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

化学化工

服务热线:

食品接触材料成分分析需符合的国家强制标准

三方检测单位 2020-09-04

材料成分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如塑料包装、金属餐具、纸质餐盒、橡胶密封件等)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其成分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为保障消费者健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强制标准,明确食品接触材料的成分要求、迁移限量及检测方法。成分分析作为评估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的核心环节,必须严格遵循这些强制标准,确保材质合规、成分无害、迁移量达标。本文将详细梳理食品接触材料成分分析需符合的主要国家强制标准,及各标准对成分的具体要求。

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1-2016的基础约束

GB 4806.1-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是所有食品接触材料的“入门准则”,无论材质是塑料、金属还是纸,都必须满足其核心要求。该标准的第一要务是“材质合规”——即材料的基本成分必须符合对应的产品标准,比如塑料需符合GB 4806.7,金属需符合GB 4806.9。成分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确认材料的“身份”是否合法:比如一款标注为“食品级PP塑料杯”,成分分析需通过红外光谱法验证其树脂确实是聚丙烯(PP),而非回收塑料或未被允许的聚氯乙烯(PVC)。

除了材质类型,GB 4806.1还明确了“迁移限量”的基础要求: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成分迁移到食品中的总量(总迁移量,OML)和特定成分的迁移量(特定迁移量,SML),必须符合GB 31604系列标准的规定。例如,塑料杯中的总迁移量需≤10mg/dm²(水基模拟物),这就要求成分分析时必须按照GB 31604.1的迁移试验通则,选择合适的模拟物(如4%乙酸)和试验条件(如60℃浸泡1小时),才能得到准确的迁移量数据。

此外,GB 4806.1禁止材料中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成分分析需排查是否存在禁用成分:比如塑料中是否添加了邻苯二甲酸酯(DBP、DEHP)等塑化剂,金属中是否含有铅、镉等有毒元素。这些禁用成分即使迁移量极低,也会被判定为不符合标准,因此成分分析时必须进行针对性检测。

塑料材料:GB 4806.7-2016的树脂与添加剂要求

GB 4806.7-2016《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是塑料类食品接触材料的核心标准,其关键约束在于“树脂名单”和“添加剂合规”。该标准的附录A列出了允许使用的塑料树脂,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等,每种树脂都有对应的特定迁移限量(SML)。成分分析时,首先需通过热重分析(TGA)或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确认树脂种类:比如PET的熔点约为250℃,若某饮料瓶的树脂熔点仅为120℃,说明不是PET,不符合标准。

除了树脂,添加剂的使用也需严格遵循GB 9685-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比如塑料中的抗氧剂BHT(二叔丁基对甲酚),最大使用量为0.1%(以树脂质量计);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TEC),最大使用量为35%。成分分析时,需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确保不超标。例如,若某塑料膜中的BHT含量达到0.2%,即使树脂合规,也会因添加剂超标被判定为不符合。

迁移量检测是塑料成分分析的另一个重点。GB 4806.7要求,塑料的总迁移量(OML)≤10mg/dm²(水基模拟物),特定迁移量如PET中的乙醛≤0.5mg/kg,PE中的己内酰胺≤15mg/kg。成分分析时,需按照GB 31604.1的要求进行迁移试验:比如接触液体食品的PE塑料袋,需用10%乙醇作为模拟物,在40℃下浸泡24小时,然后检测模拟物中的总迁移量和特定物质含量。

金属材料:GB 4806.9-2018的重金属迁移控制

GB 4806.9-2018《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针对不锈钢、铝、马口铁等金属材质,核心要求是“重金属迁移限量”和“材质成分合规”。该标准明确,不锈钢中的铬、镍、锰,铝中的铝元素,迁移量必须符合规定:比如304不锈钢在4%乙酸模拟物中,铬迁移量≤0.04mg/dm²,镍≤0.02mg/dm²;铝锅的铝迁移量≤1mg/dm²(酸性食品模拟物)。

成分分析时,首先需检测金属的化学成分是否符合材质要求。比如304不锈钢的铬含量应≥18%、镍≥8%,316不锈钢的铬≥16%、镍≥10%、钼≥2%。若某不锈钢餐具的铬含量仅为15%,说明材质不是304不锈钢,不符合标准。检测方法通常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可准确测定金属中的元素含量。

迁移试验是金属成分分析的关键环节。按照GB 31604.2的要求,金属样品需在特定条件下浸泡:比如不锈钢餐具需在4%乙酸中,60℃浸泡2小时;铝锅需在100℃水中浸泡30分钟。浸泡后,检测模拟物中的重金属迁移量,确保不超标。例如,若某铝锅的铝迁移量达到2mg/dm²,即使材质成分合规,也会因迁移量超标被判定为不符合。

