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汽车NVH测试中悬挂系统的阻尼特性优化研究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1-28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是衡量整车乘坐舒适性的核心指标,而悬挂系统的阻尼特性直接决定振动能量的衰减效率,是调控NVH表现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汽车NVH测试中悬挂系统阻尼特性的优化展开,结合底层关联、测试方法、参数优化及实车验证,系统探讨如何通过阻尼特性调整实现振动与噪声的有效抑制,为工程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路径。

悬挂系统阻尼特性与NVH的底层关联

汽车悬挂系统的核心功能是传递车轮与车身之间的力,并衰减路面激励带来的振动,而阻尼特性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参数。从力学原理看,悬挂系统的阻尼主要为粘性阻尼,通过阻尼器内油液的节流作用消耗振动能量,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散发,从而缩短振动的持续时间、降低振动幅度。

在NVH性能中,阻尼特性的影响贯穿振动与噪声的传递全过程。例如,当车辆经过减速带时,车轮受到脉冲激励,悬挂系统的阻尼器会在压缩(车轮向上跳动)和回弹(车身向下回落)过程中提供阻尼力:若阻尼过小,车身会出现多次上下振动(俗称“抛跳”),乘客会感受到明显的冲击感;若阻尼过大,阻尼力会瞬间增大,将振动生硬地“止住”,同样影响舒适性。

不同频率的振动对阻尼特性的要求也不同。低频振动(如10-30Hz的车身俯仰、侧倾)主要由路面起伏或转向引起,此时阻尼比(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的比值)是关键指标——阻尼比增加,共振峰值会显著降低,减少车身的大幅振动;高频振动(如100-500Hz的悬挂部件模态振动)则与阻尼器的阀系高频特性相关,若高频阻尼力过大,会增加结构的刚度,导致噪声通过悬挂传递到车内,反之则无法抑制高频振动的发散。

简言之,阻尼特性是连接悬挂系统与NVH性能的“桥梁”:合理的阻尼参数能有效衰减振动能量,减少噪声传递;反之,阻尼过大或过小都会成为NVH问题的“源头”,因此优化阻尼特性是提升整车NVH性能的核心路径之一。

NVH测试中阻尼特性的量化指标与测试设备

要优化阻尼特性,首先需明确其量化指标及测试方法。阻尼特性的核心量化指标包括阻尼比(ζ)、对数衰减率(δ)和振动传递率(T):阻尼比直接反映阻尼的相对大小,通常舒适区间为0.15-0.3;对数衰减率是相邻振动峰值的对数比值,δ越大说明阻尼越强;传递率则是输出振动与输入激励的比值,传递率<1表示阻尼抑制了振动传递。

测试这些指标需依赖专业设备。加速度传感器是基础——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如PCB 356A16)常用于采集车身、悬挂部件的振动响应;力锤(如Kistler 9722A500)用于部件级锤击测试,通过敲击悬挂摆臂获取力与响应信号;数据采集系统(如LMS Test.Lab)负责信号的放大、滤波与分析;多轴振动台(如MTS 320)则用于系统级台架测试,模拟真实路面的多方向激励。

例如,锤击法测试阻尼比的流程为:将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悬挂下摆臂上,用力锤垂直敲击摆臂末端,采集力信号(输入)与加速度信号(输出),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频响函数,再计算对数衰减率,最终换算为阻尼比——这一方法操作简单,常用于部件级阻尼特性的快速评估。

而随机路面激励测试则需实车参与:让车辆以40km/h速度行驶在搓板路(波长0.5m),采集车身地板的加速度信号,通过功率谱密度分析得到10-20Hz频段的振动峰值,结合传递率指标判断阻尼特性是否合理。

不同工况下阻尼特性对NVH的影响机制

阻尼特性的优化需结合具体工况,因为不同场景下振动的来源与频率差异显著。首先是低频路面激励工况(如减速带、坑洼路),此时振动频率为5-20Hz,阻尼比是关键——若阻尼比<0.2,车身会出现2-3次抛跳,乘客感受到明显的“晃动感”;若阻尼比>0.3,阻尼力过大,会将路面冲击直接传递到车身,产生“生硬感”。

其次是中频动力总成振动工况(如发动机怠速、车轮不平衡),振动频率为20-100Hz,主要来自发动机曲轴的扭转振动或车轮的动不平衡。此时阻尼特性影响振动的传递率:例如,某车型发动机怠速频率为30Hz,悬挂系统的传递率峰值为2.5(阻尼比0.2),将阻尼比提高到0.25后,传递率峰值降至1.8,车内座椅导轨的振动加速度从0.4m/s²降至0.28m/s²,明显改善了怠速舒适性。

