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服务热线:

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安全性能测试的CAN总线防护

三方检测单位 2019-05-01

安全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升级,车载网络成为核心架构,其中CAN总线因高可靠性、低延迟特性,广泛应用于动力域(BMS、MCU)、底盘域(制动、转向)等关键系统,是车辆的“神经中枢”。但CAN总线先天缺乏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安全设计,易受伪装、篡改、重放、拒绝服务等攻击——例如,攻击者可伪装成BMS发送虚假电池温度数据,触发动力中断;或通过重放攻击重复发送制动请求,导致车辆异常制动。这些攻击直接威胁行车安全,因此针对CAN总线的防护性能测试,成为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验证的核心环节,需系统覆盖脆弱点识别与防护有效性验证。

CAN总线: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的“神经中枢”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功能依赖车载网络的协同运作,CAN总线作为最基础的通信协议,承担着关键系统的数据传输任务。例如,电池管理系统(BMS)需通过CAN总线向电机控制器(MCU)发送电池剩余电量、温度、电压等数据,确保动力输出与电池保护的平衡;自动制动系统(ABS)的轮速信号、制动压力数据,也通过CAN总线传递至整车控制器(VCU),直接影响制动响应时间。此外,车身控制模块(BCM)的车门状态、灯光控制等数据,同样依赖CAN总线传输。可以说,CAN总线的通信可靠性,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行驶安全、功能实现与用户体验,其防护是车载网络安全的“基石”。

CAN总线的先天安全脆弱点解析

CAN总线的设计初衷是满足工业环境的“可靠性”需求,而非“网络安全”,因此存在四大先天脆弱点。其一,广播通信机制:总线上所有节点均可接收数据,攻击者接入总线后,可轻松获取BMS的电池数据、ABS的制动数据等敏感信息;其二,无身份认证:任何节点都能发送CAN帧,攻击者可伪装成合法节点(如BMS)发送虚假数据,无需验证身份;其三,数据未加密:CAN数据帧以明文传输,攻击者可直接篡改帧中的关键参数(如将电池温度10℃改为80℃);其四,CAN ID固定:关键节点(如制动系统)的ID是固定的,攻击者通过扫描即可找到目标,实施精准攻击。这些缺陷让CAN总线成为车载网络的“薄弱环节”,需通过测试明确风险边界。

防护测试的核心目标:从“风险识别”到“有效性验证”

CAN总线防护性能测试的核心,是“先找风险,再验证防护”。首先,通过测试识别CAN总线的脆弱点——例如,哪些节点的ID未被保护、哪些数据帧未加密、哪些攻击方式能成功突破;其次,验证防护系统是否能覆盖这些风险——例如,防护系统能否拦截伪装节点的帧、检测数据篡改、抵御DoS攻击;最后,确认防护系统不会影响车辆正常功能——例如,防护系统的带宽占用率是否过高,是否会误拦合法数据。简言之,测试是为了确保防护系统“既挡住攻击,又不影响使用”。

身份认证性能:防护系统的“第一道闸门”

身份认证是CAN总线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其作用是确认发送数据的节点是合法的。测试时,需模拟“伪装攻击”场景:攻击者将自己的节点设置为BMS的CAN ID(如0x100),发送“电池过温”的虚假帧(数据段为0x50,代表80℃)。防护系统需通过“节点ID+密钥”的绑定机制,识别出该节点未存储合法密钥,立即拦截该帧,并触发“伪装攻击”报警。

测试的核心指标包括三项:一是响应时间——从攻击帧发送到防护系统拦截的时间需≤10ms,否则可能导致虚假数据生效;二是拦截率——伪装攻击的拦截率需达到100%,不能有漏网之鱼;三是误拦截率——合法节点的帧不能被误拦,误率需≤0.1%(例如,BMS发送的合法电池温度帧,不能被防护系统当成攻击帧拦截)。若测试中防护系统误拦截了合法BMS的帧,说明身份认证的密钥验证逻辑存在漏洞,需调整密钥的更新周期或验证规则。

