数据进行统计——响应时间平均值60ms、最大值90ms、标准差10ms,说明性能稳定;故障检测覆盖率98%,符合SIL3要求。若标准差过大(如≥20ms),需排查电磁干扰(如PLC附近有变频器)或电源波动。

常见验证误区:避免“假阳性”结果

验证中易陷入三个误区,需提前规避:

用仿真代替真实硬件:仿真软件(如S7-PLCSIM)无法模拟硬件故障(如CPU运算错误),测试结果可能与真实场景偏差极大。例如,仿真中响应时间50ms,真实硬件中因继电器机械延迟变为120ms,刚好达标——若用仿真结果代替真实测试,可能忽略潜在风险。

仅测正常工况:部分团队只测“急停按钮正常按下”,忽略“按钮卡死”“信号线短路”等异常工况。异常工况是故障安全的“试金石”——若按钮卡死时PLC无法响应,整个模式将失效。需用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列出所有可能故障,确保测试用例覆盖100%场景。

忽略标准要求:若SRS未引用IEC 61508,可能遗漏“共因故障分析”——两个故障同时发生时,PLC无法触发安全模式。需将标准要求转化为测试用例:如SIL3要求故障检测覆盖率≥90%,需在测试中验证这一指标。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