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钢结构焊缝无损探伤依据ISO 17636标准的验收准则
无损探伤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建筑钢结构的焊缝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无损探伤是检测焊缝内部、表面缺陷的核心手段。ISO 17636作为国际通用的焊缝无损探伤验收准则,整合了射线(RT)、超声(UT)、磁粉(MT)、渗透(PT)四种主要探伤方法的验收要求,为建筑钢结构领域提供了统一的缺陷评定标准,是工程实践中确保焊缝质量符合设计与安全要求的关键依据。
ISO 17636标准的适用范围
ISO 17636标准主要适用于建筑钢结构中熔焊焊缝的无损探伤验收,涵盖手工电弧焊、埋弧焊、气体保护焊等常见焊接工艺形成的对接焊缝、角焊缝与组合焊缝。标准明确了四种探伤方法的适用场景:射线探伤(RT)擅长检测体积型缺陷(如气孔、夹渣),适合厚度8mm至80mm的对接焊缝;超声探伤(UT)更适合检测面积型缺陷(如裂纹、未熔合),可用于厚度大于6mm的各类焊缝;磁粉探伤(MT)与渗透探伤(PT)则针对表面及近表面缺陷,前者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碳素钢、低合金钢),后者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不锈钢、铝合金)。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不适用于电阻焊、钎焊等非熔焊工艺的焊缝,也不涵盖因焊接工艺不当导致的焊缝外形尺寸偏差(如焊缝余高过大、咬边)——这些问题需参考焊接工艺标准(如ISO 5817)进行评定。此外,标准仅针对焊缝本身的缺陷,母材的原始缺陷(如轧制裂纹)不在其验收范围内。
焊缝缺陷的分类与定义
ISO 17636将焊缝缺陷分为“体积型”与“面积型”两大类,二者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差异显著。体积型缺陷是焊缝内部三维空间的缺陷,常见类型包括气孔(焊接时气体未完全逸出形成的圆形/椭圆形空洞,多为分散或密集分布)、夹渣(熔渣残留于焊缝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形态不规则)、缩孔(焊缝凝固时体积收缩形成的空洞,通常位于焊缝中心)。这类缺陷的危害性相对较小,主要影响焊缝的致密性与疲劳寿命。
面积型缺陷是焊缝中二维平面扩展的缺陷,对结构强度的影响更大,主要包括裂纹(焊缝或母材中因应力集中导致的原子结合力破坏,呈线性或分叉状,常见于热影响区或焊缝根部)、未熔合(焊缝金属与母材之间或焊缝层间未完全熔合的区域,沿焊缝界面分布,易导致应力集中)、未焊透(焊缝根部未完全熔合,使焊缝厚度不足,直接降低承载能力)。标准对每种缺陷的形态、成因与典型位置都有明确描述,例如“未熔合通常出现在焊缝与母材的熔合线处,由焊接电流过小或焊速过快导致”,为现场探伤人员的缺陷识别提供了清晰依据。
验收等级的划分逻辑
ISO 17636的验收等级基于焊缝的“重要性”与“受力状态”划分,共设4个等级(1级至4级),1级要求最严格,4级最宽松。验收等级的选择需结合结构设计文件确定:例如,建筑钢结构中的主桁架节点焊缝、柱脚锚栓焊缝(受拉或受弯)属于关键受力部位,需选择1级或2级验收;而次要构件(如支撑檩条)的非受力焊缝(如连接板角焊缝),可选择3级或4级验收。
标准明确了不同等级的“核心限制”:1级验收不允许存在任何面积型缺陷(裂纹、未熔合、未焊透),且体积型缺陷的尺寸与数量需严格控制;2级允许少量小尺寸的体积型缺陷,但禁止面积型缺陷;3级与4级则逐步放宽体积型缺陷的限制,但仍禁止裂纹等危害性缺陷。例如,某高层建筑的钢框架柱对接焊缝(受拉)需采用1级验收,而屋顶檩条的连接板角焊缝(受压)可采用3级验收。