数据完整性测试:阻断篡改攻击的关键

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修改,这是保障CAN总线数据可信的核心。CAN总线的数帧未加密,攻击者可通过工具直接修改帧中的数据段——例如,将BMS发送的“电池剩余电量50%”(数据段为0x32)改为“10%”(0x0A),或把ABS发送的“制动压力100bar”(0x64)改为“0bar”(0x00)。这些篡改的数据会导致车辆误判状态,引发动力中断或制动失效。

测试时,需向总线发送篡改后的帧,观察防护系统的响应。防护系统需通过哈希校验(如SHA-256)或CRC循环冗余校验,检测到数据的篡改,并立即阻断该帧。核心指标包括:篡改检测率(100%)、检测响应时间(≤5ms)、误报率(≤0.1%)。例如,某款防护系统在测试中,成功检测到了所有篡改的电池温度、制动压力数据,且未误报任何合法数据,说明其数据完整性防护有效;若另一系统未检测到某类篡改(如修改电池电压数据),则需补充对该类数据的校验规则。

抗攻击能力:应对拒绝服务的“韧性验证”

拒绝服务(DoS)攻击是CAN总线最常见的攻击方式之一,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垃圾帧(如随机ID、无效数据的帧)占用总线带宽,导致合法节点的帧无法传输。例如,攻击者每秒发送1000帧垃圾帧,CAN总线的带宽(通常为500kbps)会被迅速占满,BMS的电池数据无法传递给MCU,导致动力系统无法响应。

测试时,需使用CANoe等工具向总线发送高频率垃圾帧(如每秒1000帧,持续30秒),观察防护系统的过滤效果与关键节点的通信状态。核心指标包括:垃圾帧过滤率(≥99%)——过滤掉大部分垃圾帧,保留合法数据的传输通道;关键节点通信延迟(≤10ms)——制动、转向等关键系统的帧传输延迟需在安全阈值内,否则会影响车辆响应;总线负载率(≤50%)——剩余带宽需能满足正常通信需求(如BMS、MCU的每秒100帧数据)。若测试中关键节点的延迟超过10ms,说明防护系统的抗DoS能力不足,需优化过滤算法(如优先保留关键ID的帧)。

带宽兼容性:防护与通信的平衡术

防护系统在工作时,会产生额外的通信开销——例如,发送身份认证的应答帧、报警帧、日志帧等。若这些开销占用过多带宽,会挤压合法数据的传输空间,导致BMS、MCU等节点的通信延迟增加。例如,某防护系统的带宽占用率为15%,意味着每100帧数据中,有15帧是防护相关的,合法数据只能用85帧,可能导致电池数据更新不及时。

测试时,需监测防护系统的带宽占用率——即防护相关帧的数量占总帧数的比例,要求不超过5%。此外,需验证防护系统的“低优先级”机制:防护相关帧的优先级需低于关键节点的帧(如BMS、ABS的帧优先级为0,防护帧的优先级为7),确保关键数据能优先传输。例如,某防护系统的带宽占用率为3%,且防护帧的优先级低于关键节点,说明其带宽兼容性良好,不会影响正常通信。

故障恢复能力:攻击后的“自我修复”验证

攻击停止后,防护系统需能快速恢复正常状态,确保车辆功能不受长期影响。例如,DoS攻击停止后,防护系统需停止过滤垃圾帧,恢复关键节点的正常带宽;重放攻击停止后,防护系统需清除攻击日志,恢复对合法帧的正常转发。