最后是高频结构噪声工况(如轮胎花纹噪声、悬挂模态振动),频率为100-500Hz,主要由轮胎与路面的摩擦或悬挂部件的共振引起。此时阻尼器的阀系高频特性起决定性作用——若高频阻尼力过大(如阀系节流孔过小),会增加悬挂的刚度,导致噪声通过摆臂、副车架传递到车内;若高频阻尼力过小,悬挂部件的模态振动无法被抑制,会产生“嗡嗡”的结构噪声。

例如,某车型在高速平路行驶时,车内出现150Hz的嗡嗡声,经测试发现是悬挂下摆臂的模态振动(模态频率148Hz),通过调整阻尼器的回弹阀节流孔(从φ1.0mm缩小到φ0.9mm),增加高频阻尼力,下摆臂的振动加速度从0.8m/s²降至0.4m/s²,车内噪声声压级从63dB降至59dB,问题得以解决。

基于台架测试的阻尼参数初步优化方法

台架测试是阻尼特性优化的第一步,其优势在于可控性强、排除环境干扰。部件级台架测试是基础:将阻尼器安装在单轴振动台上,输入正弦激励(频率10Hz,振幅5mm),测量阻尼力与位移的关系,得到“力-位移”滞回曲线——滞回环的面积越大,说明阻尼消耗的能量越多。

通过调整阻尼器的阀系参数可优化滞回曲线。例如,某阻尼器初始滞回环在低速位移(<5mm)时面积过小(阻尼力不足),导致低频振动衰减差,通过减小回弹阀节流孔尺寸(从φ1.2mm到φ1.1mm),低速阻尼力从120N增加到150N,滞回环面积增大30%,有效提升了低频振动的衰减能力。

系统级台架测试更接近真实场景:将完整悬挂系统(弹簧、阻尼器、摆臂)安装在多轴振动台上,模拟车轮的上下跳动(频率10Hz,振幅10mm),测量车身端的加速度响应。例如,某悬挂系统初始车身加速度为0.35m/s²,调整阻尼器压缩阀片厚度(从0.2mm到0.25mm),压缩阻尼力增加20%,车身加速度降至0.28m/s²,达到初步优化目标。

台架测试的最后一步是参数拟合——用MATLAB拟合阻尼特性曲线,得到阻尼系数(C)、非线性系数(α)等参数,如C=2200N·s/m、α=0.5,这些参数将作为实车优化的基础输入。

实车道路测试中的NVH数据采集与分析

台架测试的优化结果需通过实车验证,因为实车工况更复杂(如风速、路面粗糙度、车身动态载荷)。实车测试的第一步是传感器布置:车身侧,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驾驶员座椅导轨(Z向,垂直振动)、仪表台中央(X向,纵向振动);悬挂侧,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阻尼器上端(车身连接点)和下端(车轮连接点);车内噪声传感器安装在驾驶员耳旁(高度1.2m,A计权)。

测试工况需覆盖目标场景:城市工况(20-40km/h,红绿灯、减速带)、高速工况(80-120km/h,平路、弯道)、恶劣路况(搓板路、比利时路,10-20km/h)。例如,搓板路测试用于评估低频振动衰减,比利时路用于评估冲击振动的舒适性,高速平路用于评估高频噪声传递。

数据采集后需进行多维度分析。时域分析看振动的峰值与持续时间:例如,减速带测试中,优化前车身加速度峰值为1.2m/s²,持续时间0.8s;优化后峰值降至0.8m/s²,持续时间缩短至0.5s,说明阻尼特性改善。频域分析看振动的频率分布:高速平路测试中,优化前150Hz频段有明显峰值(悬挂模态振动),优化后峰值降低6dB,说明高频阻尼特性调整有效。

此外,实车测试需关注“动态载荷效应”——台架测试的载荷是静态的,而实车行驶时,阻尼器的阻尼力会随车身载荷变化(如满载时阻尼力需更大)。例如,某车型空载时阻尼特性优化良好,但满载(5人+行李)时,车身振动加速度增加0.1m/s²,原因是满载时弹簧压缩量增大,阻尼器的工作点偏移,需调整阀系的低速阻尼力(增加10%)以适应满载工况。

阻尼特性优化中的多性能平衡策略

阻尼特性的优化不能只盯着NVH,还需平衡操控性与耐久性——阻尼过大虽能提升NVH,但会增加悬挂部件的应力,降低疲劳寿命;阻尼过小虽舒适,但会导致车身侧倾过大,影响操控性。