射线探伤(RT)的具体验收要求
ISO 17636-1(射线探伤)针对体积型缺陷的验收,核心是“缺陷尺寸”与“分布密度”的限制。标准以“焊缝厚度(t)”为基准,规定了不同验收等级下的缺陷限值:1级验收中,气孔的最大尺寸不得超过t×10%且不大于2mm,每100mm焊缝长度内气孔数量不超过2个;夹渣的最大长度不得超过t×15%且不大于3mm,每100mm内夹渣总长度不超过t×20%。此外,1级验收不允许存在缩孔、未熔合与未焊透缺陷。
2级验收的限制稍宽:气孔最大尺寸可放宽至t×15%且不大于3mm,每100mm内数量不超过3个;夹渣最大长度为t×20%且不大于4mm,总长度不超过t×30%。3级与4级验收进一步放宽尺寸与数量限制,但仍禁止面积型缺陷。射线探伤的底片评定需关注缺陷的“黑度”与“形状”——例如,气孔的黑度均匀、边缘清晰,而夹渣的黑度不均、边缘毛糙,这些特征是区分缺陷类型的关键。
超声探伤(UT)的具体验收要求
ISO 17636-2(超声探伤)主要针对面积型缺陷,核心是“缺陷反射波幅”与“缺陷长度”的限制。标准规定以“基准反射体”(如φ2mm横孔、φ5mm平底孔)的反射波幅作为评定基准(即“DB值”)。例如,1级验收中,任何缺陷的反射波幅超过基准波幅(φ2mm横孔)的都不允许存在,且不允许检测到未熔合、未焊透或裂纹;2级验收允许反射波幅低于基准波幅6dB的小缺陷,但其长度不得超过t×10%且不大于10mm;3级验收允许波幅低于基准波幅12dB的缺陷,长度不超过t×20%且不大于20mm。
超声探伤的重点区域是焊缝的“熔合线”“热影响区”与“根部”——这些部位是面积型缺陷的高发区。例如,柱脚焊缝的根部未焊透,需用斜探头从焊缝两侧扫查,通过反射波的位置(如“波峰出现在焊缝根部深度范围”)判断缺陷位置。标准还要求超声探伤需记录缺陷的“深度”(距离表面的距离)与“位置”(沿焊缝长度的坐标),以便后续返修。
磁粉与渗透探伤的验收要求
ISO 17636-3(磁粉探伤)与ISO 17636-4(渗透探伤)针对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核心是“缺陷显示的形态与尺寸”。标准将缺陷显示分为“线性显示”(长度与宽度比>3:1,如裂纹、未熔合)与“圆形显示”(长度与宽度比≤3:1,如气孔、夹渣)。1级验收不允许存在任何线性显示,圆形显示的最大尺寸不超过1mm,每100mm焊缝长度内圆形显示数量不超过2个;2级验收允许线性显示长度不超过2mm,圆形显示尺寸不超过2mm;3级验收允许线性显示长度不超过t×5%且不大于5mm,圆形显示尺寸不超过3mm。
磁粉探伤的关键是“磁场方向”——需确保磁场垂直于缺陷方向,例如检测角焊缝的表面裂纹时,需采用“交叉磁轭”或“旋转磁场”,以覆盖所有可能的裂纹方向。渗透探伤则需注意“清洗”环节——残留的渗透剂会导致假显示,因此需用干净的布或清洗剂彻底清除表面多余渗透剂。标准要求,磁粉与渗透探伤的显示需用照片或草图记录,标注缺陷的位置与尺寸,以便复查。
检测记录与报告的规范
ISO 17636对检测记录与报告有严格要求,目的是确保验收过程的“可追溯性”。检测记录需包含以下内容:工程名称、焊缝编号、母材材质与厚度、焊接工艺(焊条型号、焊接电流)、探伤方法(如RT、UT)、验收等级(如1级)、检测仪器型号与校准日期(如超声仪的探头频率、灵敏度校准)、缺陷的具体信息(位置、类型、尺寸、波幅/显示特征)。
检测报告需由具备“无损探伤资质”(如EN 473、GB/T 9445)的人员签署,内容应涵盖记录中的关键信息,并附缺陷的影像资料——例如射线探伤的底片、超声探伤的波形图、磁粉探伤的显示照片。报告需提交给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作为焊缝质量验收的“最终依据”。标准强调,记录与报告需保存至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届满,以便后续的维护与事故分析。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