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汽车NVH测试中底盘部件的动态刚度测试分析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1-26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NVH性能直接影响驾乘体验与产品竞争力,而底盘作为传递路面激励、支撑车身的核心系统,其部件动态刚度是决定NVH表现的关键参数之一。动态刚度反映部件在交变载荷下抵抗变形的能力,与静态刚度不同,它需结合频率、振幅、阻尼等动态因素分析——若测试不到位,易引发低频振动、异响等问题,直接影响用户感知。因此,深入解析底盘部件动态刚度的测试逻辑与分析方法,是优化NVH性能的核心环节。

底盘部件动态刚度与NVH的关联逻辑

底盘是路面激励向车身传递的“关键路径”,悬架摆臂、副车架、转向节等部件的动态刚度,直接决定振动传递的效率。当车辆行驶时,路面凹凸产生的交变载荷(频率多在20-200Hz,NVH问题高发区间)会作用于底盘部件,若动态刚度不足,部件会在特定频率下共振,导致振动放大并传递至座舱。比如副车架动态刚度偏低时,100Hz左右可能与悬架系统形成共振,加剧地板振动;悬架摆臂动态刚度不足,则会让轮胎振动通过摆臂传递至转向柱,引发座椅抖动或异响。

需明确的是,动态刚度与静态刚度的核心区别在于“动态特性”:静态刚度是恒定载荷下的变形量,而动态刚度需考虑材料阻尼、频率响应——比如橡胶衬套的动态刚度会随频率升高而增大,若测试时忽略频率因素,设计阶段可能误判其减振效果。举个例子,某车型初期用静态刚度设计橡胶衬套,结果实车测试时,150Hz频率下衬套动态刚度偏高,导致转向盘振动超标,后期不得不重新调整衬套配方。

再比如转向节的动态刚度,若其在横向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动态刚度不足,当车辆过弯时,转向节的变形会导致轮胎定位参数变化,加剧轮胎的不规则磨损,同时产生的振动会通过悬架传递至车身,引发座舱内的低频噪声。

还有,底盘部件的动态刚度不仅影响振动传递,还与异响有关。比如悬架摆臂的衬套动态刚度不足,在交变载荷下会产生相对运动,导致衬套与金属支架之间的摩擦,引发“咯吱咯吱”的异响,这种异响在低温环境下更明显,因为低温会让橡胶衬套变硬,阻尼降低,摩擦系数增大。

动态刚度测试的核心参数定义

动态刚度测试需明确四个核心参数:频率范围、振幅、预载荷、测试方向。频率范围需覆盖NVH关注的20-200Hz,部分部件如发动机悬置需扩展至500Hz——因为发动机的振动频率更高。振幅要模拟实际工况,比如悬架摆臂的振幅一般在±0.5-±2mm之间,过大(如±5mm)会导致部件进入塑性变形区,过小(如±0.1mm)则无法反映实际受力状态。

预载荷是模拟部件的静态工作负载,比如副车架需施加车身重量带来的静态载荷(如5000N),若不施加预载荷,动态测试时的变形基准会偏差——比如某副车架测试时未加预载荷,结果动态刚度比实际值高30%,因为没有静态载荷的“预压缩”,部件的变形量更小。

测试方向要覆盖部件的主要受力方向:比如摆臂需测试纵向(车辆行驶方向)、横向(宽度方向)和垂向(上下方向),因为实际载荷是多向的。以悬架摆臂为例,纵向受力来自车辆加速/制动,横向来自过弯,垂向来自路面颠簸,若只测试垂向,可能遗漏横向刚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实车过弯时振动超标。

另外,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参数:加载波形。常用的加载波形有正弦波和随机波,正弦波用于扫频测试(获取频率-动态刚度曲线),随机波用于模拟实际路面的复杂载荷。比如测试悬架摆臂的动态刚度,先用正弦波扫频(20-200Hz),找到共振频率,再用随机波加载(模拟综合路面),验证在复杂载荷下的动态刚度表现。

常用测试设备与工装设计要点

动态刚度测试的核心设备包括:电液伺服试验机、电磁振动台、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电液伺服试验机适合大载荷、低频率测试(如副车架,载荷可达100kN,频率0-50Hz),电磁振动台适合小载荷、高频率测试(如橡胶衬套,载荷1-10kN,频率0-2000Hz)。力传感器需选动态响应好的压电式或应变式,量程要覆盖测试载荷的1.5-2倍——比如测试1000N的载荷,传感器量程选1500N,避免过载损坏。

