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胎橡胶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中热氧老化对耐磨性影响
高分子材料老化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轮胎的核心材料是橡胶高分子,其性能衰退直接影响轮胎寿命与行车安全。热氧老化是橡胶材料面临的主要老化形式——热与氧共同作用下,橡胶分子链断裂或交联,引发力学性能衰退;而耐磨性作为轮胎关键指标,直接关联使用寿命与使用成本。通过老化试验研究热氧老化对耐磨性的影响,能为轮胎材料优化、寿命预测及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是轮胎研发的重要课题。
热氧老化的基本原理
热氧老化是橡胶在热与氧共同作用下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分为引发、增长、终止三阶段。橡胶分子链的薄弱环节(如双键、叔碳原子)在热作用下均裂产生初始自由基;自由基与氧结合成过氧自由基,攻击相邻分子链夺取氢原子,形成氢过氧化物并产生新自由基,使反应持续“增长”;最终,两个自由基结合或与防老剂反应,完成“终止”。
热是“催化剂”——温度越高,分子链运动越剧烈,薄弱键断裂概率越高;氧是“反应物”,浓度直接影响自由基转化效率。不饱和橡胶(如天然橡胶)因双键易受攻击,热氧老化速度更快;饱和橡胶(如乙丙橡胶)无双键,老化速率相对较慢。
热氧老化结果具“双重性”:既可能导致分子链断裂(降解,材料变软),也可能引发交联(材料变硬),具体取决于橡胶类型、老化条件及助剂体系。
汽车轮胎橡胶的热氧老化过程
轮胎橡胶以天然橡胶、丁苯橡胶或顺丁橡胶为基体,含炭黑、硫化剂、防老剂等助剂,硫化形成三维交联网络,赋予弹性与耐磨性,但也成为热氧老化的“靶点”。
老化首先从“助剂消耗”开始:防老剂优先与自由基反应,延缓老化;但防老剂会逐渐失效(如受阻酚类氧化成醌类),老化速率随之加快。
随后是“硫化网络变化”:初期,热氧引发“后硫化”,交联密度增加,橡胶变硬、弹性下降;中期,分子链断裂主导,交联网络破坏,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显著下降;后期,链断裂加剧,橡胶表面出现裂纹、粉化等宏观老化。
实际使用中,轮胎摩擦生热(胎面温度超60℃)、高速/重载加剧热积累,使热氧老化成为性能衰退的“隐形推手”。
橡胶耐磨性的评价指标与试验方法
耐磨性的核心指标是“磨耗量”,以单位距离的质量/体积损失(如g/1000km、cm³/1.61km)表示;“磨耗指数”(对比标准试样的相对耐磨性)也常用,指数越高耐磨性越好。
经典方法是“阿克隆磨耗试验”:试样固定在转轮上,施加10N负荷与砂轮摩擦,运转1.61km后测损失量,适合快速筛选配方。
“兰伯恩磨耗试验”更接近实际:试样在金属鼓上做滑动摩擦,施加垂直负荷与侧向力,模拟轮胎“滚动+滑动”的复合摩擦,同时测磨耗量与摩擦系数。
“动态磨耗试验”模拟不同路况(干燥、砂石路),结合温度、压力变量,全面评估热氧老化的影响。所有试验需控温(23℃)、控湿(50%),避免条件偏差。
热氧老化对橡胶分子结构的影响
热氧老化本质是分子结构改变:一是“分子链长度变化”——主链断裂使分子量降低(如天然橡胶从100万降至几十万),分子缠结减少,弹性与强度下降;二是“交联密度波动”——初期交联增加(硬度上升),后期断裂主导(交联密度降低,材料变软但强度差);三是“氧化官能团生成”——引入羰基、羟基等极性基团,改变表面性质(如极性增强,与磨料吸附加剧)。
炭黑等填充剂能吸附自由基延缓老化,但长期老化后,炭黑与橡胶的“结合橡胶”破坏,填充网络失效,加速结构衰退。
结构变化对耐磨性的传递机制
热氧老化通过“结构-力学性能-磨损行为”传递影响耐磨性。首先是“硬度与弹性变化”:初期交联增加使橡胶变硬、弹性下降,接触面积减小,单位压力增大,磨粒磨损加剧;弹性下降无法缓冲摩擦冲击,导致应力集中、表面裂纹。
其次是“强度与韧性下降”:后期链断裂使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降低(如丁苯橡胶从22MPa降至10MPa),摩擦时“微撕裂”加剧,磨屑增多;再者是“表面性质改变”:氧化官能团使表面粗糙、极性增强,摩擦系数上升(从0.6升至0.8),热积累加速老化,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是“硫化网络破坏”:交联点断裂使分子链滑移,黏着磨损(分子链与磨料黏结撕裂)加剧。
老化试验中热氧老化的变量控制
准确研究需控制变量:一是“温度”——加速老化温度60-100℃(60℃接近夏季使用温度,100℃快速筛选),避免超120℃(导致纯热降解);二是“氧气浓度”——用空气(21%氧)模拟实际,纯氧(100%)加速需校正(速率是空气的3-5倍);三是“老化时间”——设0、24、48、72、96小时多组,分析“时间-性能”曲线;四是“材料变量”——保持橡胶种类、填充剂、硫化体系一致,明确单一变量的影响;五是“环境”——密封控湿(50%±5%),避免灰尘、湿度干扰。
热氧老化对耐磨性影响的试验结果分析
以某天然橡胶胎面材料为例,70℃空气老化0-96小时,阿克隆磨耗试验(10N、250r/min、1.61km)结果如下:
0小时:磨耗量0.14cm³/1.61km,拉伸强度26MPa,硬度68度(邵尔A),表面光滑、磨屑少;24小时:磨耗量0.18cm³,拉伸24MPa,硬度71度,交联增加使磨粒磨损略升;48小时:磨耗量0.30cm³,拉伸18MPa,硬度75度,弹性下降、表面微裂纹,磨屑明显增多;72小时:磨耗量0.45cm³,拉伸12MPa,硬度72度,链断裂主导,表面块状脱落;96小时:磨耗量0.62cm³,拉伸8MPa,硬度65度,分子链严重断裂,磨耗量达初始4倍以上。
结果显示,热氧老化对耐磨性的影响呈“三阶段”:0-24小时缓慢增长(交联初期),24-72小时快速增长(交联与断裂平衡),72小时以上急剧衰退(断裂主导)。
实际应用中的热氧老化与耐磨性关联
实验室结果指导实际应用:夏季高温(轮胎内部80℃以上)使热氧老化速率增2-3倍,耐磨性下降30%-50%,需避免长时间高速、定期检查气压(过高加剧热积累);长途行驶持续高温使防老剂快速消耗,耐磨性多耗20%,需检查轮胎裂纹、定时休息降温。
材料优化方面,复配防老剂(受阻酚+胺类)延长有效时间,半有效硫化体系减少交联波动,乙丙橡胶(热氧稳定性好)使老化速率降为天然橡胶的1/3,耐磨性提40%。
使用维护中,当轮胎硬度升至75度(初始68度),耐磨性已降50%;胎面出现“龟裂纹”,耐磨性仅存30%,需及时更换,避免安全隐患。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