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

服务热线:

移动应用安全性能测试的第三方SDK安全风险

三方检测单位 2019-06-25

安全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移动应用开发中,第三方SDK因能快速实现支付、统计、推送等功能,已成为开发者的“效率工具”——据《2023移动应用安全报告》显示,超85%的App集成了至少3个第三方SDK。但这些“便捷模块”并非绝对安全:SDK的黑盒特性可能隐藏权限滥用、数据窃取、恶意逻辑等风险,直接威胁应用的安全性能。在移动应用安全性能测试中,第三方SDK的风险排查已成为核心环节,需从权限、代码、数据、供应链等多维度切入,才能有效规避因SDK引发的安全事故。

第三方SDK的权限过度索取风险

很多SDK会申请远超功能需求的权限,比如一款仅用于消息推送的SDK,却要求获取用户的通讯录、位置信息。这种过度索取的背后,往往是SDK厂商为收集更多用户数据用于精准营销,或为未来扩展功能“留后手”。但对应用而言,多余的权限相当于“开门揖盗”——若SDK被破解,攻击者可通过其获取的高权限窃取用户隐私。

例如某电商App集成的统计SDK,本只需设备ID用于行为分析,却额外申请了READ_CONTACTS权限。后续该SDK因权限管理漏洞被攻击,导致数万用户的通讯录信息泄露。这类风险的隐蔽性在于,开发者常因信任SDK厂商而忽略权限必要性检查,直到事故发生才察觉。

测试时需两步排查:首先梳理SDK功能边界——明确其应具备的功能,对比申请的权限是否匹配(如推送SDK无需通讯录权限);其次用工具追踪权限调用链路,比如Android的“权限管理”可查看SDK调用权限的时间和场景,或用Permissions Explorer检查是否在后台偷偷调用权限。

还需关注“链式权限”:若宿主应用已申请WRITE_EXTERNAL_STORAGE权限,SDK可能利用这一权限写入恶意文件。测试时需模拟用户场景,监测SDK的权限调用是否与当前功能逻辑一致。

SDK代码混淆与恶意逻辑隐藏风险

为保护知识产权,多数SDK会混淆代码(如Android的ProGuard、iOS的Obfuscator),将类名、方法名替换为无意义字母(如a、b、c)。但这种混淆也成了恶意SDK的“伪装衣”——攻击者可将窃取数据、植入广告等逻辑隐藏在混淆后的代码中,常规测试难以发现。

例如某游戏App集成的广告SDK,通过混淆代码隐藏了“后台读取用户短信”的逻辑。测试人员用界面测试未发现异常,但用JD-GUI反编译后,发现“a.class”文件中存在读取短信数据库的代码。这类风险的难点在于,混淆后的代码可读性极低,需专业工具解析。

测试需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用Ghidra、IDA Pro反编译SDK,重点关注涉及网络请求、数据读写的方法(如Java的HttpURLConnection、FileOutputStream),检查参数是否含隐私数据;动态分析用Frida、Xposed hook SDK的关键方法,监测运行时行为——比如hook“getDeviceId”方法,看是否传递用户IMEI到异常服务器。

还可建立“行为基线”:记录SDK正常功能下的行为(如推送消息时的网络请求),对比异常场景下的行为(如后台运行时的请求),若有额外数据流需深入排查。

供应链污染与SDK版本漏洞传递风险

SDK本身可能存在漏洞,或依赖的第三方库有漏洞(如Log4j漏洞)。若应用集成了旧版本SDK,这些漏洞会“传递”给应用,导致安全风险。例如某支付SDK的1.0版本存在交易数据泄露漏洞,某电商App因未更新至2.0版本,导致用户支付信息被窃取。

这类风险的关键在于“版本溯源”——很多开发者不知道自己集成的SDK依赖了哪些库,更不清楚这些库是否有漏洞。测试时需用Dependency-Check、Snyk等工具扫描SDK的依赖库,检查是否存在CVE(通用漏洞披露)漏洞。

还需核对SDK的发布时间:若某SDK已两年未更新,其依赖的库很可能存在未修复的漏洞。测试人员应要求开发者提供SDK的版本说明,或通过Maven、CocoaPods等仓库查询版本更新记录。

用户隐私数据的非法收集与传输风险

SDK的核心风险之一是非法收集与传输隐私数据。例如某统计SDK未经同意收集用户的IMEI、MAC地址,并用HTTP明文传输,导致中间人攻击窃取数据;某社交App的推送SDK偷偷收集用户的聊天记录,上传至第三方服务器。

测试时需从“收集”与“传输”两方面排查:收集方面,用静态分析工具检查SDK的代码,是否调用了获取隐私数据的API(如Android的TelephonyManager.getDeviceId());传输方面,用Charles、Wireshark抓包,检查数据是否加密(如HTTPS的TLS版本是否低于1.2,是否有证书校验)。

还需对比隐私政策:若隐私政策声明“不收集通讯录”,但SDK代码中存在READ_CONTACTS权限调用,即属于违规。测试人员需将SDK的行为与隐私政策逐一核对,确保一致性。

SDK与宿主应用的权限交叉滥用风险

SDK会继承宿主应用的权限,若宿主应用有高权限(如访问存储、相机),SDK可能滥用这些权限。例如某图片编辑App的滤镜SDK,利用宿主的READ_EXTERNAL_STORAGE权限,偷偷读取用户的聊天记录;某游戏App的推送SDK,利用宿主的CAMERA权限,在后台拍摄照片。

这类风险的难点在于“权限上下文”——SDK调用权限的时机是否合理。测试时需用Android的PermissionChecker、iOS的Privacy Report监测SDK的权限使用场景,比如滤镜SDK仅应在用户编辑图片时调用存储权限,若在后台调用则异常。

还可模拟权限被拒绝的场景:若用户拒绝SDK的权限申请,看其是否仍能正常工作——若SDK因权限被拒绝而崩溃,说明其设计存在缺陷;若SDK绕过权限检查继续运行,可能存在恶意逻辑。

广告类SDK的恶意推广与流量劫持风险

免费SDK常带广告功能,但部分广告SDK会过度推广或劫持流量。例如某游戏App的广告SDK,在用户点击“开始游戏”按钮时,偷偷跳转至赌博网站;某电商App的推送SDK,在后台下载安装其他应用,消耗用户流量。

测试时需动态监测界面交互:用UIAutomator、Appium模拟用户点击,检查是否有异常的界面跳转(如从游戏界面跳转到无关网页);用Intent Monitor检查SDK的跳转目标地址,是否为恶意网站。

流量监测方面,用NetGuard、Packet Capture查看SDK的网络请求,是否有异常的下载请求(如在后台下载.apk文件)。若发现SDK在未告知用户的情况下下载应用,需立即标记为风险。

SDK的静默更新与代码注入风险

有些SDK会在后台静默更新,或向宿主应用注入代码。例如某电商App的支付SDK,静默更新后替换了原有的支付接口,将用户的支付金额转至攻击者账户;某社交App的推送SDK,注入代码篡改应用的聊天记录,植入广告。

这类风险的危害在于“未经测试”——静默更新的代码可能引入漏洞,或改变应用的正常逻辑。测试时需监测应用的文件变化:Android平台可检查/data/data目录下的文件修改时间,iOS平台可检查.app包内的文件是否有新增。

还需用静态分析工具检查SDK的更新逻辑:是否有未经用户同意的网络下载行为(如调用HttpURLConnection下载文件),是否将下载的文件写入应用目录。若发现SDK在后台修改应用文件,需立即排查其目的。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