位移传感器常用非接触式激光位移传感器,因为接触式传感器(如电涡流传感器)会对测试件产生附加载荷,干扰测试结果。比如某橡胶衬套测试用了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结果动态刚度比实际值高15%,因为传感器的压力让衬套变形更小。

工装设计是测试的关键,需满足两个要求:模拟实际安装状态、刚度远大于测试件。比如测试悬架摆臂时,工装需固定摆臂的安装点(与副车架连接的衬套),加载点对应实际受力点(与转向节连接的球头)。工装刚度需是测试件的5倍以上——若工装刚度不足,其变形会被计入测试数据,导致结果偏小。

举个真实案例:某悬架摆臂测试时,工装用了普通钢材,刚度只有测试件的2倍,结果动态刚度测试值比实际低20%。后期整改时,将工装换成高强度合金钢,刚度提升至测试件的10倍,测试结果才恢复正常。还有,工装的安装面需平整,粗糙度要低于Ra1.6,避免安装时的应力集中,影响测试件的受力状态。

另外,工装的轻量化也很重要——过重的工装会增加试验机的负载,影响动态响应速度。比如某副车架工装重达200kg,导致电液伺服试验机的响应频率降低,无法准确测试200Hz的动态刚度,后来将工装优化为铝合金材质,重量减轻至50kg,响应速度恢复正常。

测试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

测试流程需严格控制五个环节:样品准备、安装、预加载、测试循环、环境监控。样品准备要确保部件是量产状态,表面无损伤——比如橡胶衬套需经过老化试验(100℃×24小时),模拟使用后的状态,若用新衬套测试,结果会比实际使用中偏高,因为老化会让橡胶变硬,动态刚度增大。

安装时要按照原厂扭矩拧紧螺栓(如摆臂的安装扭矩为120N·m),避免因安装力矩不足导致松动——某测试中,摆臂螺栓扭矩只拧了80N·m,结果测试时出现松动,动态刚度数据波动大,重新拧紧后数据才稳定。

预加载要缓慢施加(如100N/s),保持5-10分钟,让部件进入稳定状态——比如副车架预加载5000N后,需检查位移是否稳定(如10分钟内位移变化小于0.01mm),若持续变形,说明部件有塑性变形,需更换样品。某副车架测试时,预加载后位移持续增加(10分钟内增加0.5mm),检查发现是焊接处有裂纹,更换样品后才解决。

测试循环要按照正弦波或随机波加载:正弦波用于扫频测试(从20Hz到200Hz,速率1Hz/s),获取频率-动态刚度曲线;随机波用于模拟实际路面的复杂载荷(如ISO 8608标准的B级路面谱)。测试循环次数一般为3次,取平均值——若三次结果偏差大于5%,需重新测试。

环境监控要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需保持20±2℃,因为橡胶等材料的动态刚度对温度敏感(如温度升高10℃,橡胶衬套动态刚度下降15%);湿度控制在40%-60%,避免金属部件生锈影响测试。某测试中,实验室温度达到30℃,结果橡胶衬套的动态刚度比标准温度下低20%,不得不重新在恒温环境下测试。

数据处理与有效性验证方法

数据处理需三步:同步采集、滤波、曲线拟合。同步采集要确保力和位移信号的采样频率一致(如1000Hz),且采样频率是测试频率的5倍以上(Nyquist定理),避免混叠——比如测试频率200Hz,采样频率需≥1000Hz,否则会出现频率重叠,导致数据错误。

滤波要用带通滤波器(如20-200Hz),去除高频噪声(如传感器的固有振动,频率>500Hz)和低频漂移(如温度变化导致的位移偏移,频率<1Hz)。某测试中,未用带通滤波器,结果数据中包含50Hz的电源噪声,导致动态刚度曲线出现毛刺,滤波后曲线才平滑。