纸及纸板:GB 4806.8-2016的荧光与重金属限制

GB 4806.8-2016《食品接触用纸及纸板材料及制品》针对外卖餐盒、蛋糕纸托、茶叶包装纸等纸类产品,核心约束是“荧光增白剂禁用”和“重金属、VOC限量”。该标准规定,除接触干燥食品的纸制品外,其余纸类食品接触材料禁止使用荧光增白剂——因为荧光增白剂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

成分分析时,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是重点。常用方法是紫外灯照射法:将纸样品放在365nm紫外线下,若发出蓝白色荧光,说明含有荧光增白剂;更准确的方法是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可定量检测荧光增白剂的含量。例如,某外卖餐盒在紫外线下发出强烈荧光,即使其他指标合格,也会因含荧光增白剂被判定为不符合。

重金属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检测也不容忽视。GB 4806.8要求,纸中的铅≤0.5mg/kg,砷≤0.5mg/kg,VOC≤1.0mg/m²。成分分析时,铅、砷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检测,VOC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比如某纸质蛋糕托中的铅含量达到1.0mg/kg,远超限量,不符合标准。

橡胶材料:GB 4806.11-2016的迁移与亚硝胺管控

GB 4806.11-2016《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针对天然橡胶、丁苯橡胶(SBR)、硅橡胶等橡胶材质,核心要求是“迁移量限制”和“亚硝胺禁用”。该标准规定,橡胶的总迁移量(OML)≤10mg/dm²(水基模拟物),且禁止使用会释放亚硝胺的橡胶——亚硝胺是一类强致癌物质,即使含量极低,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成分分析时,首先需确认橡胶类型是否在允许的名单内。比如硅橡胶是食品接触用橡胶的常用材质,因其稳定性好、迁移量低;而某些合成橡胶(如丁腈橡胶)因可能释放亚硝胺,需严格限制使用。检测方法通常采用红外光谱法(IR),可快速识别橡胶的种类。

亚硝胺检测是橡胶成分分析的关键。GB 4806.11要求,橡胶中的亚硝胺总量≤0.01mg/kg,单个亚硝胺≤0.001mg/kg(如N-亚硝基二乙胺)。检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可准确测定亚硝胺的含量。例如,某橡胶奶嘴中的亚硝胺总量达到0.02mg/kg,即使迁移量合规,也会因亚硝胺超标被判定为不符合。

涂料及涂层:GB 4806.12-2016的成膜物质要求

GB 4806.12-2016《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针对罐头内壁涂层、不粘锅涂层、饮料罐涂层等,核心要求是“成膜物质合规”和“迁移量限制”。该标准规定,涂料的成膜物质(如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水性丙烯酸树脂)必须在允许的名单内,且涂层的迁移量符合GB 31604.1的要求。

成分分析时,首先需检测涂层的成膜物质。比如不粘锅的PTFE涂层,需确认其成分是纯PTFE,而非含氟量不足的劣质涂层——含氟量不足的PTFE涂层在高温下易分解,释放有害气体。检测方法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可测定涂层的元素组成和含氟量。

迁移量检测是涂层成分分析的重点。按照GB 31604.1的要求,涂层样品需在特定模拟物中浸泡:比如罐头内壁涂层需用20%乙醇,60℃浸泡2小时;不粘锅涂层需用4%乙酸,100℃浸泡30分钟。浸泡后,检测模拟物中的总迁移量和特定物质含量,确保≤10mg/dm²。例如,某罐头内壁涂层的总迁移量达到15mg/dm²,不符合标准。

检测方法:GB 31604系列的技术依据

成分分析的结果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遵循国家强制的检测方法标准。GB 31604系列是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和成分检测的核心方法标准,涵盖了迁移试验通则、重金属迁移量测定、特定物质(如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的检测等。

GB 31604.1-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是迁移试验的“总规则”,规定了模拟物的选择(如水、4%乙酸、10%乙醇、橄榄油)、试验条件(温度、时间)、样品处理方法等。比如接触酸性食品的材料,需用4%乙酸作为模拟物;接触油性食品的材料,需用橄榄油作为模拟物。若成分分析时未按此标准选择模拟物,迁移量检测结果将不被认可。

针对特定物质的检测,GB 31604系列也有明确规定。比如GB 31604.30-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规定用GC-MS检测塑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DBP、DEHP);GB 31604.10-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双酚A的测定》规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塑料中的双酚A。成分分析时,必须遵循这些方法,确保检测精度和准确性。例如,若用普通液相色谱法检测双酚A,而非HPLC,检测结果可能因精度不足被判定为无效。

相关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