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

汽车领域

服务热线:

汽车整车NVH测试中常见异响问题的识别与解决路径

三方检测单位 2021-02-02

NVH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是衡量汽车舒适性的核心指标,而异响作为NVH问题中最直观的表现,是用户购车与用车体验的“敏感点”——哪怕轻微的“咔嗒声”或“尖叫声”,都可能引发对车辆可靠性的怀疑,甚至导致售后投诉。在整车NVH测试中,如何快速识别异响根源、高效解决问题,是主机厂与测试机构的核心课题。本文结合实际测试场景,拆解常见异响类型的识别逻辑与解决路径,为工程实践提供可落地的参考。

汽车NVH测试中异响问题的核心特征与影响

异响本质是“非预期的振动或声音”,其频率通常集中在20-2000Hz(人类听觉最敏感的范围),表现为突发或持续性的异常声响。与低频振动(如发动机怠速抖动)不同,异响的“可感知性”更强——用户能直接通过耳朵定位大致区域,却难辨具体根源。从影响看,异响不仅降低乘坐舒适性,更会放大用户对“车辆质量”的负面联想:某调研显示,60%的用户会因“不明异响”放弃意向车型,而售后投诉中35%与异响相关。更关键的是,异响往往是系统故障的“信号”——比如传动系的“叽叽声”可能预示正时皮带磨损,制动系的“尖叫声”可能是刹车片硬点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机械故障。

异响的复杂性在于“跨系统互动”:比如车身钣金振动可能传递到内饰饰板,引发二次异响;传动系的振动可能通过悬置传递到车身,导致座舱内出现“共鸣声”。因此,测试中需结合“声源定位”与“振动溯源”双维度分析,避免“头痛医头”的片面解决。

结构异响的识别与解决:从车身到内饰的松动排查

结构异响是最常见的类型,多源于车身钣金或内饰件的振动、松动,典型场景包括“过减速带时车门异响”“急刹时仪表台咔嗒声”。识别这类异响的关键是“锁定振动源”:常用方法是在可疑部位(如车门框、仪表台骨架、座椅导轨)粘贴加速度传感器,采集颠簸路试时的振动数据,通过频谱分析对比“异常车辆”与“正常车辆”的差异——若某频率下振动幅值超出阈值2倍以上,即可定位故障点;或用“手动听诊法”:用机械听诊器贴住内饰饰板,轻敲或摇晃部件,感知是否有松动间隙。

解决路径需围绕“减小振动”或“消除间隙”展开:车身钣金异响可通过“加强刚度”解决,如在车门内板加贴阻尼胶片(厚度1-2mm)或增加加强筋;内饰件异响则需优化连接方式——比如将普通塑料卡扣替换为“防松卡扣”(带锯齿结构,安装后不易脱落),或在饰板间隙中填充缓冲泡棉(如EVA材质,厚度0.5-1mm)。某紧凑级车型曾出现“过颠簸路时左前门异响”,测试发现是车门内饰板与钣金间隙过大(达3mm),通过在饰板边缘粘贴1mm厚的泡棉条,彻底消除了异响。

传动系异响:从发动机到传动轴的动力链故障追踪

传动系异响多与“动力传递”相关,常见于发动机舱、底盘区域,典型场景包括“急加速时的叽叽声”“高速行驶时的嗡嗡声”。识别这类异响需结合“工况特征”:比如发动机正时皮带异响多发生在“冷启动或急加速”时,声音类似“皮带打滑”;传动轴万向节异响则表现为“转弯时的咯噔声”,伴随轻微振动;齿轮啮合异响(如变速箱或差速器)则是“高频啸叫声”,随车速提升而加剧。

具体识别方法包括:用“麦克风阵列”(由多个麦克风组成的二维或三维阵列)采集发动机舱声音,通过软件定位声源位置——若声源集中在正时皮带轮区域,需检查皮带张力(用张力计测量,标准值通常为80-120N);若传动轴异响,可用“扭矩扳手”测试万向节间隙(正常间隙应小于0.5mm,超过则需更换);若变速箱异响,则需读取OBD数据(如变速箱油温、齿轮转速),结合振动频谱分析(齿轮啮合频率=齿数×转速/60)。解决路径需“针对性修复”:正时皮带磨损或张力不足,需调整张紧器或更换皮带;万向节松动则需紧固螺栓或更换总成;齿轮啮合问题若为“齿侧间隙过大”,需调整垫片厚度或更换齿轮。某SUV车型曾出现“急加速时发动机舱异响”,测试发现是正时皮带张紧器弹簧疲劳(张力降至60N),通过更换张紧器总成,异响完全消失。

