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涂料施工后阻燃性能测试要求
阻燃性能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防火涂料施工后的阻燃性能测试是验证其实际防火效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构件在火灾中的耐火能力。不同于实验室预制试样的理想状态测试,现场施工后的测试需结合涂层与基层的实际结合情况、施工厚度均匀性等因素,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要求。本文围绕测试前准备、试样制备、核心项目、环境控制、设备操作等环节,系统梳理防火涂料施工后阻燃性能测试的专业要求,为工程质量把控提供可落地的参考。
测试前的基础准备工作
施工后的防火涂料需完成规定养护期才能测试。根据《钢结构防火涂料》(GB 14907),溶剂型涂料养护期不少于7天,水性涂料不少于14天;若施工环境温度低于10℃,养护期需延长至21天。养护期内涂层需避免受潮、碰撞,确保固化完全——未固化的涂层内部溶剂或水分未挥发,受火时易鼓泡脱落,导致阻燃性能失效。
测试前需检查基层与涂层的结合状态。基层应无空鼓、开裂、油污等缺陷:空鼓会让热量通过间隙快速传导,开裂会导致火焰直接接触基层,油污会降低涂层附着力。例如,某墙面基层存在200mm×100mm的空鼓,测试时空鼓部位的涂层在30分钟内就脱落,耐燃时间仅为80分钟(未达二级要求)。
测试区域需随机选取。应覆盖构件的不同部位,如墙面的上、中、下区域,柱子的东、南、西、北立面,每个区域选1-2个测试点。避免仅选施工方便的部位,确保结果能代表整体质量——若只测柱子正面(涂层厚2mm),忽略侧面(厚1.5mm),会高估实际阻燃性能。
试样的标准化制备要求
试样必须来自现场施工构件,严禁用实验室预制件替代。现场试样能真实反映施工厚度、基层附着力等情况,而实验室预制件的理想状态无法模拟现场问题。例如,现场施工的涂层因基层不平整,厚度偏差达0.5mm,而实验室预制件厚度均匀,两者的耐燃时间相差30分钟以上。
试样尺寸需符合标准。耐燃时间测试的墙面试样尺寸为1000mm×1000mm×基层厚度(GB/T 9978),钢结构试样为H型钢或圆管(直径×高度,GB 14907)。尺寸偏差需≤±5mm,否则会影响火焰接触面积——若试样尺寸小100mm,受火面积减少,耐燃时间会虚高。
试样需保持原始状态。不得打磨、修补涂层,若有小面积缺陷(如直径≤50mm的鼓泡),需标记并记录;缺陷面积>5%的试样需废弃。试样需在标准环境(23±2℃、湿度50±5%)放置24小时,让状态稳定——若试样刚从雨中取出就测试,涂层吸水会导致鼓泡,耐燃时间缩短20%。
核心阻燃性能测试项目及要求
耐燃时间是关键指标,按GB/T 9978的ISO 834升温曲线测试。记录试样受火到背面温度升至220℃(或涂层脱落)的时间——一级涂料需≥180分钟,二级≥120分钟。例如,某油性防火涂料施工后养护14天,耐燃时间达190分钟(符合一级要求),而养护7天的试样仅120分钟(二级)。
火焰传播比值按GB/T 8626的隧道法测试。试样安装在3000mm长的隧道内,用丙烷火焰点燃,记录10分钟内的火焰传播距离——比值≤25为A级(不燃),≤75为B1级(难燃)。民用建筑的防火涂料需达B1级以上,若比值为80,则无法通过消防验收。
炭化高度是钢结构涂料的重要指标(GB 14907)。试样受火后切开,测量炭化层最大高度:超薄型≤25mm,薄型≤50mm,厚型≤70mm。炭化层越薄,隔热效果越好——某薄型涂料的炭化高度为55mm(超标),说明涂层厚度不足(设计2mm,实际1.8mm),需补涂后重新测试。
热导率辅助评估隔热性(GB/T 10297)。用热线法测涂层的热导率(W/(m·K)),一般≤0.1W/(m·K)为好。若热导率达0.2W/(m·K),说明涂层隔热差,受火时钢构件温度会快速升至540℃(钢的临界温度),导致变形。
测试环境的严格控制
测试前试样需在标准环境调节24小时。温度23±2℃、湿度50±5%是涂层的稳定状态——若环境湿度达70%,水性涂料会吸水,涂层内部疏松,受火时鼓泡脱落;若温度达30℃,溶剂型涂料的溶剂会提前挥发,涂层变脆。
测试过程中环境需恒定。风速≤0.5m/s(避免火焰蔓延加速),升温曲线偏差≤±5℃/10分钟——若风速达1m/s,火焰传播速度加快,比值会从60升至80(超B1级);若升温曲线高10℃,耐燃时间会缩短30分钟。
水性涂料需特别控制湿度。湿度>60%时,涂层吸水会导致耐燃时间缩短——某水性涂料在湿度65%环境测试,耐燃时间100分钟(未达二级),而在50%环境测试达130分钟(符合二级)。
测试设备的校准与操作规范
设备需定期校准。燃烧试验机每年校准一次(升温曲线、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每半年校准(精度0.5级),计时器精度≥0.1秒。若设备未校准,温度传感器误差达1℃,会导致耐燃时间判定错误——比如背面温度实际为215℃,但传感器显示220℃,会误判为失效。
操作需按标准步骤。热电偶需装在试样背面中心上方25mm处(垂直于表面),燃烧炉门需立即关闭(避免热量流失),升温曲线从试样入炉开始记录。若操作时炉门开了1分钟,热量流失会让耐燃时间虚高20分钟。
设备需日常维护。燃烧炉的耐火砖若开裂,需更换——开裂会导致炉内温度不均,试样受热不一致;隧道炉的通风口需清理,避免灰尘影响风速——灰尘堆积会让风速从0.4m/s降至0.2m/s,火焰传播比值从70降至60(虚达标)。
测试结果的科学判定标准
结果取3个试样的平均值,单个结果与平均值偏差≤10%。例如,3个试样的耐燃时间为180、190、170分钟,平均值180分钟(符合一级);若某试样为150分钟(偏差-16.7%),需重新测试1个试样,取4个的平均值。
需综合所有核心项目判定。若耐燃时间达180分钟(一级),但炭化高度60mm(超薄型限值25mm),仍不合格——炭化高度超标说明隔热不足,钢构件会变形。只有耐燃时间、火焰传播比值、炭化高度均达标,才算合格。
不合格需复检。原测试不合格的,需取双倍试样复检(如原3个,复检6个),复检项目包括原不合格项及关联项(如耐燃时间不合格,需测耐燃+炭化高度)。若复检仍不合格,需全部铲掉重涂——某项目因涂层厚度不足,复检6个试样的耐燃时间均≤110分钟,最终全部返工。
常见测试误区的规避
别用实验室试样替代现场试样。现场试样能暴露施工问题,实验室试样无法模拟——比如现场基层有油污,涂层附着力差,受火时脱落,而实验室试样附着力好,耐燃时间长30分钟。
别提前测试。养护时间不足的涂层未固化,阻燃性能差——某项目为赶工期,养护7天就测试,耐燃时间110分钟(未达二级),养护14天后测试达130分钟(符合)。
别忽略环境因素。在高温(35℃)或高湿(70%)环境测试,结果会偏差——某夏季测试的水性涂料,耐燃时间100分钟,而冬季(20℃、50%)测试达140分钟。
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