曲线拟合用最小二乘法,将力-位移曲线拟合成线性模型(动态刚度Kd = ΔF/ΔX),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就是动态刚度的频率响应特性。比如悬架摆臂的垂向动态刚度,在20Hz时为150N/mm,80Hz时降至120N/mm(共振点),150Hz时又升至180N/mm——这说明80Hz是摆臂的共振频率,需优化设计避开。

有效性验证要检查三个指标:重复性(同一样品测试3次,结果偏差<5%)、再现性(不同实验室测试同一样品,结果偏差<10%)、静态-动态对比(动态刚度一般比静态刚度大10%-30%,因为材料阻尼效应)。若动态刚度小于静态刚度,说明测试数据有误——比如某摆臂静态刚度100N/mm,动态刚度90N/mm,检查发现是位移传感器安装反了,导致位移信号负反馈,重新安装后动态刚度变为120N/mm。

典型底盘部件的测试案例分析

以悬架摆臂和副车架为例,解析测试过程与结果。首先是悬架摆臂:测试方向为垂向,预载荷1000N,频率范围20-200Hz,振幅±1mm。测试结果显示,80Hz时动态刚度最低(120N/mm),低于目标值(150N/mm)。分析原因,摆臂的薄弱部位是中部的冲压件(厚度1.5mm),优化方案是将厚度增加至2.0mm,重新测试后,80Hz时动态刚度提升至180N/mm,满足要求。

然后是副车架:测试方向为垂向,预载荷5000N,频率范围20-200Hz,振幅±2mm。测试结果显示,120Hz时动态刚度出现谷值(200N/mm),低于目标值(250N/mm)。分析模态振型,发现副车架的中间横梁在120Hz时发生弯曲共振,优化方案是在横梁上增加加强筋(厚度3mm),重新测试后,120Hz时动态刚度提升至300N/mm,实车NVH测试中,地板振动降低了4dB。

再比如橡胶衬套的测试:某车型的悬架衬套,测试频率100Hz,振幅±1mm,预载荷500N。测试结果显示,动态刚度为80N/mm,高于目标值(60N/mm),导致实车转向盘振动超标。分析原因,衬套的橡胶配方中炭黑含量过高(50份),导致橡胶过硬,动态刚度增大。优化方案是将炭黑含量降至30份,重新测试后动态刚度降至65N/mm,实车振动问题解决。

还有转向节的测试:某转向节的横向动态刚度测试,频率50Hz,振幅±1mm,预载荷2000N。测试结果显示,动态刚度为2000N/mm,低于目标值(2500N/mm)。分析原因,转向节的羊角部分厚度不足(8mm),优化方案是增加厚度至10mm,重新测试后动态刚度提升至2800N/mm,过弯时的轮胎定位参数变化量减小,轮胎磨损问题也得到解决。

测试中常见误差的排查与解决

测试中常见误差有四种:工装误差、传感器误差、安装误差、环境误差。工装误差的排查方法是测试工装的动态刚度——用试验机加载工装,若工装的动态刚度小于测试件的5倍,需加强工装(如换成高强度钢、增加加强筋)。某测试中,工装动态刚度只有测试件的2倍,更换工装后,测试结果偏差从20%降至5%。

传感器误差的排查方法是定期校准(每6个月一次)——比如力传感器用标准砝码校准,位移传感器用标准量块校准。某测试中,位移传感器零点漂移(偏差0.1mm),导致动态刚度计算结果偏差8%,重新校准后数据恢复正常。

安装误差的排查方法是检查螺栓扭矩和安装位置——用扭矩扳手复拧螺栓,用三坐标测量仪检查安装点的位置(如摆臂的安装点坐标偏差需小于0.1mm)。某测试中,安装点坐标偏差0.5mm,导致加载方向偏离实际受力方向,动态刚度结果偏差15%,调整安装位置后解决。

环境误差的排查方法是监控温度和湿度——用温湿度记录仪记录测试过程中的环境参数,若温度超出20±2℃,需重新测试。某测试中,实验室温度突然升高至28℃,导致橡胶衬套动态刚度下降15%,重新在恒温环境下测试后,结果符合要求。

还有一种误差是测试件的塑性变形——若测试中发现位移持续增加,需检查部件是否有裂纹或塑性变形,更换样品后重新测试。某摆臂测试时,位移持续增加,拆解后发现摆臂的冲压件有开裂,更换样品后数据稳定。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