测试时,需先发送攻击帧(如重放攻击持续10秒),待防护系统拦截并报警后,停止攻击,观察防护系统的恢复时间与车辆状态。核心指标包括:恢复时间(≤1s)——从攻击停止到防护系统恢复正常的时间需控制在1秒内;正常通信恢复——关键节点(如BMS、MCU)的通信延迟需回到攻击前的水平(如攻击前为5ms,恢复后需≤5ms);报警清除——防护系统的报警需在恢复后自动清除,或通过诊断工具手动清除,不能持续报警影响驾驶员。若测试中防护系统在攻击停止后3秒才恢复,说明故障恢复能力不足,需优化状态机的逻辑。

仿真测试:实验室中的攻击场景还原

仿真测试是CAN总线防护测试的“第一步”,通过工具搭建虚拟车载网络环境,模拟关键节点与攻击场景。常用工具包括Vector CANoe(用于搭建仿真节点)、CANalyzer(用于监测总线数据)、NI PXI(用于发送攻击帧)。

测试时,需先配置仿真节点的参数:例如,设置BMS的CAN ID为0x100,数据帧格式为“ID+数据段(8字节)+CRC”;设置MCU的CAN ID为0x101,接收BMS的电池数据。然后,通过工具发送攻击帧(如伪装BMS的帧、篡改数据的帧、DoS垃圾帧),观察防护系统的响应。仿真测试的优势是可重复测试(同一攻击场景可测试100次)、成本低(无需实车)、安全(不会导致车辆损坏)。例如,在仿真环境中测试防护系统的篡改检测能力,若100次测试均成功拦截,再进行实车测试,可降低实车测试的风险。

实车测试:真实场景的最后验证

仿真测试只能模拟理想环境,实车测试需面对真实的车载网络状况——例如,总线存在电磁干扰、节点数量更多(如实车有20个CAN节点,仿真只有5个)、数据流量更大(实车每秒传输500帧,仿真只有100帧)。因此,实车测试是防护性能的“最后验证”。

测试时,需将测试设备(如Vector VN1630A)接入实车的OBD接口(OBD接口通常连接CAN总线),通过电脑端软件发送攻击帧。例如,在实车中模拟伪装攻击:发送BMS的CAN ID(0x100)与虚假电池温度(80℃),观察防护系统的拦截情况与车辆响应。若防护系统成功拦截,车辆未出现动力中断,说明防护有效;若车辆出现动力中断,说明防护系统存在漏洞(如拦截延迟过长)。

实车测试的核心是“真实场景还原”——例如,测试DoS攻击时,需在车辆行驶中发送垃圾帧(如车速60km/h时),观察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如踩刹车后,车辆是否能在1秒内减速)。若行驶中制动延迟超过1秒,说明防护系统的抗DoS能力不足,需优化。

渗透测试:寻找防护的“盲区”

渗透测试是采用“黑客视角”的测试方式,测试人员尝试突破防护系统的边界,寻找未被覆盖的漏洞。测试人员通常分为“黑盒测试”(不了解防护系统的逻辑,像真实黑客一样攻击)与“白盒测试”(了解防护系统的代码,针对性寻找漏洞)。

例如,黑盒测试中,测试人员通过扫描CAN总线的所有ID(如0x000到0x7FF),寻找未被防护的节点——例如,发现车身控制模块(BCM)的ID为0x200,未被防护系统纳入身份认证范围,攻击者可伪装成BCM发送“车门解锁”信号,打开车辆车门;白盒测试中,测试人员查看防护系统的代码,发现其未对“远程升级”(OTA)的CAN帧进行保护,攻击者可通过OTA帧篡改BMS的 firmware,导致电池管理异常。

渗透测试的价值在于找到“常规测试未覆盖的漏洞”——例如,防护系统覆盖了动力域、底盘域的节点,但未覆盖车身域的BCM,渗透测试可发现这一盲区,推动防护系统的完善。某新能源车企通过渗透测试,发现防护系统未保护充电接口的CAN节点,攻击者可伪装成充电枪发送“充电电流100A”的虚假帧,导致电池过充,随后企业补充了对充电接口的防护,消除了安全隐患。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