制动系异响:踩刹瞬间的摩擦声排查

制动系异响是用户最“反感”的问题之一,典型场景包括“轻踩刹车时的尖叫声”“紧急制动时的金属撞击声”。识别这类异响需聚焦“制动工况”:比如刹车片硬点异响(最常见)是“高频尖叫声”,多发生在“低速制动”(20-40km/h)时;卡钳回位不良则表现为“持续摩擦声”,伴随刹车盘异常升温(用红外测温仪测量,正常温度应低于150℃,异常时可达200℃以上);制动盘变形则是“刹车时的抖动+异响”,方向盘会随制动同步振动。

解决方法需“对症下药”:刹车片硬点可通过“打磨”(用砂纸或专用打磨机去除表面硬点)或“更换低金属配方刹车片”(减少金属颗粒含量,降低摩擦异响);卡钳回位不良则需清理导向销(用化油器清洗剂去除油污),并涂抹“高温润滑脂”(如硅基润滑脂,耐温达200℃以上);制动盘变形(跳动量超过0.05mm)则需“车削加工”(去除表面变形层,厚度不超过2mm)或直接更换。某合资品牌轿车曾出现“轻刹时尖叫”,拆检发现刹车片表面有金属硬点(直径约2mm),通过打磨刹车片边缘1mm后,异响彻底消除。

异响解决的流程化方法:从定位到验证的闭环管理

无论哪种类型的异响,解决过程都需遵循“闭环流程”,避免“试错式修复”:第一步是“定义异响场景”——明确异响发生的具体条件(如“过减速带时”“急加速至60km/h时”)、位置(如“左前门”“发动机舱右侧”)与声音特征(如“咔嗒声”“啸叫声”);第二步是“数据采集”——用振动传感器、麦克风阵列、OBD诊断仪采集相关数据,缩小故障范围;第三步是“根源定位”——通过“排除法”逐一验证可疑部件(如先拆内饰件确认是否为结构异响,再检查传动系确认是否为动力链问题);第四步是“实施解决方案”——根据根源选择对应的修复方式(如加强钣金、更换皮带、调整间隙);第五步是“效果验证”——重复异响场景测试,确认异响消失,同时验证解决方案是否影响其他性能(如加强钣金后是否增加重量,更换刹车片后是否影响制动距离)。

某车企的“异响解决标准流程”中,要求每一步都需记录“测试数据”与“修复结果”,并将案例录入“异响数据库”——当新车型出现类似异响时,可快速匹配历史案例,缩短解决时间。这种流程化管理,能将异响问题的解决周期从“7天”缩短至“2-3天”,有效提升测试效率。

异响识别的关键工具:从传统到智能的测试手段

在异响测试中,工具的选择直接影响定位效率。传统工具如“机械听诊器”(用于手动排查内饰与底盘异响)、“扭矩扳手”(检测螺栓松动)、“百分表”(测量制动盘跳动量),仍是基础但有效的手段;而智能工具则能大幅提升精准度——比如“麦克风阵列”(可实现3D声源定位,误差小于5cm)、“振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分析振动频谱,自动标记异常频率)、“AI异响诊断算法”(通过机器学习对比海量故障数据,快速匹配异响类型,准确率可达90%以上)。

某新能源车企引入的“AI异响诊断系统”,整合了10万条以上的异响数据(涵盖结构、传动、制动等类型),测试时只需采集异响声音与振动数据,系统就能自动输出“异响类型”“可疑部件”“解决建议”。比如某纯电车型出现“高速行驶时的嗡嗡声”,系统通过对比数据,快速定位为“驱动电机轴承异响”,更换轴承后问题解决,比传统方法节省了40%的时间。

相关服务

暂未找到与NVH测试相关的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单位,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单位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