多性能平衡需建立量化模型。以某家用车为例,目标函数包括:NVH性能(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0.25m/s²)、操控性能(稳态转向侧倾角<6°)、耐久性(阻尼器疲劳寿命>10万次)。设计变量为阻尼比(0.15-0.3)、压缩阀节流孔尺寸(φ1.0-1.3mm)、回弹阀节流孔尺寸(φ0.8-1.1mm)。

通过响应面法(RSM)求解最优解:首先设计20组试验(如阻尼比0.2,压缩孔φ1.2mm,回弹孔φ1.0mm),得到各变量与目标函数的关系;然后拟合响应面模型,预测最优参数组合——最终得到阻尼比0.25,压缩孔φ1.1mm,回弹孔φ0.9mm,此时车身加速度0.23m/s²(满足NVH),侧倾角5.5°(<6°,满足操控),疲劳寿命10.2万次(>10万次,满足耐久)。

平衡策略的关键是“优先级排序”:家用车以NVH为第一优先级,操控性和耐久性只要满足设计阈值即可;运动车则以操控性为第一优先级,NVH可适当妥协。例如,某运动型SUV的阻尼比优化到0.32,虽比舒适区间略高,但侧倾角从6°降至5°,操控性提升明显,而NVH性能仍在用户可接受范围内。

主观评价与客观数据的一致性验证

NVH性能的最终目标是提升用户的主观感受,因此客观数据需与主观评价一致。主观评价的核心是“用户视角”:招募20名目标用户(25-45岁,1-5年驾驶经验),涵盖不同性别与驾驶习惯。

评价指标分为三类:振动评价(冲击感、持续时间、柔和度,1-10分)、噪声评价(响度、刺耳度、清晰度,1-10分)、综合评价(舒适性、满意度,1-10分)。评价流程为:用户分别驾驶优化前后的车辆,在相同路况(减速带→搓板路→高速平路)行驶15分钟,然后独立填写问卷,避免相互干扰。

例如,某车型优化前:振动柔和度7.0分,噪声响度7.2分,综合满意度7.1分;优化后:振动柔和度8.3分,噪声响度8.1分,综合满意度8.2分。数据关联分析显示,振动加速度降低0.05m/s²,主观评分增加0.3分;噪声声压级降低1dB,主观评分增加0.2分——说明客观数据与主观感受呈强正相关,优化效果真实有效。

若出现“客观数据好但主观评分低”的情况,需回溯优化方向。例如,某车型优化后振动加速度降低,但用户反映“过减速带时有点硬”,原因是阻尼比从0.2增加到0.28,虽降低了振动峰值,但阻尼力过大,需调整阀系的低速阻尼特性(减小低速节流孔尺寸10%),降低低速阻尼力,同时保持阻尼比不变——这一调整后,主观评分从7.5分提升到8.1分。

阻尼器阀系设计对阻尼特性的调控方法

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最终由阀系设计决定,阀系包括压缩阀、回弹阀、底阀和活塞阀,其中压缩阀与回弹阀是核心。调控阻尼特性的关键是“调整阀系的节流面积与阀片刚度”。

节流孔尺寸是最直接的调控手段:压缩阀节流孔增大(如从φ1.0mm到φ1.1mm),压缩阻尼力减小;回弹阀节流孔减小(如从φ1.0mm到φ0.9mm),回弹阻尼力增大。例如,某阻尼器需增加低速回弹阻尼力,可将回弹阀节流孔从φ1.0mm缩小到φ0.9mm,低速(5mm/s)阻尼力从100N增加到120N,有效改善减速带的振动舒适性。

阀片刚度的调整用于优化非线性阻尼特性:增加阀片厚度(如从0.2mm到0.25mm),阀片刚度增大,需更大的压力才能打开阀片,因此高速阻尼力(如500mm/s)会增加。例如,某车型高速工况下振动较大,原因是高速阻尼力不足,将压缩阀片厚度从0.2mm增加到0.25mm后,高速阻尼力从200N增加到250N,高速平路的车身振动加速度降低0.08m/s²。

油液粘度也会影响阻尼特性:低温环境(-10℃)下,油液粘度增大,阻尼力会增加20%-30%,可能导致“阻尼过强”;因此,寒区车型需使用低粘度油液(如5W),平衡低温与高温阻尼特性。

例如,某东北市场车型,初始使用10W油液,-10℃时阻尼力增加30%,导致过减速带时“生硬感”明显;更换为5W油液后,低温阻尼力仅增加15%,主观评价从7.0分提升到8.0分——这说明阀系设计需结合区域环境需求。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